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教案(表格式) 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教案(表格式) 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 四级下册 《环境中的生物》单元 10.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教学设计
单元 《环境中的生物》 课题 10.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课时 1
核心 概念 5.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及要求 5.1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3-4年级 ①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植物能够适应所在的环境,能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科学思维 能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针对植物适应其生活环境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探究实践 1.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不同环境中植物的形态特点。 2.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 3.能根据自己的发现,如实陈述观察到的现象;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态度责任 体会到植物生长环境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植物能够适应所在环境,能举例说出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外形具有不同的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
教学 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 教师:1.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观察活动的材料和工具:1~2种水生植物或沙漠植物,小刀、放大镜等。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1.搜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有关资料。2.栽培活动的材料和工具:一种多肉植物,花土、小石块、小铲、花盆、喷壶等。3.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一、聚焦问题:图中是什么植物?你在哪儿见过?(预设5分钟)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出示课页图,提出问题:·图中是什么植物?你在哪儿见过? ·芭蕉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这些特点与芭蕉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2.聚焦问题: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和它们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可以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植物的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形态特点及其生活的环境,以备课堂分析、讨论时使用。 引导学生观看芭蕉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思考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摘一片芭蕉叶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重点聚焦到芭蕉的形态特点及其生活环境的特点上。
科学实践: 比较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20分钟) 观察水生植物的形态特点。 提出问题: ·观察这些植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这些植物的名称是什么?各有什么样的形态特点? ·这些植物的哪些特点有利于它们在水中生活? (2)围绕上述问题,全班初步交流、讨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凤眼莲(水葫芦)、金鱼藻、莲、睡莲等植物的图片,重点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点,并记录下来。如果能采摘一些水生植物带到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用工具切开它们的茎、叶、根等,并借助放大镜观察它们的结构特点。 (4)在小组观察、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讨论水生植物所具有的形态特点。 (5)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水生植物的形态特点。 在水中生活的植物具有一些相似的形态特点,包括:茎中空,有气囊,可以产生浮力,让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这些气囊可以吸收和储存空气,并把空气通过中空的茎运送到植株水下的部分;等等。 2.观察在干旱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的形态特点。 (1)提出问题: ·干旱环境有什么特点? ·你知道哪些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 ·这些植物有哪些适宜在干旱环境中生活的形态特点? (2)围绕上述问题,全班初步交流、讨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一些在干旱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的图片,重点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点,并记录下来。如果能采摘一些能够在干旱环境中生活的植物(如仙人掌或仙人球)带到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用工具切开它们的茎、并借助放大镜观察它们的结构特点。 (4)在小组观察、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讨论在干旱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所具有的形态特点。 (5)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在干旱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所具有的形态特点。 为了适应长期缺水的干旱环境,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演化出一些节水和储水的形态结构,如叶片退化为针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茎肥厚粗大,可以成为储水的容器;根细长而密集,既有利于吸收地下水,也有利于固定并阻挡流沙。 了解在其他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的形态特点。 提出问题: ·你还了解哪些环境中的植物? ·这些植物有哪些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32页上的插图,了解松树、榕树、椰子树、红树生活的环境,认识这些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分析并记录。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讨论,认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这些特点是与植物所在的环境相适应的。 4.交流对当地植物的形态特点和生活环境的认识。 (1)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课前调查活动的收获。(2)引导学生用本课所学的知识,综合认识当地的一些植物所具有的与其所在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 5.小结。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例如,水生植物一般发育有通气组织;沙漠植物一般叶退化成刺,茎粗大肥厚,根细长而密集;高山植物一般低矮耐寒;热带雨林植物一般繁茂旺盛。这些形态特点对维持植物在环境中的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实物。可以采摘一些当地常见的水生植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观察,不仅用感官观察,还可以借助放大镜、小刀(切割植物体)等工具观察。 如果教室联网,在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可及时上网查询关于植物适应其生活环境的资料,为学生提供补充信息。 这一环节的教学组织同上一环节类似。 在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不干预,不急于评价。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补充。可播放课前准备的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视频,为学生了解、认识更多植物具有与其生长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提供参考。 课前要让学生实地调查本地的植物资源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本地的一些植物的名称、形态特点及其生活的环境,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也可以视情况,将此项调查活动放到本课后进行。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进行调查活动,教师都要对调查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指导,要求学生将调查结果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并提醒安全注意事项。
三、拓展与应用(预设5分钟) 拓展与应用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上的内容,了解多肉植物,认识多肉植物的形态特点及其适宜的生活环境。 2.提出任务:选择一种多肉植物进行栽培。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栽培?需要注意什么? ·怎样营造适宜多肉植物生活的环境? ·栽培后,怎样进行日常管理? 3.学生进行栽培活动,并做好课后日常管理。 教师要创造条件,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亲自栽培一种多肉植物。栽培活动可以在课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自主实施。 一段时间后,让学生采取拍摄照片、录制视频或把实物拿到学校等多种方式,展示栽培的多肉植物,交流对多肉植物的认识。
四、练一练 一、【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x】 1、水瓶树因其树干酷似水瓶而得名。( ) 2、仙人柱为适应沙漠生活没长叶子。( ) 3、雪松耐旱抗低温,可以生活在高山地区。( ) 4、椰子树生长在海边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 5、冬天,杨树的叶子全部落光。( ) 6、大叶黄杨叶子终年不落。( ) 二、【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1、杨树在寒冷的冬天( ) A. 叶子全落 B. 部分落叶 C. 不落叶 2、水瓶树生长在( ) A. 热带雨林 B. 热带草原 C。热带沙漠 3、树木落叶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温低 B. 降水减少 C.风特大 4、雪松的叶子为针形,是为了适应( ) A. 高山寒冷的气候 B. 干旱的沙漠气候 C.雨水充足的热带沿海气候 5、下列不是常青树的是( ) A. 大叶黄杨 B. 雪松 C.杨树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叶黄杨的叶子比杨树叶子光滑 B. 大叶黄杨的叶子一年四季不落 C. 杨树落叶后第二年春天还会发芽 参考答案: 【判断题】1、 2、x 3、 4、 5、 6、x 【选择题】1、A 2、B 3、C 4、A 5、C 6、B
六、板书设计 10.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植物环境 水瓶树——热带草原 仙人柱——沙 漠 雪 松——高 山 椰树、芭蕉——热带海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