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主题班会《养成一个好习惯》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四年级主题班会《养成一个好习惯》教案

资源简介

《养成一个好习惯》主题班会教案
一、班会主题
养成一个好习惯
关键词:习惯、坚持、成长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学生能够清晰阐述习惯的定义,深入理解习惯对生活和学习多方面的影响。
全面认识“21 天习惯养成法则”,深刻领会坚持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2. 情感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培养好习惯的内在兴趣,切实增强他们养成好习惯的信心。
让学生在体验中真切感受好习惯带来的成就感,显著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
3. 行为目标:
熟练掌握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习惯养成计划的方法,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实践。
借助小组互助和班级监督机制,营造积极向上、互相鼓励的良好氛围,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养成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习惯养成卡片:精心设计每人一张的习惯养成卡片,卡片上包含目标习惯、执行时间、自我奖励、监督人等项目,用于学生制定计划(卡片模板见附录)。确保卡片设计简洁明了,易于学生填写和理解。
情景剧道具:准备书包、书本、闹钟、运动鞋等道具,模拟逼真的日常生活场景,以便学生在情景剧中更好地展现角色。
手抄报材料:为学生准备充足的白纸、彩笔、贴纸等手抄报材料,用于课后延伸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习惯养成的深入思考。
奖励机制:用心制作“习惯小明星”勋章,可用彩色卡纸剪裁成勋章形状,并用彩笔绘制精美图案,如星星、笑脸等,激励学生积极养成好习惯。
2. 学生准备:
提前一周观察自己的日常习惯,认真记录 1-2 个想要改进的行为,如做事拖拉、不爱整理等,并思考这些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自主收集关于“名人好习惯”的小故事,如鲁迅刻“早”字、达芬奇坚持画鸡蛋等,了解名人是如何通过好习惯成就非凡人生的,为课堂分享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总时长:40 分钟)
环节一:导入——习惯的“魔力”初体验(5 分钟)
活动 1:游戏“动作接龙”
1. 规则讲解:教师站在讲台上,先随机做一个简单动作,比如轻轻拍手三下,然后引导学生依次重复教师的动作,并添加一个新的动作。例如,第二位学生要先拍手三下,再跺脚两下,第三位学生则要先重复前面同学的拍手三下、跺脚两下,然后再加上一个新动作,如转动手腕等,如此类推,形成一个连贯的“动作链”。在学生进行动作接龙时,教师要注意维持课堂秩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且动作规范。
2. 提问引导:游戏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动作大家能轻松记住,有些却容易忘记?”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回答后,教师适时引出主题:“这就是习惯的力量!那些我们经常重复做的行为,会逐渐变成自然而然的动作,这就是习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养成好习惯。”
环节二:认识习惯——什么是好习惯?(10 分钟)
活动 2:互动问答 + 分类游戏
1. 提问引导:教师微笑着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大家每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日常行为,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先刷牙、先穿衣服等。接着,教师再问:“放学回家后,你会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呀?”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日常习惯,自然地进入对习惯的讨论。
2. 分类游戏:教师在黑板上列举一系列行为,如整理书包、熬夜、饭前洗手、随地丢垃圾等。为每个学生发放“红绿灯贴纸”,告诉学生红灯贴纸代表坏习惯,绿灯贴纸代表好习惯。教师每列举一个行为,让学生思考后,将相应颜色的贴纸贴在黑板上该行为的旁边。在学生贴完后,教师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判断的理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行为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3. 总结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和讨论结果,在黑板上进行总结板书。将好习惯的特点归纳为节省时间、促进健康、提升效率等方面,如整理书包能节省找东西的时间,饭前洗手有利于身体健康,专注写作业可提高学习效率;将坏习惯的特点总结为浪费时间、危害健康、影响他人等,如熬夜会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浪费时间且危害健康,随地丢垃圾不仅破坏环境还影响他人生活。通过清晰的板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好习惯和坏习惯的区别。
环节三:情景剧——好习惯 VS 坏习惯的较量(15 分钟)
活动 3:学生即兴表演
1. 情景 1:
场景布置:教师协助学生在教室前方简单布置场景,摆放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代表卧室,旁边放一个书包模拟早晨起床的场景。
角色设定与表演:
角色 A(坏习惯):打着哈欠,慢悠悠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伸着懒腰,嘴里嘟囔着“再睡一会儿”,结果睡过头,匆忙起床,慌乱地收拾书包,却忘记带作业,赶到学校后被老师批评,一脸懊悔。
角色 B(好习惯):听到闹钟声,迅速起床,有条不紊地整理床铺,然后认真整理书包,检查作业是否带齐,最后背着书包,精神饱满地走向“学校”(教室前方另一位置),与老师礼貌问好,开始一天的学习。
2. 情景 2:
场景布置:在教室前方另一个区域摆放一张桌子和椅子,桌上放着书本和文具,模拟写作业的场景。
角色设定与表演:
