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二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2.1走进微观世界 知识点一 感受分子的存在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2.与蔗糖一样,水、氧气等多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很小,小得看不见、摸不着,如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就含有约1.67×10 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知识点二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1、_______分子之间_______,_______分子_______,_______分子之间间隙_______。2.当水、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人对方空隙,使混合后液体中分子之间的空隙减小,从而引起总体积减小。 知识点三 分子处在不停地运动中1、扩散现象 。分子的运动与 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 。 ,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而 :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黄豆与芝麻的实验是 ,用宏观现象类比微观结构,不能直接得出分子间有间隙的结论。) 知识点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1、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正是分子之间的引力,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成为各种固体和液体。不但物体 存在着引力,两个物体 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2、既然构成各种物质的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为什么很难将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压缩呢 这是因为物质内部的分子之间不但存在 ,同时也存在 。正是分子之间的 ,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得 。 题型一 感受分子的存在例1. 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如碳原子的半径和质量的数量级分别为( )。A.10-8米,10-27千克 B.10-8米,10-26 千克C.10- 米,10-27千克 D.10- 米,10-26千克 题型二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例1.图中密封容器中储有一定量的氧气。当活塞慢慢下压后,下列关于容器内部分子模型的建构合理的是( )。A. B. C. D.例2.“航天点亮梦想”。航天工业曾用液氢作火箭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 C.原子大小 D.分子间隔例3.密封的烧瓶中装有某种气体,如图所示,图中的黑点表示气体分子,用抽气筒抽出该烧瓶中部分气体后仍密封。描述烧瓶内剩余气体分子的四个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B. C. D. 题型三 分子处在不停地运动中例1.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如扩散现象。例2.两只分别装有氧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氧气分子,“o”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A. B.C. D.例3.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蔗糖在水中会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题型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例1.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虽然彼此相互隔开,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但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因为分子间存在着 。例2.如图所示,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推动,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B.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D.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例3.浙江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防菌“纳米纸”,这种纸“油水不沾”,细菌也无法停留在上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油水不沾”的原理是分子间无空隙B.这种纸与油、水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C.这种纸使细菌的分子不能做无规则运动D.纳米纸上互相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引力一、选择题1.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A 夏天自行车轮胎爆炸 分子间的间隔变大B 一滴水中约1021个水分子 水分子很小C 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 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A.A B.B C.C D.D2.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下列对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A.食物腐败:分子发生了变化B.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C.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D.氢气和氧气的性质不同: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3.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能使常温常压下的水结成冰,俗称“热冰”,如图为其模拟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分子个数发生变化B.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隙发生变化C.在弱电场下,水分子排列从无序转为有序D.利用该性质,人们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4.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最能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A. B. C. D.5. 在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下列所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A.分子间隔变小 B.分子间隔变大C.分子本身体积变大 D.分子质量变小6.下列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氨水挥发:分子不断运动B.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C.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很小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隔7.“冰七”(IeeVII)一般是在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排列成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个水分子可以形成“冰七”B.“冰七”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D.“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8.有关水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在固态时,分子是静止不动的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C.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的质量变小D.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的体积变大造成的9.盛油的厚壁钢瓶内压强很大,相当于大气压的1万到2万倍时,虽然瓶壁无裂缝,瓶内的油仍然能渗出,这是因为( )A.金属原子间有空隙 B.油分子被压小了C.油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金属原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10.下列关于“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体积缩小C.分子间间隔减小 D.分子种类发生变化11.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D.1L大豆与1 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 L12.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如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 )A. B.C. D.13.按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B.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C.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D.装置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14.下列关于物质的构成和分子运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锉刀锉铁件时,得到很多细小的铁粉,每一粒铁粉就是一个铁“分子”B.桌面上静止的糖块运动速度为0,所以其内部分子的运动速度也为0C.打开酒精瓶盖,一会儿室内到处弥漫着酒精味,这是酒精分子运动引起的D.