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蚕出生了(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蚕出生了(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 《养蚕》单元 5.蚕出生了 教学设计
单元 《养蚕》 课题 5.蚕出生了 课时 1
核心 概念 认识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使学生感知生命的复杂性、开放性与层次性。
学习内容及要求 本课以“蚕是怎样出生的”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进入一个较长周期的养殖活动。首先在观察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孵化蚕卵,然后观察蚕卵的变化过程,并观察蚁蚕的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使用感官和放大镜、直尺等工具观察蚕卵和蚁蚕,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2.了解蚕卵孵化需要的条件,能正确孵化蚕卵。 科学思维 了解写养蚕日记的方法,能用自己的办法记录观察、调查、测量的现象或数据,以及产生的问题或想法。 探究实践 观察蚕卵,描述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薄厚等,孵化蚕卵,并观察其样子。 态度责任 对养蚕中的科学实践活动表现出较强的探究兴趣。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蚕的形态特点,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薄厚等。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关注温度、光照等环境对蚕卵的影响,以及孵化出来后如何照料它们。
教学 准备 教师: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的工具。在关蚕卵孵化条件的PPT课件、视频、挂图等。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直尺、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一、聚焦问题:关于养蚕(预设10分钟) 1.提出问题: 关于养蚕,你知道哪些事情? 关于养蚕,你有哪些问题? 2.学生交流。 3.归纳学生提出和交流的问题,明确本单元主要研究的内容: 蚕卵有什么特点?怎样孵化蚕卵? 怎样养蚕才能让蚕健康成长? 蚕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怎样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 4.聚焦到本课的问题:蚕是怎样出生的? 创设情境,聚焦研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
二、1.科学实践活动:观察蚕卵(预设10分钟) 2.科学实践活动:孵化蚕卵(预设15分钟) 1.围绕观察蚕卵,提出以下问题: 从哪些方面观察蚕卵的特点? 除了用感官观察外,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观察? 怎样测量一粒蚕卵的大小?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1)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蚕卵的表面特征。 (2)测量蚕卵的大小。 (3)用画图、文字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对观察结果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观察的结果,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4.结合养蚕的资料,教师小结。 刚生出来的蚕卵大多是淡黄色的,在放大镜下观察,蚕卵呈扁扁的、椭圆状,用尺量一量,一粒蚕卵长约1毫米。一段时间后,蚕卵开始有黑色的、黄色的和浅灰色的。黑色的和黄色的蚕卵说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孵化出蚁蚕,浅灰色的蚕卵说明蚁蚕即将出生。 1.讨论、了解孵化蚕卵需要的条件和注意事项。 (1)提出问题: 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 怎样孵化蚕卵? (2)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孵化蚕卵需要的条件和注意事项,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质疑、答疑。 (3)结合养蚕的资料,教师小结。 孵化蚕卵的方法:孵化蚕卵时,要先在蚕卵上喷洒少量水,再把蚕卵放到孵化盒里。孵化盒应干净、无异味。孵化时要防雨淋、防日晒和高温,切忌接触有毒物质。蚕卵孵化时,温度要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并保持一定的湿度。蚕卵孵化的时间约为10天,前8天应采取自然光照,要经常打开门窗换气;后2天要把蚕卵用干净的黑布包上,直至蚁蚕孵化出来。对没有孵化出来的蚕卵应继续用黑布遮住,直到孵出蚁蚕为止。 2.分发蚕卵,准备孵化。 向学生分发蚕卵,并指导学生在蚕卵上喷洒少量水后放到孵化盒里,再把孵化盒放到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3.设计“蚕卵孵化观察记录表”,并坚持观察和记录。 (1)提醒学生围绕蚕卵孵化过程,观察记录以下方面: 在孵化过程中,蚕卵有什么变化? 蚁蚕是怎样出生的? 蚁蚕长得什么样? 它们有哪些有趣的动作? (2)学生每天观察孵化中的蚕卵,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在后续的课上)交流蚕卵孵化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1)经过大约10天的蚕卵孵化过程后,学生把孵出的蚁蚕带到课堂上,教师检查学生的“蚕卵孵化观察记录表”。 (2)结合观察记录,学生交流、表达。 引导学生结合观察记录表,交流孵化过程中蚕卵的变化、蚁蚕是怎样孵化出来的、有哪些有趣的事。 5.观察并描述蚁蚕的样子。 (1)引导学生用感官以及放大镜、尺等工具,观察蚁蚕的样子、身体颜色等情况。 学生观察蚁蚕时,教师要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 从哪些方面观察?按什么顺序观察?怎样记录观察结果?怎样表达与交流? (2)交流观察发现。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各小组派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完善。 (3)教师小结。 刚从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很小,黑褐色,毛茸茸的,像小蚂蚁一样,因此叫作“蚁蚕”。 引导学生观察蚕卵时,要特别注意对观察方法的指导。比如:从哪些方面观察,按什么顺序观察,怎样记录观察结果,怎样表达与交流等等。 此环节要引导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测量的结果是否准确。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观察与描述、表达与交流,鼓励学生相互质疑、答疑。 教师课前搜集、准备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孵化蚕卵需要的条件和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应按照孵化蚕卵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开展孵化活动。 蚕卵的孵化需要在课外时间进行,师生要经常通报、交流蚕卵孵化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 提示学生,要先用羽毛等软的工具把蚁蚕扫到饲养盒里,再观察,以免伤害到蚁蚕。
三、拓展与应用(预设5分钟) 1.围绕写养蚕日记提出以下问题: 养蚕日记可以写哪些内容? 怎样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 如何设计养蚕观察记录表? 采用哪些观察记录的方式? 对蚕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孵化、蜕皮、吐丝结茧、蚕蛹、蚕蛾及产卵等,如何设计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此外,还要提醒学生对养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记录是怎样解决的。 2.选择一些养蚕日记示例,引导学生学习、讨论。 养蚕日记可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指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写、去记录。
四、练一练 一、填空题 1、蚕卵刚出生时为_______色或_______色。 2、蚕卵的形状_____、______。 3、蚕卵孵化大概需要_____的时间。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5.蚕出生了 观察蚕卵 蚕卵的颜色:淡黄色--黑色--黄色--浅灰色 蚕卵的样子:扁扁的、椭圆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