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定义 ①________其它生成物的变化 ②________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现象 多表现为状态、形状、大小等的变化、的变化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判断依据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微粒间隔变化。 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破裂为________,原子重新组成新________。宏观 没有其它生成物 有其他生成物生成举例 外形变化 破碎、弯曲、榨汁、切成段压成片 燃烧类 火灾、火药爆炸、纸张燃烧等状态变化 熔化(融化)、蒸发、升华、液化、凝华、凝固、挥发等 变质类 发酵、酿酒、发霉、腐烂等实验操作类 蒸馏、过滤、溶解、稀释、海水晒盐等 锈蚀类 铁生锈、铜绿生成等其他 吸附、灯泡通电发光等 其他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联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________,而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却是________。【易混易错】(1)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是指相对________是新的,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也可能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化学变化中一定有伴随现象发生,但是出现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________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________变化。(2)物理变化主要是________的改变和________的改变。状态变化的微观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________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________。 考向01 传统工艺中物质的变化例1(2024·安徽)下列展示我国古法酿酒的工序中,以发生化学变化为主的是A.捣碎酒曲 B.谷曲混合 C.发酵成酒 D.泉水勾兑【变式1-1】【新考向】(人教教材习题)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用粘土烧制陶瓷 B.黑火药爆炸C.用粮食酿醋 D.活字印刷【变式1-2】【新考法】(2024·马鞍山一中一模)安徽阜南柳编工艺历史悠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下列制作工序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挑选原料 B.编织器具 C.硫磺熏烤 D.刷漆上色 考向02 文学知识中物质的变化例2(人教课后习题)下列词语包含的物质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与其他有所去区别,该词语是A.花香四溢 B.冰雪消融 C.蜡炬成灰 D.沙里淘金【变式2-1】【新素材】(2023·山东枣庄)成语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所描述的情境主要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 B.火上浇油 C.立竿见影 D.杯弓蛇影【变式2-2】【新考法】(2024·河北)如图所示为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画卷呈现的工序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捶打织品 B.梳理丝线 C.缝制衣物 D.烧炭熨烫 考向03 生活生产中物质的变化例3(2024·合肥四十八中一模)生活中用到的下列物质,其过程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洗涤剂去油污 B.活性炭净水 C.铁粉作食品脱氧剂 D.干冰人工降雨【变式3-1】【新素材】(2024·湖南长沙)“雷小锋”爱心义卖活动在各学校开展。下列制作义卖品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编手链 B.剪窗花 C.烧火熬粥 D.榨甘蔗汁【变式3-2】【新考法】(2024·湖北)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端午时节,粽叶飘香。粽子是用粽叶包裹糯米等蒸煮而成的食品,因粽叶中含有对乙烯基苯酚,会散发出清香。在下列粽子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采粽叶 B.洗粽叶 C.包粽子 D.煮粽子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类型 物 理 性 质 化 学 性 质概念 ________________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________中变现出的性质;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的。 指在________中表现出的性质常见性质 ________、溶解性和吸附性;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状态、熔点、沸点和________ ________、还原性和酸碱性实例 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酒精易挥发等 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石灰石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________,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一个________,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________,变化体现________。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________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________;而“镁条燃烧”则是________。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性质决定________,用途反映________【易混易错】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辨别(1)物理性质主要表现在颜色、气味、状态、熔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等方面,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2)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动性、还原性、毒性等。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3)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点”,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考向0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例1(2022·安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A 用含洗涤剂的水洗管具上的油污 发生了乳化B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C 给校园中的花草施用草木灰(含K2CO3) K2CO3属于复合肥料D 用食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 食醋的pH>7【变式1-1】【新考向】(2024·云南)下列叙述中,属于C60化学性质的是( )A.常温下为固体 B.密度为1.68g/cm3C.熔点高于280℃ D.能与钾等金属反应【变式1-2】【新考法】(2023·安徽)硫酸是实验室常用的化学试剂。下列有关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A.稀硫酸和锌反应制取氢气 B.含硫酸的废液可用熟石灰中和处理C.稀硫酸的密度比水小 D.