角色 C(坏习惯):坐在椅子上,一会儿玩铅笔,一会儿摆弄橡皮,写几个字就停下来发呆,嘴里还哼着小曲。作业写得很慢,拖到深夜还没完成,而且错误百出,最后困得不行,趴在桌上睡着了。
角色 D(好习惯):放学后,先喝了口水,然后坐在桌前,制定好作业计划,按照计划专注地完成作业,遇到难题认真思考,做完后仔细检查订正,最后早早洗漱上床睡觉,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3. 讨论交流: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提问:“如果你是角色 A/C,会有什么感受?如何改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如果是角色 A 会觉得很后悔,以后要定好闹钟,按时起床;如果是角色 C 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后要专心写作业等。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坏习惯就像小怪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而好习惯就像小卫士,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好。我们要做出正确的选择,用好习惯打败坏习惯。”
环节四:制定计划——我的 21 天习惯养成卡(5 分钟)
活动 4:填写《习惯养成计划表》
1. 模板示例讲解: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习惯养成计划表》的模板示例,详细讲解每个项目的填写方法。例如:
目标习惯:填写自己想要养成的具体习惯,如每天阅读 30 分钟,要明确、具体,便于执行。
执行时间:确定在一天中具体的执行时间段,放学后 7:00 7:30,这个时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
自我奖励:设定当自己完成一定阶段的目标后给予自己的奖励,如集满 7 天贴纸换一本新书,奖励要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励自己坚持下去。
监督人:邀请同桌和家长作为监督人,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给予监督和鼓励,最后请监督人签名。
2. 学生实践:学生每人选择 1 个近期想要养成的目标习惯,如早睡早起、整理书桌、每日运动等。在填写过程中,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检查计划的合理性,如执行时间是否安排恰当,自我奖励是否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等。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确定合理的执行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作息进行安排;有的学生设定的自我奖励过于容易或困难,教师可以给予调整建议。
3. 宣誓仪式:学生完成计划填写后,全体起立,右手握拳,庄严宣誓:“我承诺,从今天起坚持 21 天,打败坏习惯小怪兽,努力养成好习惯,遇见更好的自己!”通过宣誓仪式,增强学生的决心和责任感。
环节五:巩固游戏——习惯大转盘(5 分钟)
活动 5:肢体语言猜习惯
1. 规则讲解:教师展示手绘的“习惯大转盘”,转盘上用不同颜色的区域写有各种习惯名称,如刷牙、跑步、整理书包、背诵古诗等。教师转动转盘,指针停下后,指向哪个习惯,就请一位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演该习惯,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猜出答案。在表演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习惯的特点,让其他同学能够快速猜出。
2. 游戏进行:教师转动转盘,邀请学生依次进行表演和猜测。每猜对一个,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如“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猜对了!”“你的表演太精彩了,把这个习惯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趣味互动,强化学生对好习惯的记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五、总结与延伸
1. 学生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例如,一位学生可能会说:“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好习惯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这么多好处,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养成更多好习惯。”另一位学生可能分享:“我选择养成整理书桌的习惯,因为每次找东西都很费劲,整理好书桌能节省很多时间。”通过学生的分享,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好习惯是人生的指南针,它能指引我们走向成功。坚持 21 天,你会发现自己的改变,遇见更好的自己!希望同学们都能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努力养成好习惯。”
3. 课后延伸:
家庭任务: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与家长共同设计“家庭习惯打卡墙”。可以用一张大白纸贴在墙上,将家庭成员想要养成的习惯写在上面,每天完成一项,就在对应的习惯后面贴上一个小贴纸或画上一个小笑脸,记录每日进步。通过家庭任务,增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促进习惯养成。
班级评比:每周在班级内评选“习惯小明星”,根据学生在一周内习惯养成计划的执行情况、在学校的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自制的“习惯小明星”勋章,并在班级展示区展示他们的好习惯养成成果,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养成好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备注:本教案通过游戏、表演、实践计划等多元形式,紧密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认知到行动逐步落实习惯养成,适用于无多媒体设备的班级,确保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依然能够生动有效地开展习惯养成教育。色区分各个区域,使转盘看起来色彩鲜艳、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