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铁“分子”间只有引力;用打气筒打气时很费力,说明气体分子之间只有斥力15.在《物质的构成》一课中,老师做了这样的演示实验:在量筒中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总体积;再将量筒反复颠倒摇晃,记下混合后的总体积。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混合后的总体积比混合前的总体积大B.混合后的总体积与混合前的总体积一样大C.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结论D.这是一个模拟实验,用形象的宏观现象类比不易观测的物质微观结构二、填空题16.一个厚壁钢瓶内盛有油,对油施加高压后,虽然瓶壁没有裂痕,但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17.人们发现,长期堆放煤炭的墙角,不但地表和墙的表面会变黑,而且地面和墙面的里层都会变黑。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18.右图所示的装置是演示气体扩散现象的,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填“A”或“B")瓶。根据 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 。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 (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19.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下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1)在A、B、C中,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两幅图是 (填字母)。(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20.如图所示,往细玻璃管内先注入一半的清水,再缓缓注入适量染成红色的酒精,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观察到混合液的液面降低了。(1)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填“粗”或“细”)的长玻璃管。(2)该实验说明 。以下事实也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填序号)。①将两块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会结合在一起②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③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01 思维导图02 基础知识03 经典例题04 强化提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二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2.1走进微观世界 知识点一 感受分子的存在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与蔗糖一样,水、氧气等多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很小,小得看不见、摸不着,如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就含有约1.67×10 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知识点二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1、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2.当水、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人对方空隙,使混合后液体中分子之间的空隙减小,从而引起总体积减小。 知识点三 分子处在不停地运动中1、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黄豆与芝麻的实验是模拟实验,用宏观现象类比微观结构,不能直接得出分子间有间隙的结论。) 知识点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1、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正是分子之间的引力,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成为各种固体和液体。不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分子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2、既然构成各种物质的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为什么很难将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压缩呢 这是因为物质内部的分子之间不但存在引力,同时也存在斥力。正是分子之间的斥力,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得很近。 题型一 感受分子的存在例1. 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如碳原子的半径和质量的数量级分别为( )。A.10-8米,10-27千克 B.10-8米,10-26 千克C.10- 米,10-27千克 D.10- 米,10-26千克【答案】D【解析】【分析】原子的半径和质量的数量级分别为10-10米、10-26千克。【解答】碳原子的半径和质量的数量级分别为10-10米、10-26千克。故答案为:D。 题型二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例1.图中密封容器中储有一定量的氧气。当活塞慢慢下压后,下列关于容器内部分子模型的建构合理的是( )。A. B. C. D.【答案】B【解析】【分析】气体是分子组成,压缩过程气体的质量不变,说明分子的个数和大小不变。【解答】A. 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错误;B. 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体积不会变大,故错误;C. 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不会改变,总体积减小,故正确;D. 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而分子不会改变,故错误;故答案为:C。例2.“航天点亮梦想”。航天工业曾用液氢作火箭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 C.原子大小 D.分子间隔【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状态的变化为分子间隔发生改变分析。【解答】 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分子间隔,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原子大小都不变。故答案为:D。例3.密封的烧瓶中装有某种气体,如图所示,图中的黑点表示气体分子,用抽气筒抽出该烧瓶中部分气体后仍密封。描述烧瓶内剩余气体分子的四个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气体分子极度散乱,分子间距很大,作用力很小,具有流动性分析。【解答】用抽气筒抽出该烧瓶中部分气体后,瓶子里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分子间隔会增大。由于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因此下面的气体分子会向上运动,充满整个瓶子。故答案为:D。 题型三 分子处在不停地运动中例1.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如扩散现象。【答案】温度【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热运动分析。【解答】 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且温度越高, 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故答案为:温度。例2.两只分别装有氧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氧气分子,“o”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A. B.C. D.【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解答】氧气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抽去玻璃板后,氧气分子会进入二氧化氮分子中间的间隔,而二氧化氮分子会进入氧气分子中间的间隔,从而使右边玻璃瓶内颜色变浅,左边玻璃瓶内颜色变深。—段时间后,左右两个瓶子内的分子分布均匀,且颜色一致。故选A。例3.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蔗糖在水中会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分析。【解答】A. 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 蔗糖放入水中消失是由于蔗糖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错误,符合题意;C.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 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的间隙增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题型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例1.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虽然彼此相互隔开,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但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因为分子间存在着 。【答案】斥力【解析】【分析】根据分子间存在斥力分析。【解答】 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故答案为:斥力。例2.如图所示,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推动,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B.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D.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压缩到一定程度很难再压缩分析。