蘸取浓硫酸的木棍会变黑 考向02 性质与变化的判断例2(2022·安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A 用含洗涤剂的水洗管具上的油污 发生了乳化B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C 给校园中的花草施用草木灰(含K2CO3) K2CO3属于复合肥料D 用食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 食醋的pH>7【变式2-1】【新考向】(2024·安徽)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无色气体的集气瓶中 木条熄灭 该气体一定是CO2B 将打磨后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丝上附着红色固体 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C 向白醋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不变色 白醋呈酸性D 向镁粉中加入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 该反应放出热量【变式2-2】【新考法】(2024·广东广州)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A 用白醋除去水垢 醋酸具有酸性B 洗净擦干炒菜后的铁锅 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C 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 活性炭具有导电性D 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沼气 沼气中含有的甲烷可作燃料 考向03 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例3(2023·安徽)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租关。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没有关联的是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A 石墨 可以燃烧 作石墨电极B 生石灰 与水反应放热 自热盒饭C 活性炭 吸附性强 消除异味D 合成纤维 强度高、弹性好 织成布料【变式3-1】【新考向】(2024·四川南充)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火箭成功发射。下列材料用途的对应性质解释不合理的是A.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可燃性A.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密度大C.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耐高温D.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弹性好【变式3-2】【新考法】(2024·安徽)如图是我国西汉青铜雁鱼灯及其示意图。灯油燃烧时,烟气通过鱼身和雁颈导入雁体内水中,减少对室内空气的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灯使用的青铜是一种金属材料B.产生烟尘的原因是灯油不完全燃烧C.转动灯罩隔绝空气,可使灯火熄灭D.水能吸收烟尘,还能吸收一氧化碳考点三 常用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一、仪器的分类仪器用途 仪器名称及注意事项存放药品的仪器 广口瓶(固体)、 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反应容器 1、可以直接加热的: 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2、间接加热:烧杯、锥形瓶、烧瓶 (加热时垫上陶土网,使仪器受热均匀,防止炸裂))。夹持仪器 管夹、铁架台、坩埚钳取用仪器 镊子(取块状药品)、药匙(取粉末状或小颗粒药品)胶头滴管(吸和滴加少量液体,不伸入容器内、不平放、倒放或放实验台上)加热仪器 酒精灯:1、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用外焰; 2、禁止酒精灯引燃酒精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3、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打翻失火时,用湿抹布盖灭。计量仪器 托盘天平(称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其他仪器 玻璃棒(用于引流、搅拌或转移液体)、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二、药品的取用1. 固体药品取用固体状态 取用工具 取用步骤块状 镊子粉末状 药匙(或纸槽)2. 液体药品取用液体用量 方法 取用步骤较大量 倾倒法 ①细口瓶的________必须________在桌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瓶口必须________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________处(________________);④倒完液体后,要________,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________________)。较少量 滴加法 ①应在________________;胶头滴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取液后的滴管,应_____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防止液体________,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③用过的试管要________________;但滴瓶上的滴管(专管专用)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规定量 量取法 ①操作:先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至___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_______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②正确读数: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俯视:________>液体实际体积仰视:读数<________________三、物质的加热1. 酒精灯的使用要点归纳:①酒精灯火焰分为________、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其中外焰________,焰心温度最低,加热时应使用外焰。②酒精灯内酒精的体积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_。③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以下四点:a.绝对禁止向________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以免失火。b.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________另一只酒精灯。c.酒精灯使用完毕后,必须用________盖灭,不能用嘴吹灭。d.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________,不可用水浇。2. 给液体物质加热①________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②试管应与水平方向成________,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③试管夹应夹持在试管的________(由底部套上、取下)。3. 给固体物质加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增大受热面积;②试管________________,加热前擦干外壁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加热时用试管夹夹持试管,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加热时________,待________后固定在盛放药品的部位加热(________________);⑤试管底部不能和酒精灯的灯芯接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仪器的连接1. 仪器的连接①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图a):先把玻璃管口用水________,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________,将其插入。②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图b):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________________。③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图c):应把橡胶塞________________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橡胶塞,以免压破容器。2. 检查装置气密性①检查的时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般在装置连接好之后,装入药品之前。②检查的方法:Ⅰ.