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料学八年级下册第2节氧化与燃烧思雏点击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2.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1)分析对比实验设计木条破电格小木条小煤央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1:探究可燃物才能燃烧。实验2:探究可燃物接触氧气才能燃烧。实验3:探究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才能燃烧。(2)综合控制变量利州80热文①把白磷和红磷都露置在空气中(对比),用80℃的热水控制温度(这个温度高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的着火点),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证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可燃物还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②烧杯底部放一块白磷,用水控制不让白磷与空气接触,温度仍然是80℃,与铜片上的白磷对比,证明可燃物即使温度达到着火点,如果不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3.实验结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①可燃物,②氧气(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一种性质,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例1某同学打算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一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他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请回答问题:气白磷级酵1了一涉洞片0t:80:熟水H裤冰9二二AB(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1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2)图A与图B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3)若炒菜时油锅内的油着火了,采用的灭火方法是,利用的灭火原理是;将燃着的蜡烛吹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99拓展与培优【分析】(1)由提示信息可知,图A中铜片上的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又达到它的着火点,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并产生白烟;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了它的着火点,但与氧气隔绝,故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故不能燃烧。图B中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碎燃烧。(2)图A中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污染空气:而图B中的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不会逸散到空气中,故符合环保要求的是图B。(3)炒莱时油锅内的油着火了,可采用盖上锅盖隔绝空气(或氧气)的方法灭火或采用倒入菜翻炒以将温度降到油的着火点以下的方法灭火;将燃着的蜡烛吹灭,采用的是将温度降到蜡烛着火点以下的方法。【拓展】了解物质的着火点:(1)物质燃烧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叫做物质的着火点。(2)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3)不同的物质,着火点各不相同。(4)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燃烧例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图a图bA.图a中火柴头垂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是因为热空气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B.图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C.图b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D.煤球制成蜂窝煤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分析】A.火柴梗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B.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和受到热气流带来新鲜空气的助燃:C.蜡烛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熄灭的原因是: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把产生的热量迅速向四周传导,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D.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二、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1.灭火原理的实验探究:实验方案现象分析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①在倒扣烧杯中的蜡烛因氧气不足而①在倒扣烧杯中的钠和稀盐酸,如下图:熄灭蜡烛熄灭②正放在烧杯中的②正放在烧杯中的蜡烛与氧气接触,温度保持在蜡烛的着火点以上,因此能正常蜡烛正常燃烧③加人适量碳酸纳燃烧③稀盐酸与碳酸钠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和稀盐酸的绕杯中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的蜡烛很快熄灭持燃烧,所以蜡烛很快熄灭①③1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