【解答】 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推动,这个实验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不能证明物质的分子构成、分子的不断运动及分子间的引力。故选D。例3.浙江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防菌“纳米纸”,这种纸“油水不沾”,细菌也无法停留在上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油水不沾”的原理是分子间无空隙B.这种纸与油、水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C.这种纸使细菌的分子不能做无规则运动D.纳米纸上互相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引力【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间都存在空隙,总是不断运动的,存在斥力和引力。【解答】A、分子间都存在空隙,不符合题意;B、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共存,不符合题意;C、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不符合题意;D、 纳米纸上互相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引力 ,符合题意;故选D。一、选择题1.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A 夏天自行车轮胎爆炸 分子间的间隔变大B 一滴水中约1021个水分子 水分子很小C 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 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解答】A、 夏天自行车轮胎爆炸 是由于温度过高是气体分子间隔变大,气体体积变大导致,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 一滴水中约1021个水分子 说明水分子很小,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 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 是由于压缩后使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分子本身没变,选项错误,符合题意;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因此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下列对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A.食物腐败:分子发生了变化B.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C.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D.氢气和氧气的性质不同: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解答】A. 食物腐败,是因为分子发生了变化 ,有新分子生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 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错误,符合题意;C. 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不停地运动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 氢气和氧气的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3.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能使常温常压下的水结成冰,俗称“热冰”,如图为其模拟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分子个数发生变化B.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隙发生变化C.在弱电场下,水分子排列从无序转为有序D.利用该性质,人们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知,水是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属于物理变化,利用该性质,人们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解答】A. 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空隙,所以分子个数也不变;故错误,符合题意;B. 水变成冰分子之间空隙变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的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震动。所以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 根据题干中: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所以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4.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最能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A. B.C. D.【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析。【解答】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没有新的分子生成,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则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C。故答案为:C。5. 在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下列所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A.分子间隔变小 B.分子间隔变大C.分子本身体积变大 D.分子质量变小【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分冰熔化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的本身没有变化,水分子的间隔变小分析。【解答】冰熔化成水,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的本身没有变化,冰熔化成水时,体积缩小,水分子的间隔变小,水分子的体积、质量不变,所以A正确,故答案为:A。6.下列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氨水挥发:分子不断运动B.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C.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很小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隔【答案】B【解析】【分析】A、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B、根据物质状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析;C、根据分子质量很小分析;D、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分析。【解答】A、氨水挥发,是因为分子定在不断运动的,不符合题意;B、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符合题意;C、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不符合题意;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对方分子之间的间隔,不符合题意;故选B。7.“冰七”(IeeVII)一般是在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排列成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个水分子可以形成“冰七”B.“冰七”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D.“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A、根据题中所给信息确定冰七的构成分析;B、根据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析;C、根据冰七的形成分析;D、根据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分析。【解答】A、由题目信息可知,"冰七"中水分子会排列成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所以单个水分子不可能形成“冰七”,不符合题意;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冰七”中的水分子也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C、在深海中的强压力作用下海水可以形成“冰七”,符合题意;D、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冰七"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其化学性质相同,不符合题意;故选C。8.有关水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在固态时,分子是静止不动的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C.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的质量变小D.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的体积变大造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解答】A. 水在固态时,分子也是不断运动的 ,故错误;B. 水是由分子构成的,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故正确;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错误;D.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造成的,故错误;故答案为:B。9.盛油的厚壁钢瓶内压强很大,相当于大气压的1万到2万倍时,虽然瓶壁无裂缝,瓶内的油仍然能渗出,这是因为( )A.金属原子间有空隙 B.油分子被压小了C.油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金属原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微粒的基本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解答】组成钢瓶的原子间存在着间隙,在压力的作用下,油从钢瓶原子间的间隙渗出。