微热法(如图1)连接好仪器,将导管一端________,用手________,水中导管口________,松手后,导管口________,且长时间不回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Ⅱ.液差法(如图2)连接好仪器,先向长颈漏斗内注入水使广口瓶内水没过漏斗下端管口,用弹簧夹________,继续向长颈漏斗中________,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中________,说明装置气密性好。Ⅲ.外压法(如图3)将导管与注射器相连,将分液漏斗的________,将注射器活塞向外________,一段时间后看其是否________,若回到原位,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五、仪器的洗涤(1)洗涤方法:刷洗时须________________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大,以防损坏试管。(2)干净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________________,也不________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洗的玻璃仪器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考向01 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例1(2024·安徽)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活动中,溶解、过滤和蒸发三个步骤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A.酒精灯 B.漏斗 C.蒸发皿 D.玻璃棒【变式1-1】(2024·合肥四十五中最后一卷)王老师热爱带领同学们一起做实验,在完成“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两个实验中,都必须用到的仪器是A.酒精灯 B.锥形瓶 C.集气瓶 D.水槽【变式1-2】【新考法】(2024·广东)实验室制取O2,下列操作、药品和装置选择不合理的是A.选择药品 B.检查气密性 C.发生装置 D.收集装置 考向0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例2(2023·安徽)为制作叶脉书签,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的NaOH溶液,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A.取用NaOH B.称量NaOH C.量取所需的水 D.读取水的体积【变式2-1】【新考向】(2024·安徽节选)(2)实验前,用图乙所示方法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果气密性良好,很快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填字母序号)。A. B. C.(3)甲烷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小,实验室收集甲烷的方法是 (写1种即可)。【变式2-2】【新考法】(2024·江苏苏州)科学种田,助力乡村振兴,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酸碱性土壤。小张同学在实验室测量土壤样品酸碱度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取水 B.量水 C.溶解 D.测1.2023年4月,淄博烧烤在全国走红。下列是制作烤肉的部分过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清洗肉块 B.将肉切片C.用铁签串成肉串 D.点燃木炭烧烤2.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3.“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蚕丝织布 B.使用火药 C.炼制丹药 D.冶炼金属4. 2023年5月30日我国神舟16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点火升空 B. 箭船分离 C. 太阳帆板展开 D. 自主交汇对接5.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银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银白色 B.密度较大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6.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均正确并相对应的是( )性质 用途A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 铝合金用于制作卫生间的置物架B 钨的导电性好 钨用于制作灯泡里的灯丝C CO2水溶液显酸性 CO2用作大棚蔬菜的气体肥料D 氢氧化钠能够与酸反应 氢氧化钠用于改良酸性土壤7.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①氢气用作燃料 ②氧气用于气焊 ③干冰用作制冷剂④一氧化碳用于炼铁工业 ⑤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或异味物质 ⑥氦气用作保护气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④⑥ C. ③⑤ D. ①④⑤⑥8.“中和反应”实验中,同学们使用滴管有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滴加酚酞 B.取用盐酸 C.搅拌溶液 D.放置滴管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变成CO2气体 B.从含SiO2的沙子中提炼高纯SiC.海水晒盐 D.从潮湿空气中分离出水2.石油不可再生,其开采和利用的部分信息如下,下列过程主要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A 稀有气体 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制作霓虹灯B 活性炭 吸附性 作冰箱除味剂C 熟石灰 碱性 改良酸性土壤D 一氧化碳 有毒 冶炼金属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天然气用作燃料 B. 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C. 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 D. 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4.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蒸发溶液 D.滴加液体5.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检查气密性 B. 检验O2是否集满 C. 收集H2 D. 稀释浓H2SO4答案和解析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定义 ①没有其它生成物的变化 ② 有 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现象 多表现为状态、形状、大小等的变化、的变化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判断依据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微粒间隔变化。 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 分子 。宏观 没有其它生成物 有其他生成物生成举例 外形变化 破碎、弯曲、榨汁、切成段压成片 燃烧类 火灾、火药爆炸、纸张燃烧等状态变化 熔化(融化)、蒸发、升华、液化、凝华、凝固、挥发等 变质类 发酵、酿酒、发霉、腐烂等实验操作类 蒸馏、过滤、溶解、稀释、海水晒盐等 锈蚀类 铁生锈、铜绿生成等其他 吸附、灯泡通电发光等 其他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联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 物理变化,而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却是 化学变化 。【易混易错】(1)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是指相对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也可能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化学变化中一定有伴随现象发生,但是出现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2)物理变化主要是形状的改变和状态的改变。状态变化的微观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间隔。 考向01 传统工艺中物质的变化例1(2024·安徽)下列展示我国古法酿酒的工序中,以发生化学变化为主的是A.捣碎酒曲 B.谷曲混合 C.