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四季的形成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册科学人教鄂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四季的形成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册科学人教鄂教版

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 五年级上册 《昼夜与四季》单元 3.四季的形成 教学设计
单元 《昼夜与四季》 课题 3.四季的形成 课时 1
核心 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内容及要求 9.2地球绕太阳公转 5~6年级 ②知道地球的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由于地轴倾斜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了四季。 科学思维 通过模拟实验开展四季成因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能利用地球仪和电灯模拟地球公转过程,知道地球围绕倾斜的地轴自转时,自西向东沿着一个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公转。 态度责任 能积极与同伴交流,能将地球公转与一年当中气温变化、太用照射角度变化等自然现象建立联系,解释四季的成因。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模拟实验开展四季成因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能力。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将地球公转与一年当中气温变化、太用照射角度变化等自然现象建立联系,解释四季的成因。
教学 准备 教师:查找本地每月平均气温数据,教师演示材料:电球仪、电灯(或手电筒)。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模拟实验材料:地球仪、电灯泡、公转轨道板、立体标记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聚焦问题: 为什么四季的景色不一样? (预设5分钟) 观察导入(PPT) 出示本地四季美景图 利用四季不同景象的图片,提出问题: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四季有哪些特点?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四季景物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资料,认识四季的特点,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科学实践: 探究四季形成原因 (预设30分钟) 1.了解当地一年四季气温变化的规律。 出示课前准备的本地每月平均气温数据,引导学生将一年的气温变化规律转化成折线图。 提出问题: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同季节气温有什么特点?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四季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2.讨论气温与太阳照射角度的关系 (1)课前实验反馈:阳光直射和斜射对物体升温情况影响的实验情景图和数据。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发现? (2)提出问题: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是否有可能与太阳的服照射角度有关? 引导全班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交流,达成共识: 夏天太阳直射,气温高:冬天太阳斜射,气温低;春秋太阳照射角度处于夏天和冬天两种情况之间,气温适中。 3.将太阳照射角度与物体的影子建立联系。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四季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 (2)出示夏、冬正午时的两幅图 提出问题:这两幅图,一幅是夏天的景物,一幅是冬天的景物。从这两幅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与太阳照射角度有关的现象吗? 从物体影子的长短推断太阳的照射角度:太阳直射时,影子短,温度高;太阳斜射时,影子长,温度低。 4.建立地球公转模型,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四季的成因。 (1)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地球公转规律 (2)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形成模拟实验方案: 以北京为例,地球公转到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太阳正午的照射角度是什么样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什么现象的变化来确定太阳的照射角度? 如果我们能发现这一变化,是否就能发现造成四季变化的原因了呢? 怎样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 (3)开展研究四季变化成因的模拟实验。 摸拟实验的提示: 地球仪上的杆状物能够产生影子,通过杆状物影子的长短变化,可以判断太阳的照射角度。 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将杆状物固定在这个位置上。 模拟地球公转:地球自西向东沿着公转轨道铜绕太阳运动:地轴始终域斜,并指向同一个方向。 (4)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实验,数师巡视。并与各小组学生交流,指导他们观察和记录,了解他们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是否有所发现? (5)交流实验数据。 提出分组讨论要求:戏察本组的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你能根据杆状物影长的变化判断这4个位置对应的气温和季节吗? 5.解释四季的成因, (1)探究影子变化与地轴倾斜的关系, 讲述: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并指向同一个方向,使得太阳的照射角度发生变化,气温随之变化,形成四季。 (2)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夏季,太阳照射情况接近直射,因此气温高;冬季,太阳斜射,气温低;春季和秋季处于夏、冬两季之间,气温适中。四季气温的不同,导致四季自然景象不同。这就是四季的形成原因。 通过装有3个温度计的黑纸袋放到不同地方,温度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起四季温度的变化与太阳照射角度之间的联系。 查阅了地球公转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达成共识: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公转时地轴倾斜,指向始终不变。 实验开始前,要提醒学生地球公转的方式要与宇宙中地球公转方向一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模拟实验更接近真实情况。 引导学生依据实验现象,结合前面的认知和推理,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拓展与应用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轨道的位置 (预设5分钟) 1.将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轨道的位置建立联系。 (1)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述:A、B、C、D4个位置分别代表的时间点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四个节气。 (2)介绍二十四节气,并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找出每个节气的大概位置。 2.让学生读一读《二十四节气歌》。出示二十四节气中比较典型的节气图片,并讲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相关,体现出我国古人对地球公转现象的认识,对我国的农事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练一练 一、选择题 1.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 )。 A.四季交替 B.昼夜交替 C.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2.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需要的时间是( )。 A.一天 B.一个月 C.一年 3.地球四季的形成与( )无关。 A.地轴的倾斜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4.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球自转轴不断发生变化。 C.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同时地球绕太阳公转。 二、判断题 1.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一周是半年。( ) 2.四季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 3.夏天炎热是因为地球离太阳近。( )
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