故答案为:A。10.下列关于“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体积缩小C.分子间间隔减小 D.分子种类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解答】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分子间有间隔,温度降低,间隔会变小,故答案为C。11.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D.1L大豆与1 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 L【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分析。【解答】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是因为冬季气温低,原子之间的间隔比夏季小,电线此时比夏季短;夏季气温高,原子之间的间隔比夏季大,夏天变长;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大豆、黄沙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2.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如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 )A. B.C. D.【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没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分析。【解答】水受热后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此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变;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B。13.按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B.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C.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D.装置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解答】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答案为:B。14.下列关于物质的构成和分子运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锉刀锉铁件时,得到很多细小的铁粉,每一粒铁粉就是一个铁“分子”B.桌面上静止的糖块运动速度为0,所以其内部分子的运动速度也为0C.打开酒精瓶盖,一会儿室内到处弥漫着酒精味,这是酒精分子运动引起的D.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铁“分子”间只有引力;用打气筒打气时很费力,说明气体分子之间只有斥力【答案】C【解析】【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很小,肉眼看不到分析;B、根据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析;C、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D、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分析。【解答】A、铁由铁原子构成,原子很小,肉眼看不到,铁粉是原子集合体,不符合题意;B、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不符合题意;C、 打开酒精瓶盖,一会儿室内到处弥漫着酒精味,这是酒精分子运动引起的 ,不符合题意;D、构成物质的粒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不符合题意;故选C。15.在《物质的构成》一课中,老师做了这样的演示实验:在量筒中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总体积;再将量筒反复颠倒摇晃,记下混合后的总体积。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混合后的总体积比混合前的总体积大B.混合后的总体积与混合前的总体积一样大C.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结论D.这是一个模拟实验,用形象的宏观现象类比不易观测的物质微观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黄豆间粒子间隔大,芝麻间粒子间隔小,混合后芝麻会进入黄豆间隔中, 混合后的总体积比混合前的总体积小及黄豆和芝麻为物质分析。【解答】A、黄豆间粒子间隔大,芝麻间粒子间隔小,混合后芝麻会进入黄豆间隔中, 混合后的总体积比混合前的总体积小,不符合题意;B、黄豆间粒子间隔大,芝麻间粒子间隔小,混合后芝麻会进入黄豆间隔中, 混合后的总体积比混合前的总体积小,不符合题意;C、黄豆和芝麻为物质,不能用分子间存在间隔解释,不符合题意;D、 这是一个模拟实验,用形象的宏观现象类比不易观测的物质微观结构 ,符合题意;故选D。二、填空题16.一个厚壁钢瓶内盛有油,对油施加高压后,虽然瓶壁没有裂痕,但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构成钢瓶的微粒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间存在空隙分析。【解答】 一个厚壁钢瓶内盛有油,对油施加高压后,虽然瓶壁没有裂痕,但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这个现象说明构成钢瓶的微粒之间存在空隙。故答案为: 说明构成钢瓶的微粒之间存在空隙 。17.人们发现,长期堆放煤炭的墙角,不但地表和墙的表面会变黑,而且地面和墙面的里层都会变黑。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构成煤炭的粒子在不停地运动,渗入了墙壁【解析】【分析】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是不断运动的分析。【解答】 长期堆放煤炭的墙角,不但地表和墙的表面会变黑,而且地面和墙面的里层都会变黑,是由于构成煤炭的粒子在不停地运动,渗入了墙壁。故答案为: 构成煤炭的粒子在不停地运动,渗入了墙壁 。18.右图所示的装置是演示气体扩散现象的,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填“A”或“B")瓶。根据 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 。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 (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答案】B;两瓶气体都变成红棕色;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解析】【分析】根据进行气体扩散实验时要防止重力影响,将密度大的气体放在下端,分子的不断运动及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析。【解答】 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利用图示实验时,为防止重力作用干扰实验现象,应将密度大的气体放于下端,则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B。根据 两瓶气体都变成红棕色的现象,可证明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气体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则所给温度下④气体扩散最快。故答案为:B;两瓶气体都变成红棕色;气体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④ 。19.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下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1)在A、B、C中,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两幅图是 (填字母)。(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答案】(1)B和C(2)分子的种类【解析】【分析】(1)根据B和C中分子种类相同,温度不同分析;(2)根据三幅图对比可得出分子种类、温度影响分子运动速率分析。【解答】(1)在A、B、C中,A中为氢分子,B和C中都是氧分子,且B和C中温度不同,两幅图对比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2)由A和B对比可得出分子种类影响分子运动速率,B和C对比可得出温度影响分子运动速率。故答案为:(1)B和C;(2)分子的种类。20.如图所示,往细玻璃管内先注入一半的清水,再缓缓注入适量染成红色的酒精,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观察到混合液的液面降低了。(1)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填“粗”或“细”)的长玻璃管。(2)该实验说明 。以下事实也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填序号)。①将两块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会结合在一起②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③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答案】(1)细(2)分子间存在空隙;③【解析】【分析】(1)根据验证物质间存在间隔实验中液体高度影响实验现象分析;(2)根据分子间存在空隙及所给事实的实质分析。【解答】(1) 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实验中,液体高度影响实验现象,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细的长玻璃管。(2)半管酒精和半管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证明了分子间存在空隙, ①将两块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会结合在一起证明分子间的引力;②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证明物质的颗粒间有空隙;③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可证明粒子间存在空隙。故答案为:(1)细;(2)分子间存在空隙; ③ 。01 思维导图02 基础知识03 经典例题04 强化提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走进微观世界(原卷).doc 2.1走进微观世界(解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