发酵成酒 D.泉水勾兑【答案】C【详解】A、捣碎酒曲过程中是将酒曲物理性地破碎成更小的碎片,以便在后续的酿酒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谷曲混合过程中是将谷物(如大米、小麦等)与酒曲混合在一起,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发酵成酒过程中酒曲中的微生物会分解谷物中的糖类,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泉水勾兑过程中是将不同批次或不同口感的酒进行混合,以达到特定的风味或标准,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1-1】【新考向】(人教教材习题)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用粘土烧制陶瓷 B.黑火药爆炸C.用粮食酿醋 D.活字印刷【答案】D【解析】A. 用粘土烧制陶瓷过程中,金属的化合物发生了变化; B. 黑火药爆炸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 粮食酿醋食物中的有机物生成了醋酸,属于化学变化。 D. 活字印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BC发生的是化学变化,D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选D。【变式1-2】【新考法】(2024·马鞍山一中一模)安徽阜南柳编工艺历史悠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下列制作工序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挑选原料 B.编织器具 C.硫磺熏烤 D.刷漆上色【答案】C【解析】A.只是挑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硫磺熏烤是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进入材质中,防止器具氧化变质,发生化学变化。D.中只是器具表面刷一层油漆颜色,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考向02 文学知识中物质的变化例2(人教课后习题)下列词语包含的物质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与其他有所去区别,该词语是A.花香四溢 B.冰雪消融 C.蜡炬成灰 D.沙里淘金【答案】C【解析】A、花香味四溢是分子在不断运动,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冰雪消融,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D、沙里淘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变式2-1】【新素材】(2023·山东枣庄)成语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所描述的情境主要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 B.火上浇油 C.立竿见影 D.杯弓蛇影【答案】B【解析】A. 刻舟求剑描述的是一个人在船上掉了剑,他立刻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希望回到那个位置找回剑;这个情境主要描述的是物体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的生成,A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火上浇油描述了向燃烧的火中添加油,使火势更加旺盛;在这个过程中,油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新物质,B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立竿见影描述的是把竹竿立在阳光下,立刻就能看到影子,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C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描述的是一个人在酒杯中看到弓的倒影误以为是蛇,从而产生了恐惧。这个情境主要是光的反射现象,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D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变式2-2】【新考法】(2024·河北)如图所示为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画卷呈现的工序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捶打织品 B.梳理丝线 C.缝制衣物 D.烧炭熨烫【答案】D【解析】A、捶打织品是改变织品的形状,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梳理丝线,改变了丝线的缠绕状态,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缝制衣物,改变了丝线的空间位置,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烧炭熨烫,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正确。故选:D。 考向03 生活生产中物质的变化例3(2024·合肥四十八中一模)生活中用到的下列物质,其过程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洗涤剂去油污 B.活性炭净水 C.铁粉作食品脱氧剂 D.干冰人工降雨【答案】C【解析】A、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铁粉作食品脱氧剂,铁粉与氧气和水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干冰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变式3-1】【新素材】(2024·湖南长沙)“雷小锋”爱心义卖活动在各学校开展。下列制作义卖品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编手链 B.剪窗花 C.烧火熬粥 D.榨甘蔗汁【答案】C【解析】A、编手链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B、剪窗花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C、烧火熬粥,有燃烧现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D、榨甘蔗汁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变式3-2】【新考法】(2024·湖北)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端午时节,粽叶飘香。粽子是用粽叶包裹糯米等蒸煮而成的食品,因粽叶中含有对乙烯基苯酚,会散发出清香。在下列粽子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采粽叶 B.洗粽叶 C.包粽子 D.煮粽子【答案】D【解析】采粽叶过程中只是将粽叶采摘下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洗粽叶过程中只是洗掉杂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包粽子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煮粽子过程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类型 物 理 性 质 化 学 性 质概念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物理变化中变现出的性质;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的。 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常见性质 挥发性、溶解性和吸附性;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和密度 可燃性、还原性和酸碱性实例 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酒精易挥发等 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石灰石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性质;而“镁条燃烧”则是变化。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易混易错】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辨别(1)物理性质主要表现在颜色、气味、状态、熔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等方面,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2)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动性、还原性、毒性等。