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 四级下册 《环境中的生物》单元 10.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教学设计单元 《环境中的生物》 课题 10.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课时 1核心 概念 5.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习内容及要求 5.1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3-4年级 ②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知道动物能够适应环境,能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呼吸、运动等方式具有的不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科学思维 1.知道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能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以及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2.知道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能够列举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探究实践 能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针对动物适应其生活环境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态度责任 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体会到人类的一些活动会对动物造成伤害,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动物能够适应所在环境,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举例说出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呼吸、运动的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教学 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 教师:1.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2.表现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动物巢穴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学生:学生活动手册,1.搜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有关资料。2.栽培活动的材料和工具:一种多肉植物,花土、小石块、小铲、花盆、喷壶等。3.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一、聚焦问题:图中是什么动物?它生活在什么环境中?(预设5分钟)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课页图,提出问题: ·图中是什么动物?它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企鹅的身体形态有什么特点? ·企鹅身体形态的这些特点与企鹅生活的环境有什 么关系? 2.聚焦问题:在各种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它们的身体形态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样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可以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动物的资料,了解动物的名称、形态特点及其生活的环境,以备课堂分析、讨论时使用。 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企鹅及其生活环境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动物的身体形态特点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实践: 比较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20分钟) 科学实践活动:比较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34页上的图,提出问题: ·这些是什么动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这些动物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接触和感知环境的? 围绕上述问题,全班讨论、交流。 进一步提出问题: ·你还了解哪些动物? ·它们有什么特点?教师可以播放课前准备的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的动物视频资料,为学生交流、讨论提供补充资料。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围绕上述问题,全班交流、讨论。 (5)教师小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身体形态特点,其接触和感知环境的方式也不同。 2.观察、比较动物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特点。 (1)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35页上的图,提出问题: ·这些动物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这些动物有哪些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点? ·它们的呼吸方式、运动方式与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2)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讨论、交流。(3)进一步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4)在全班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身体形态、呼吸和运动等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与动物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对维持动物的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 3.了解、认识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1)谈话: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动物需要适应季节的变化。 (2)提出问题: ·你知道哪些动物有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这些行对维持动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你能给大家讲述与动物适应季节的变化有关的故事吗? 先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4)教师小结。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包括储存食物、冬眠、迁徙、换毛、换羽等。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的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反映。 引导学生了解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认识不同的动物接触和感知环境的方式不同,所用的身体器官也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提供更多环境中的动物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思考。 在本环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点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的身体形态、呼吸和运动的方式等方面,观察、讨论和分析。 在全班讨论、交流时,可以让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描述,展示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在本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课前制作的科普小报进行交流、讨论。 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动物巢穴的视频或图片(重点介绍各种各样的鸟巢),激发学生观察和了解动物巢穴的兴趣。三、拓展与应用(预设5分钟) 认识各种各样的动物巢穴。 谈话:巢穴是动物栖息的地方,有的动物为自己修建的巢穴特别精美,有的动物甚至被称为“天然建筑师” 提出问题: ·你观察过或了解哪些动物的巢穴? ·它们是在哪里筑巢的? ·它们是怎样筑巢的? (3)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动物巢穴。 (4)教师小结。动物的巢穴各种各样。有的动物会依赖植物筑巢这反映了动物的生存要依赖于植物,动植物之间是相依存的。 2.设计并制作一个鸟巢。 (1)出示一些制作好的鸟巢作品,给学生提供参考。 (2)提出任务:选择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鸟巢,为小鸟安一个家。 (3)引导学生讨论,形成评价鸟巢的标准,如: ·牢固美观。 ·材料环保。 ·能真正作为鸟的庇护所。 3.课后进行制作活动。 4.适时地展示鸟巢。 布置任务,让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鸟巢。制作的鸟巢不应只是一个模型,而应是真正能让鸟儿栖息的地方。建议尽量用树枝、树叶、树皮、草、苔藓等自然物或用废旧木板、布料、纸板等制作或搭建鸟巢。展示活动中,可评选出本班10个最佳鸟巢,把它们挂在校园里的树上。其余的鸟巢课后改进后,可在家长的带领下挂到附近的树林里。四、练一练 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下列哪项不是动物保护色的含义( ) 使动物容易躲避敌害 B、有利于动物捕食猎物 C、能保护动物的皮肤的美丽 D、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 2、做完素实验后,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去的原因是( ) 鼠妇有毒 鼠妇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鼠妇是动物界中平等的一员 鼠妇与人类关系密切 3、动物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这是( )的结果。 环境变化 B、生存斗争 C、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4、四位同学在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后,得出以下结论,你不认同的是( ) A、与环境色彩相近的动物容易生存 B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容易生存 C具有鲜艳色彩的动物才容易生存 D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下列哪种动物的体色不属于保护色?( ) 避役(俗称变色龙)随环境改变的体色 鲤鱼背部为暗褐色,腹部为白色 眼镜蛇颈部竖立时,显露出的眼镜状斑纹 蟒的体表所具有的暗淡相间的斑纹 6、动物迁徙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寻找充足的食物 ②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 ③有利于进行生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① D. ①②③ 7、下面需要冬眠的动物是( ) A、羚羊 B、金鱼 C、丹顶鹤 D、蛇 8皇妇生活的环境是( ) 阴暗潮湿 B、阳光充足物 温暖干燥 D、光线充足 下列动物不会发生迁徙行为的是( ) 家燕 B、伯劳 C、丹顶鹤 D、角马 参考答案: 1、C 2、C 3、C 4、C 5、C 6、D 7、D 8、A 9、B六、板书设计 10.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不同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 动物怎样适应环境 动物怎样适应季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