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 三级下册 《物体的运动》单元 17.赛小车 教学设计单元 《物体的运动》 课题 17.赛小车 课时 1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4年级 ①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②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③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大致速度。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思维 能利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基于测量的数据判断速度的大小。 探究实践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制定简单计划、选择合适的工具,运用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 乐于尝试、分工协作,乐于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能利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基于测量的数据判断速度的大小。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够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制定简单计划、选择合适的工具,运用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教学 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 教师:1.小车(每组两个不同型号的玩具小车),硬纸板,磁铁,细绳,钩码,秒表,皮尺。 2.有关现代交通工具的视频资料。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一、聚焦问题:如何让小车动起来(预设5分钟) 1.观察导入(PPT) 教师播放小车赛跑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提出问题:想不想举行一场小车比赛?如果想要赛小车,首先我们要让小车动起来,如何让小车动起来呢?2.讨论交流。 教师提供玩具小车,让学生玩玩小车,并组织学生讨论哪些方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 玩小车、赛小车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通过玩小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科学实践: 让小车动起来(20分钟) 让小车由静止到运动。 教师出示小车,利用教科书中的图片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让小车动起来。学生先进行交流,然后开始活动。教师将学生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进行汇总。根据学生的各种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归纳和思考: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说一说是什么让小车动起来的。学生交流和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小车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探究小车运动变化与力的关系。 谈话:如果对小车施加大小不同的力,它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在小车的两端分别挂上数量相同或不同的钩码,先让学生对小车的运动情况进行预测并记录。然后开展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开始实验时,可以两边各挂一个钩码,然后两边加不同数量的钩码。多次实验,观察小车运动的方向快慢的变化。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如果改小车两端的钩码数量(两端数量一样或数量差距增大小车的运动会有什么变化? 归纳和总结。 谈话:根据以上实验,说一说小车的运动变化和力有什么关系。 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小车运动的方向和运动变化的快慢与受到的力有关,受到的力越大,运动的变化越快。 (三)科学实践活动二: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宣布我们下面将举办一个小车比赛,看看哪辆小车跑得快。从简单的赛车方法开始,把两辆小车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赛跑,看哪辆小车先跑到终点。 然后加大难度,让两辆小车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进行赛跑,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控制相同的时间,测量小车所走的路程进行比较。 这两种比较方法结束后,再提出一个新的挑战任务:两辆小车,如果它们的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让两辆小车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赛跑,并且小车行驶的时间也不一样。这种情况下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记录的运动时间和路程讨论如何比较出这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根据这种方法比较快慢。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比较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法: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小车行走的路程,路程越大,运动得越快;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的时间,用时越少,运动得越快;如果运动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先引导学生用变量归同的方法去比较,最后可用路程除以时间的方法得出速度的值,数值大的运动得快。 拓展与应用 承接上面的活动,先让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当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的时候,可以通过计算速度来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值越大,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越长,说明物体运动得越快。 然后出示现代交通工具的图片或视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最后布置课外任务: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交通工具,它们的速度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尽量多的方法让小车动起来。这里不仅要让学生关注小车的运动,还要思考是什么让小车动起来的,重点是将小车从静止到运动的变化与施加的力建立起联系。 通过在小车两端悬挂不同数量的钩码研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施加的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变化的快慢有关。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小车两端悬挂同样数量的钩码时,这时两个力抵消,这就等于没有施加力,这时小车所处的运动状态没有变化。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力和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 有三种方法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教师可以按照方法的难度,层层递进,逐渐加大。第一种方法比较简单,通过观察就可以判断小车运动的快慢。第二种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可以想到这种方法。第三种方法是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如果学生的方法单一,思路打不开,教师再进行引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并控制变量,路程一定,可以比较所用时间的多少;时间一定,可以比较路程的大小。通过控制一个变量,然后比较另外一个变量的大小。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可以用归同或缩放的方法,将时间或路程归成一样,推算另外一个变量的相应变化,然后再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出速度的概念。三、拓展与应用(预设5分钟) 承接上面的活动,先让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当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的时候,可以通过计算速度来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值越大,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越长,说明物体运动得越快。然后出示现代交通工具的图片或视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最后布置课外任务: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交通工具,它们的速度是多少。 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种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交通工具,如摩托车、航天飞机等。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感受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动物运动速度的知识。四、练一练 1.小车运动的快慢可以用( )表示。 A. 速度 B.行驶方向 C. 运动形式 2.一种交通工具正常情况下每小时行驶130千米,这种交通工具是( ) A B 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车的运动变化与受到的力有关 B. 小车的运动变化与受到的力无关 C. 无法确定小车运动的变化与受到的力是否有 参考答案:1.A 2.A 3.A六、板书设计 17.赛小车 相同时间内,路程长的速度快。 相同距离内,时间短的速度快。 时间和距离都不同,求速度值,值大的速度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