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3)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点”,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考向0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例1(2022·安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A 用含洗涤剂的水洗管具上的油污 发生了乳化B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C 给校园中的花草施用草木灰(含K2CO3) K2CO3属于复合肥料D 用食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 食醋的pH>7【答案】A【解析】A. 用含洗涤剂的水洗管具上的油污,洗涤剂有乳化作用,将油污分散成小油滴除去,发生了乳化,正确。B. 通入空气可以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但空气中的氧气不易溶于水,错误。C. 碳酸钾只含有氮磷钾中的钾元素,是钾肥。错误。D. 用食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是因为食醋pH<7,呈酸性,能和水垢中的碳酸钙、氢氧化镁等反应。错误。故选:A。【变式1-1】【新考向】(2024·云南)下列叙述中,属于C60化学性质的是( )A.常温下为固体 B.密度为1.68g/cm3C.熔点高于280℃ D.能与钾等金属反应【答案】D【解析】A. 常温下为固体,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密度为1.68g/cm3,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 熔点高于280℃,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能与钾等金属反应描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变式1-2】【新考法】(2023·安徽)硫酸是实验室常用的化学试剂。下列有关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A.稀硫酸和锌反应制取氢气 B.含硫酸的废液可用熟石灰中和处理C.稀硫酸的密度比水小 D.蘸取浓硫酸的木棍会变黑【答案】C【详解】A、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实验室可利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故A说法正确;B、熟石灰(氢氧化钙)显碱性,氢氧化钙可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含硫酸的废液可用熟石灰中和处理,故B说法正确;C、稀硫酸的密度比水大,故C说法错误;D、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小木棍中氢、氧元素以水分子的形式脱去,所以蘸取浓硫酸的木棍会变黑,故D说法正确;故选C。 考向02 性质与变化的判断例2(2022·安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A 用含洗涤剂的水洗管具上的油污 发生了乳化B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C 给校园中的花草施用草木灰(含K2CO3) K2CO3属于复合肥料D 用食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 食醋的pH>7【答案】A【解析】A. 用含洗涤剂的水洗管具上的油污,洗涤剂有乳化作用,将油污分散成小油滴除去,发生了乳化,正确。B. 通入空气可以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但空气中的氧气不易溶于水,错误。C. 碳酸钾只含有氮磷钾中的钾元素,是钾肥。错误。D. 用食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是因为食醋pH<7,呈酸性,能和水垢中的碳酸钙、氢氧化镁等反应。错误。故选:A。【变式2-1】【新考向】(2024·安徽)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无色气体的集气瓶中 木条熄灭 该气体一定是CO2B 将打磨后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丝上附着红色固体 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C 向白醋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不变色 白醋呈酸性D 向镁粉中加入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 该反应放出热量【答案】B【解析】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无色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说明该气体不支持燃烧,有可能是CO2、N2、稀有气体等,不一定是CO2,A错误;B、将打磨后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上附着红色固体,证明铝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B正确;C、酚酞溶液遇碱变红,遇中性或酸性溶液不变色,向白醋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白醋呈酸性或中性,C错误;D、向镁粉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镁粉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D错误。故选:B。【变式2-2】【新考法】(2024·广东广州)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A 用白醋除去水垢 醋酸具有酸性B 洗净擦干炒菜后的铁锅 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C 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 活性炭具有导电性D 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沼气 沼气中含有的甲烷可作燃料【答案】C【解析】A、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白醋中含有醋酸,醋酸具有酸性,能与碳酸钙、氢氧化镁反应,所以用白醋能除去水垢,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炒菜后的铁锅洗净擦干,是为了防止生锈,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是利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及异味,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中含有甲烷,甲烷具有可燃性,能用作燃料,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向03 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例3(2023·安徽)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租关。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没有关联的是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A 石墨 可以燃烧 作石墨电极B 生石灰 与水反应放热 自热盒饭C 活性炭 吸附性强 消除异味D 合成纤维 强度高、弹性好 织成布料【答案】A【详解】A、石墨作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故A错误;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常作自热盒饭的发热包,故B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故C正确;D、合成纤维由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制成,具有强度高、弹性好等特点,常作衣服布料,故D正确。故选A。【变式3-1】【新考向】(2024·四川南充)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火箭成功发射。下列材料用途的对应性质解释不合理的是A.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可燃性A.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密度大C.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耐高温D.