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6、 恐龙无处不有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导入新课
偷蛋龙
导入新课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最重的可达90吨。但这个曾“称霸”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的恐龙却在6500万年前突然全部消失,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 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
小说家阿西莫夫怎样为我们解答。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 的科学原理。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究的精神。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阿西莫夫,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他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8岁那年,即1938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二次大战后,阿西莫夫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5年阿西莫夫升任波士顿大学副教授。1958年阿西莫夫辞去了波士顿大学的教职,成了职业作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迷题。不同领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根据大陆漂移假说,佐证了在不同领域内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从而写成此文。
整体感知——背景介绍
骨骼(gé) 漂移 (piāo) 地壳(qiào)
深渊(yuān) 驮着(tuó) 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 褶皱(zhě zhòu) 携带(xié)
鸟臀目(tún) 覆盖(fù)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tuó
驮运
duò
驮子

piāo
漂流
piǎo
漂白

piào
漂亮
多音字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yǔn
陨石

sǔn
损失

yǔn
殒命

zhě
褶皱


熠熠生辉

zhé
摺尺
形近字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俯冲: 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说说科学家们由_________现象,推理得出了___________结论。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科学家们由
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
推理得出了
地壳在进行缓慢而不可抗拒的运动的结论。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
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新的证据,结束全文,突出了主旨。
精读细研
因为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在靠近南极的詹姆斯罗斯岛也发现了恐龙化石。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3.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
4.“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写恐龙化石是为了利用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给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有力证据,进而说明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为什么要写恐龙化石?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6、什么是“泛大陆”?
①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
③6500万年以前,大陆已完全分开。
这几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大陆在迁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7.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由此推断“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标题:《恐龙无处不有》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所以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对吗?
恐龙
本文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发现,证明了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文是一篇________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
南极恐龙化石
“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说
事理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8、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能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吗?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其他大陆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好冷啊!冻死我了!
恐龙是怎么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难道是……

大陆漂移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2.25亿年前的大陆是——
那时的恐龙——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大约2亿年前的大陆是——
现在的大陆成了——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9.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恐 龙
板块理论
生物学
地质学
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不同科学领域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不适应南极气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分析问题: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生活——“泛大陆”分离,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大陆漂移学说强有力的证据。
逻辑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
精读细研——分析课文
合作探讨
1、如何理解“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这句话?
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合作探讨
2、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恐龙化石的分布
古生物学
“板块构造”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合作探讨
3、想一想:作者把这两句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开头突发议论,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合作探讨
小组讨论:短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结合具体句子品析。
合作探讨——说明方法
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
例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打比方
合作探讨——说明方法
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的例子,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举例子
合作探讨——说明方法
通过列数字,表明有科学依据,说服力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多次”“大约”等词表示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列数字
合作探讨——说明方法
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太自信,如“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有时又显得很不自信,如“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对此,你有何看法?你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词来吗?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合作探讨——语言品析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不远”“一小片”“非常”准确、严密地写出了发现恐龙化石的地点,加强了示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
合作探讨——语言品析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之意,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合作探讨——语言品析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一词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可能用确定的数字。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合作探讨——语言品析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似乎”一词表示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舒适”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早期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很适合恐龙的生存。
合作探讨——语言品析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作为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证据,把考古发现与地理理论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获得了哪些启示?
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看问题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要学会举一反三。
合作探讨——启示感悟
启示:
各门科学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比如:要学好语文,不仅要看文学方面的书,还要认真学习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只有这样,才算树立了大语文观思想,为将来更好地工作打好基础。否则,不会融会贯通,一身书呆子气,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合作探讨——启示感悟
课堂小结
这篇事理说明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堂小结
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课堂小结
许多人的心目中,恐龙几乎可以被类比为现代的人类
——进化趋于稳定,称霸整个地球,没有明显的天敌。但
是,如此“完美”的生物居然在极其短的时间内尽数灭绝,这也难免会使人类好奇和恐慌,担心自己也会像恐龙那样走向灭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人们热衷于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是想探索自然奥秘,丰富科学知识,还是想从中寻找到避免自身灭绝的方法,我们不仅要尽量避免外部的危险,也要加强自身,以便能应对可能到来的灾难。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本文大量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用“南极洲恐龙的发现为地壳运动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这一事例来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科学、具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其次还采用了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多种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当肯定时则肯定,当推测时则推测,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的“大约”一词,“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
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中的“也许”一词,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语言准确严密。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
(总 起)
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分 说)
(总结)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A.板块构造理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
B.泛大陆: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拼合起来,而地球则仅由一个陆地构成,人们称之为“泛大陆”。
C.恐龙为何无处不有:恐龙随陆地漂移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而那些泛大陆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适合恐龙生活。
(对)
(错)
(对)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2)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成为“泛大陆”。
(3)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举例子
下定义
打比方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3.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原文: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破裂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学实际。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或《我所知道的南极》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