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阳光下的影子(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阳光下的影子(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 四年级下册 《影子的变化》单元 16.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单元 《影子的变化》 课题 16.阳光下的影子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要求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3~4年级 描述光被阻挡时形成阻挡物影子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描述一天中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2.能制订观测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计划,持续观测并记录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影子变化的信息。 科学思维 能依据观测记录,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揭示影子变化的规律;能正确讲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论。 探究实践 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影子变化的信息。 态度责任 认识到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知道圭表、日晷等古代计时工具是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规律的变化来计时的。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制订观测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计划,持续观测并记录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影子变化的信息。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能对自己探究影子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教学 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 教师:2.提前考察观测场地,合理分配各小组观测的地点。
学生:记录单、铅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聚焦问题: 一天中影子发生怎样的变化? (预设3分钟) 出示图片:操场集会的场景 谈话:周一早上在操场上升国旗。起初我站的位置明明是在树荫下,后来不知不觉地就曝露在阳光下了。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大树的影子也会“跑路”吗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科学实践: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预设25分钟) 1.制订观测计划。 (1)准备观测所用的材料和工具。 ①讨论观测和记录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和工具。 引导学生从影子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分析观测影子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②讨论记录影子要准备什么: 笔:描画影子的位置和样子,记录观测时间。 尺:测量影长。 (2)选择观测地点。 最好是在开阔无遮挡的空地上观测,确保阳光能照射到被观测的物体上。 (3)明确观测和记录的方法。 ①围绕以下问题,讨论怎样观测: ·屏放在哪儿 (平铺在空地上。) ·阻挡物放在哪儿 (放在纸屏的靠太阳一边的中间。) ·影子可能投射到哪儿 (投射到纸屏上。) ·多长时间观测一次 (每个课间观测一次。) ·持续观测多长时间 (持续到放学或太阳落山。) ·在多次观测和记录的过程中,能改变屏或阻挡物的位置吗 (每次观测时都要保持记录纸的方向和位置等不变。) ②围绕以下问题,讨论如何记录: ·记录哪些内容 (影子的形状、长度,观测的时间。) ·用什么形式记录 (可以用白纸记录,阻挡物放在纸屏长边的中间位置;也可以用提前画好同心圆的记录纸进行记录。观测时,用笔画出影子的位置和样子,测量并记录影长,记录观测的时间。) 2.实地观测并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学生分组到室外实施第一次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 (2)对自己放置观测记录纸的位置做好标记。 (3)对第一次的观测进行总结和反思。第一次当堂观测结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交流观测和记录中遇到的问题。 3.整理观测记录的信息。 (1)谈话:上节课,为了解答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我们制订了观测计划,并用一至两天的时间完成了观测任务。现在,让我们整理一下这些观测记录。检查的内容包括: ·记录单上小组成员的信息是否完整 ·是否测量和记录了每个影子的长度 ·是否记录了观测时间 (2)学生分组交流和整理观测记录的信息。 4.加工观测记录的信息。 (1)谈话:初步整理好的信息看上去仍然比较杂乱影子长度和观测时间的数据写在一起,相互干扰。我们能否进一步整理和加工信息,让它们看起来更清楚、方便 (2)教师引导全班一起设计表格,然后分组再次整理观测记录的信息。 (3)分组绘制影长变化统计图。 绘制的影长变化统计图可以是折线统计图,也可以是条形统计图。 5.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1)谈话: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不仅搜集到了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信息,而且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了整理和加工。现在,我们来比较、分析这些信息,看一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分组讨论,发现和归纳影子变化的规律。 (3)全班交流,描述这些规律。 (4)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呈现出自西向东转动的规律,影子的长短呈现出上午由长变短、中午最短、下午再由短变长的变化过程。 准备观测材料和工具环节的研讨,旨在引导学生巩固和强化对影子形成的条件的认识。 观测和记录方法的指定体现出制定严密的计划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观测活动,教师应提前确定几个责任心强的骨干做小组长,帮助组织各组同学完成观测和记录影子的任务。 从原始图文结合的记录单到整理出记录表,最后转化为统计图,引导学生经历逐级深度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为高年级自主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根据整理和加工后的信息,从影子方向的变化和长短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三、拓展应用(预设5分钟) 介绍古人利用阳光下的影子制造的测量仪器。 1.谈话:我们观测记录的水彩笔(或其他阻挡物)的影子在记录单上留下的这些长长短短的痕迹和标记的时间,能让你联想到什么 (钟表。) 2.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中,发现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并且想到利用它来计时,于是发明了日晷。(出示日晷图。) 3.他们还发现,一年中不同的日子,影子的长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同一个物体,冬天的影子长,夏天的影子短。经过长期的观测,他们发现影子的长度能够标志季节的更替,于是发明了圭表。(出示圭表图。) 4.还有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制造的测定方向的仪器一正方案。(出示正方案图。)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人们对计时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计时工具得到不断改进,逐渐出现了水钟、机械钟表和电子表等。这些计时工具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方便人们使用。
四、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傍晚,小明看到操场上的一棵大树在阳光下的影子是朝向( )。 A.西方 B.南方 C.东方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变化的规律是( ) A.长-短-长 B.短-长-短 C.长-短-短 3.关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说法错误的是( ) A.太阳位置最高时物体的影子最短。 B.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位置高低无关。 C.太阳位置最低时物体影子最长。 二、判断题 1.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的正午时分最长。 ( ) 2.太阳初升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朝向东方的 ( ) 3.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没有规律可循 ( ) 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进一步巩固本堂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 阳光下的影子 影子方向的变化:自西向东转动 影子长短的变化:上午由长变短 中午最短 下午由短变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