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弹性好【答案】B【解析】由于偏二甲肼具有可燃性,所以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A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由于铝合金密度小、强度和硬度大、抗腐蚀性好,所以铝合金作火箭的骨架,B解释不合理,符合题意;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小、强度高、耐热、化学稳定性好,所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作飞船外壳,C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由于特种橡胶具有高弹性、耐高温的性质,所以用特种橡胶制成太空服加压层,D解释合理,不符合题意。【变式3-2】【新考法】(2024·安徽)如图是我国西汉青铜雁鱼灯及其示意图。灯油燃烧时,烟气通过鱼身和雁颈导入雁体内水中,减少对室内空气的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灯使用的青铜是一种金属材料B.产生烟尘的原因是灯油不完全燃烧C.转动灯罩隔绝空气,可使灯火熄灭D.水能吸收烟尘,还能吸收一氧化碳【答案】D【解析】A、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及合金,青铜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A正确;B、灯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碳粒等烟尘。B正确;C、清除可燃物,隔绝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目的,所以转动灯罩隔绝空气,可使灯火熄灭。C正确;D、由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水不能吸收一氧化碳。D错误。综上所述:选择D。考点三 常用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一、仪器的分类仪器用途 仪器名称及注意事项存放药品的仪器 广口瓶(固体)、 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反应容器 1、可以直接加热的: 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2、间接加热:烧杯、锥形瓶、烧瓶 (加热时垫上陶土网,使仪器受热均匀,防止炸裂))。夹持仪器 管夹、铁架台、坩埚钳取用仪器 镊子(取块状药品)、药匙(取粉末状或小颗粒药品)胶头滴管(吸和滴加少量液体,不伸入容器内、不平放、倒放或放实验台上)加热仪器 酒精灯:1、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用外焰; 2、禁止酒精灯引燃酒精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3、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打翻失火时,用湿抹布盖灭。计量仪器 托盘天平(称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其他仪器 玻璃棒(用于引流、搅拌或转移液体)、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二、药品的取用1. 固体药品取用固体状态 取用工具 取用步骤块状 镊子粉末状 药匙(或纸槽)2. 液体药品取用液体用量 方法 取用步骤较大量 倾倒法 ①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②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③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④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变质)。较少量 滴加法 ①应在容器的正上方竖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③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专管专用)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规定量 量取法 ①操作:先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②正确读数: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液体实际体积仰视:读数<液体实际体积三、物质的加热1. 酒精灯的使用要点归纳:①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加热时应使用外焰。②酒精灯内酒精的体积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③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以下四点: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以免失火。b.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酒精灯使用完毕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d.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不可用水浇。2. 给液体物质加热①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②试管应与水平方向成45°,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③试管夹应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由底部套上、取下)。3. 给固体物质加热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增大受热面积;②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外壁的水(防止加热时受热不均试管炸裂);③加热时用试管夹夹持试管,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距试管口约处的中上部,手握长柄;④加热时先预热,待均匀受热后固定在盛放药品的部位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⑤试管底部不能和酒精灯的灯芯接触(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四、仪器的连接1. 仪器的连接①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图a):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②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图b):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③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图c):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橡胶塞,以免压破容器。2. 检查装置气密性①检查的时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般在装置连接好之后,装入药品之前。②检查的方法:Ⅰ.微热法(如图1)连接好仪器,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且长时间不回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Ⅱ.液差法(如图2)连接好仪器,先向长颈漏斗内注入水使广口瓶内水没过漏斗下端管口,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继续向长颈漏斗中加水,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好。Ⅲ.外压法(如图3)将导管与注射器相连,将分液漏斗的活塞关闭,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出一段,一段时间后看其是否回到原位,若回到原位,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五、仪器的洗涤(1)洗涤方法: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大,以防损坏试管。(2)干净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洗的玻璃仪器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考向01 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例1(2024·安徽)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活动中,溶解、过滤和蒸发三个步骤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A.酒精灯 B.漏斗 C.蒸发皿 D.