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绥棱县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测试
初四化学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
2.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7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9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0-12题每题各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填入括号内)
1.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风化雨 B.火上浇油 C.刻舟求剑 D.滴水成冰
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打磨过的铁丝伸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
D.将铁丝放入氯化银中,铁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3.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盐酸、硫酸、氯化钾——酸 B.纯碱、烧碱、熟石灰——碱
C.氢气、一氧化碳、氧气——单质 D.酒精、甲烷、葡萄糖——有机物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B.生活中常接触到的“高钙牛奶”、“碘盐”中的“钙”、“碘”指的是离子
C.通常把的降水称为酸雨
D.氯化铵可以与草木灰(含碳酸钾)混合施用
5.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则有单质生成的一定是置换反应
B.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也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C.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因此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D.稀盐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6.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碳及其氧化物占有重要地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成红色,说明呈酸性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工业制取二氧化碳均为化学变化
C.中混有少量可以用点燃的方式除去
D.固态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可用于金属冶炼。
7.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增强作物抗寒、抗旱能力建议使用的化肥是( )
A. B. C. D.
8.盛有下列物质的容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容器中物质质量减少的是( )
A.生石灰 B.浓硫酸 C.浓盐酸 D.氢氧化钠
9.工业上常使用重铬酸钾法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其反应的原理是( )
,则X的化学式为( )
A. B. C. D.
10.材料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塑料是最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具有密度小、耐腐蚀、易加工等优点
B.电木插座具有热塑性,破裂后能热修补
C.钛合金、聚乙烯塑料、合成纤维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D.蚕丝、棉花都属于天然纤维
11.下列各组固体物质,只用水就能鉴别的是( )
A. B. C. D.
1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 B.向稀盐酸与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溶液 C.电解水实验 D.向固体粉末中不断加入溶液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3.用化学用语表示:
①两个氮分子_________; ②三个亚铁离子_________;
③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 ④医用生理盐水所用的溶质是_________。
1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为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
(2)要使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温度。
(3)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时,析出A物质_________g(不含结晶水)
(4)将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
(5)A中含有少量的B,为了得到较纯净的A,可采用_________方法。
(6)向水中加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四舍五入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15.实验室除去粗食盐中难溶性杂质的主要实验步骤有:溶解、_________、蒸发;除去粗食盐水中的杂质,可依次加入过量的、_________、溶液,分离出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稀盐酸,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16.燃料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乙醇可用作燃料,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质量的① ② ③完全燃烧需要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填序号)
17.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胃酸的主要成分,B在农业上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B和C的物质类别相同,它们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由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邻的物质间可以相互反应,其中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己略去),请回答: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2)若C是一种不溶性固体,则C可能是_________。
(3)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8.M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溶液是无色液体,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M与铜、铝的活动性顺序,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M、铜、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猜想与假设】小明的猜想是;小红的猜想是: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与实验一】取M丝、铜丝、铝丝分别放入盛有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盐酸的三支试管中,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实验操作 M丝插入试管1中 铜丝插入试管2中 铝丝插入试管3中 实验结论
刚开始的现象 有少量气泡产生 无气泡 无气泡 M、铜、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_________
几分钟后的现象 有少量气泡产生 无气泡 有大量气泡
【交流与表达一】同学们对同一实验出现的两种不同现象进行了讨论,实验刚开始时试管3中无气泡,是因为铝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其形成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与实验二】同学们继续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取粗细相同,打磨干净的M丝、铝丝及相关的溶液,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甲 乙 丙
(1)打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表达二】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该实验可以优化,去掉试管_________(填试管编号甲、乙、丙)中的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19.某学习小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猜想二:氢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溶液显中性。溶液、溶液均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用小试管取少量固体样品加水完全溶解,再滴加过量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一不正确
步骤二:取上一步中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二正确,猜想三不正确
【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样品已部分变质,其化学成分是与的混合物,引起变质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1)步骤一中加入过量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认为用溶液代替溶液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你认为该同学的说法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物质能够代替步骤二中酚酞试液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___。
A.石蕊试液 B.氧化铜 C.二氧化碳 D.硫酸镁溶液 E.稀盐酸
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11分。20题4分,21题7分)
20.奥司他韦(化学式)是目前治疗和预防流感的药物之一,请回答:
(1)奥司他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
(2)奥司他韦中氢、氮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
(3)奥司他韦中C、O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
(4)奥司他韦中氮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g。
21.某化学实验小组为测定碳酸钾和氯化钾的固体混合物组成情况,同学们取固体混合物,加入水使固体混合物全部溶解,再向该溶液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形成不饱和溶液。请计算下列问题:
(1)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钾的质量。(4分)
(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分)
绥棱县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测试
初四化学试题参考答案(答案如有误请自行改正)
一、选择题
1-5 BADAC 6-9 DACB 10-12 AD AD B
二、填空题
13.略
14.;升高;30;;降温结晶;
15.过滤;;除去和
16.;①③②
17.(1);;
(2)
(3)
三、实验与探究
18.猜想;
实验结论;
交流与表达一;
设计与实验二:(1)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2)M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3)
交流与表达二:丙
19.猜想:只有碳酸钠
步骤一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步骤二实验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反思与交流(1)检验并除去
(2)不正确;溶液引入干扰的检验
(3)AC
四、计算题
20.(1)312 (2) (3) (4)1.4
21.(1)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