8.人的感知与反应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册科学人教鄂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人的感知与反应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册科学人教鄂教版

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 五年级上册 《健康生活》单元 8.人的感知与反应 教学设计
单元 《健康生活》 课题 8.人的感知与反应 课时 1
核心 概念 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学习内容及要求 6.3人体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 5~6年级 ④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列举保护相关器官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能帮助人体感知外界的变化。 科学思维 能观察并描述人体在不同环境刺激下,利用感觉器官感知并作出反应的现象。 探究实践 对探究人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感兴趣,并乐于体验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态度责任 能列举保护眼、耳、鼻、舌、皮肤5种感觉器官的方法。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活动体验人体对某种环境的刺激后作出的反应。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观察并描述人体在不同环境刺激下,利用感觉器官感知并作出反应的现象。
教学 准备 教师:眼罩、盛有热水、冷水的杯子、卡纸、剪刀、不同颜色的玻璃纸。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聚焦问题: 人体对外界刺激会作出什么反应? (预设5分钟) 观察导入(PPT) 出示单元页图片 提出问题:我们是怎样感知周围的各种变化并作出反应的? 2.播放雷雨天电闪雷鸣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雷雨天,我们通常有什么反应?身体的哪些器官能帮助我们感知天气的变化? 3.讲述: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体是怎样感知环境刺激并作出反应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人的感知与反应。 播放雷雨天气现象的视频,能够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帮助学生更准确的描述在雷雨天的感受和反应。由此可以引入本课学习主题。
科学实践: 认识人体对环境刺激的各种反应(预设30分钟) 1.交流人体对环境刺激的各种反应 (1)组织学生观察教科书第30页的4幅插图 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在这些环境刺激下,人体会作出什么反应。 (2)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结论: 当我们观看相声时,主要通过眼和耳感受外界的刺激。看到滑稽的表演、听到有趣的事,我们的身体会产生愉悦感。 当我们的鼻子闻到香味时,身体会产生饥饿的反应。 当我们的手不小心碰到冰冷的物体时,手指上的皮肤会使我们感受到冷的刺激,于是手马上缩回来 吃过杨梅的人看到杨梅时,即便不吃,嘴里也会有酸的感觉,进而产生唾液。这种反应与人们以前吃杨酶时口腔受到的刺激和反应有关。 (3)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当我们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时,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会感受到外界的刺激,人体便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2.体验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体验活动一:感受人体对强光刺激的反应。 ①出示教科书第31页打开遮光窗帘的图片,提出间题:当外面的光线很强时,如果我们突然拉开窗帘,会有什么反应? ②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活动:两人一组,一人戴上眼罩,片刻后,摘掉眼罩,说说有什么反应;另外一人观察戴眼罩的同学眼的变化。然后互换角色,再做一次。 (2)体验活动二:体验人体对刺耳的噪声和美妙的音乐的反应,交流感受,并记录。 (3)体验活动三:发给每组学生3杯水(热水、温水、冷水),让学生将双手的食指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片刻以后把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说说两个食指的感觉。组织学生交流并记录感受。 (4)体验活动四:发给每组一本自制的“盲文图书”,让学生戴上眼罩,模拟有视觉障碍的人,用手触摸“盲文图书”进行“阅读”,体会有视觉障碍的人“阅读”时的感受和反应;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感受-比较阅读普通图书和“盲文图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3.提出问题,人体对环境刺激会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做出各种反应,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感觉器官。 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和人作出的反应。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光线对眼睛的刺激,通过观察瞳孔的变化,发现眼会通过调节瞳孔大小控制进光量,适应光线强弱的变化。 可以选择多组对比强烈的声音,让学生感受。 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盲人生活的艰难,进而能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盲人,关爱盲人。
拓展与应用 了解视觉暂留现象 (预设5分钟) 1.播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片段,再展示一段静态的电影胶片(图片)。 2.提出问题:为什么经过电影放映机播放,静态的图像就能“动”起来? 3.组织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包括教科书),了解视觉暂留现象及其应用。 4.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小鸟人笼”玩具。 5.找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色光叠加”现象,引导学生利用视觉 暂留原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在了解小鸟进笼的原理后,可以鼓励学生将玩具改成“鱼入鱼缸”“苹果树结苹果”等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练一练 一、选择题 1.有时候看新闻的时候,左下角方框内会有新间主播手语同步播报,方便有( )障碍人土能第一时间通过手语听到新闻内容的声音。 A.视觉 B.听觉 C.言语 2.打开遮光窗帘,我们眼睛会有( )反应。 A.瞳孔逐渐变小 B.瞳孔逐渐变大 C.瞳孔没变 3.下列行为,不会损害感觉器官的是( ) A.在黑暗环境下看电视 B.长时间玩手机 C.听音乐时,将声音调到合适的音量 4.我们除了用眼睛认识文字外,还可以用( )识字 A.耳朵 B.手指 C.鼻子 二、判断题 1.人的耳朵对噪音和美音乐的刺激反应不同。( ) 2.听力或视力有障碍的人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 ) 3.暗室待久了,突然见到刺眼阳光,感到舒服( ) 4.小鸟入笼游戏利用了错觉原理设计的。( )
五、板书设计 人的感知与反应 感官→ 刺激→ 大脑→反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