玻璃棒【答案】D【详解】酒精灯用于加热,在蒸发操作中用来加热溶液。在溶解、过滤中不能用到,A不符合题意;漏斗在过滤时使用,在溶解和蒸发中不能用到,B不符合题意;蒸发皿用于溶液的蒸发,在溶解、过滤中不能用到,C不符合题意;溶解操作中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即溶解、过滤和蒸发三个步骤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玻璃棒,D符合题意。【变式1-1】(2024·合肥四十五中最后一卷)王老师热爱带领同学们一起做实验,在完成“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两个实验中,都必须用到的仪器是A.酒精灯 B.锥形瓶 C.集气瓶 D.水槽【答案】C【解析】A、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酒精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用加热,不用酒精灯,故A错误;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仪器是试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以用锥形瓶,故B错误;C、收集气体时都需要用集气瓶,故C正确;D、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D错误。故选C。【变式1-2】【新考法】(2024·广东)实验室制取O2,下列操作、药品和装置选择不合理的是A.选择药品 B.检查气密性 C.发生装置 D.收集装置【答案】A【解析】A.实验室可以通过加热高锰酸钾生成氧气,故A正确;B.有气体生成或参与的反应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查,用手捂住试管,导管口放水中,如果导管口有气泡生成,松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故B正确;C.加热固体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故C错误;D.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多功能瓶收集氧气时,氧气应从长管通入,空气由短管排出,故D正确;故选C。 考向0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例2(2023·安徽)为制作叶脉书签,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的NaOH溶液,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A.取用NaOH B.称量NaOH C.量取所需的水 D.读取水的体积【答案】C【详解】A、取用NaOH时,要用药匙,瓶塞应该倒放,防止污染试剂,图示操作错误;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示操作错误;C、倾倒液体时,量筒要倾斜,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紧挨量筒口,图示操作正确;D、量取水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的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读数,图中为仰视读数,图示操作错误;故选C。【变式2-1】【新考向】(2024·安徽节选)(2)实验前,用图乙所示方法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果气密性良好,很快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填字母序号)。A. B. C.(3)甲烷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小,实验室收集甲烷的方法是 (写1种即可)。【答案】 (2)AB (3)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详解】(2)检查装置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捂住试管,手使试管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变大,如装置气密性良好,则气体从短管口逸出,会很快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随后松开手后,导管内会出现水柱且无明显变化,故选AB。(3)甲烷难溶于水,则实验室可以使用排水法收集甲烷。密度比空气的小,则可以使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甲烷。【变式2-2】【新考法】(2024·江苏苏州)科学种田,助力乡村振兴,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酸碱性土壤。小张同学在实验室测量土壤样品酸碱度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取水 B.量水 C.溶解 D.测【答案】C【解析】A、取水: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面向手心,集气瓶口和试管口紧挨在一起,慢慢倾倒是,实验操作错误;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中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实验操作错误;C、溶解固体时应在烧杯中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实验操作正确;D、测定土壤pH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 pH 试纸上,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数,实验操作错误;故选:C。1.2023年4月,淄博烧烤在全国走红。下列是制作烤肉的部分过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清洗肉块 B.将肉切片C.用铁签串成肉串 D.点燃木炭烧烤【答案】D【解析】A、清洗肉块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B、将肉切片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C、用铁签串成肉串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点燃木炭烧烤涉及木炭燃烧等,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选D。2.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答案】D【解析】A、“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包含物质的燃烧,所以是化学变化,A不符题意;B、“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指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不符题意;C、“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此过程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先生成汞,再合成丹砂,是化学变化,C不符题意;D、“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此过程是由于水分蒸发,形成晶体,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正确。3.“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蚕丝织布 B.使用火药 C.炼制丹药 D.冶炼金属【答案】A【解析】A、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蚕丝的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使用火药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炼制丹药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4. 2023年5月30日我国神舟16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点火升空 B. 箭船分离 C. 太阳帆板展开 D. 自主交汇对接【答案】A【解析】A、点火升空,发生了燃烧,一定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箭船分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太阳帆板展开,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自主交汇对接,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5.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银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银白色 B.密度较大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答案】D【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A、银白色,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密度较大,密度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导电性良好,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能被氧化,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6.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均正确并相对应的是( )性质 用途A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 铝合金用于制作卫生间的置物架B 钨的导电性好 钨用于制作灯泡里的灯丝C CO2水溶液显酸性 CO2用作大棚蔬菜的气体肥料D 氢氧化钠能够与酸反应 氢氧化钠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答案】A【解析】A、铝合金用于制作卫生间的置物架,是因为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阻止反应继续继续,A正确;B、钨用于制作灯泡里的灯丝,是因为钨的熔点高,B错误;C、CO2用作大棚蔬菜的气体肥料,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D、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熟石灰,而不是氢氧化钠,D错误。7.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①氢气用作燃料 ②氧气用于气焊 ③干冰用作制冷剂④一氧化碳用于炼铁工业 ⑤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或异味物质 ⑥氦气用作保护气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④⑥ C. ③⑤ D. ①④⑤⑥【答案】B【解析】①氢气用作燃料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②氧气用于气焊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③干冰用作制冷剂,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④一氧化碳用于炼铁工业利用了一氧化碳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⑤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或异味物质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⑥氦气用作保护气利用了氦气化学性质稳定;故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①②④⑥,B选项符合题意8.“中和反应”实验中,同学们使用滴管有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滴加酚酞 B.取用盐酸 C.搅拌溶液 D.放置滴管【答案】A【解析】A、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竖直悬空,该选项操作正确;B、取用液体后,胶头滴管不能倒放,该选项操作不正确;C、不能用胶头滴管搅拌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滴管不能放在玻璃板上,应放在干净的烧杯中,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变成CO2气体 B.从含SiO2的沙子中提炼高纯SiC.海水晒盐 D.从潮湿空气中分离出水【答案】B【解析】A、干冰变成CO2气体升华现象,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A错误;B、从含SiO2的沙子中提炼高纯Si,SiO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了Si,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B正确;C、海水晒盐是利用蒸发水分,将盐和海水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C错误;D、从潮湿空气中分离出水,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D错误。2.石油不可再生,其开采和利用的部分信息如下,下列过程主要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石油钻井开采,原油蒸馏分离出石油气、燃料油,石油气加压变成液化石油气等的过程中境均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均属于物理变化;而由石油提取的裂解气聚合成塑料,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化学变化。3.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A 稀有气体 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制作霓虹灯B 活性炭 吸附性 作冰箱除味剂C 熟石灰 碱性 改良酸性土壤D 一氧化碳 有毒 冶炼金属【答案】D【解析】A、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作霓虹灯,故选项对应关系正确;B、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可作冰箱除味剂,故选项对应关系正确;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呈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对应关系正确;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故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天然气用作燃料 B. 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C. 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 D. 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答案】C【解析】A、天然气因为具有可燃性所以用作燃料,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B、氮气用作制造硝酸和氮肥是氮气含有氮元素,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可转化为硝酸和氮肥,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D、碳酸氢钠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是因为碳酸氢钠和盐酸可以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故选C。4.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蒸发溶液 D.滴加液体【答案】A【解析】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对准手心,瓶口紧挨,A图中所示操作错误;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酒精灯引燃,否则引起火灾,B图中所示操作正确;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C图中所示操作正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内壁。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D图中所示操作正确。5.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检查气密性 B. 检验O2是否集满 C. 收集H2 D. 稀释浓H2SO4【答案】A【解析】A、检查气密性,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中,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正确;B、检验O2是否集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错误;C、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错误;D、稀释浓H2SO4时应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一定不能将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故选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