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 《石头与泥土》单元 3.捏泥巴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石头与泥土》 课题 3.捏泥巴 课时 1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13.工程设计与物化学习内容及要求 1.1物质具有定的特性与功能 一~二年级 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②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一~二年级 ①知道我们周围的人造物是由人设计并制作出来的,观察和区别身边自然物和人造物 ②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应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 13.1工程需要定义和界定 一~二年级 ①通过观察,提出并描述简单的制作问题。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了解捏泥巴的基本流程,包括挖取泥土、筛选、和泥等环节,掌握简单的泥塑制作方法。 科学思维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泥土制品,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用途,感受泥土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价值。 探究实践 通过亲手制作泥塑作品,锻炼手部肌肉,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耐心和专注力。 态度责任 激发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学会运用观察工具比较不同沙子的特征;掌握沙漏制作方法,理解并能调整沙漏计时时间;了解沙子的常见用途。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在泥塑制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出有一定形态和美感的作品;理解泥土制品在生活中的文化内涵。教学 准备 教师:不同孔目的筛子若干、小铲子、水桶、水、和好的泥团若干、泥塑工具(如泥塑刀、滚轮等)、展示用的学生泥巴作品图片和视频、生活中泥土制品的图片和实物(如陶罐、砖瓦等)、多媒体设备。学生:提前准备一个小铲子、一个小桶(用于挖泥土),围裙或旧衣服(防止弄脏衣物)。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一起认识泥土。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课题 1.展示图片和视频 播放一段小朋友们在户外玩泥巴的视频,以及一些精美的泥塑作品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视频里看到了什么?这些泥塑作品漂亮吗?想不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捏泥巴,一起体验用泥巴创造的乐趣。” 2.交流讨论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之前玩泥巴的经历,如在什么地方玩过、怎么玩的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有趣故事,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二、了解泥巴(8分钟) 1.讲述泥巴来源 向学生介绍现在小朋友常用的纸黏土和爷爷奶奶小时候直接从地里挖来的泥巴的区别,提问:“为什么以前的人要从地里挖泥巴来玩呢?”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生活方式和资源获取途径,感受时代的变化。 展示不同地方的泥土图片,如花园、菜地、河边的泥土,让学生观察泥土的颜色、质地等差异。 2.泥巴的处理 讲解挖取泥土的注意事项,如要在大人陪同下到合适的地方挖,不要破坏植物和环境等。 介绍筛选泥土的方法:展示大孔目、中孔目、小孔目筛子,向学生讲解不同孔目筛子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筛子对泥土颗粒大小的筛选效果。请几位学生上台尝试用不同筛子筛选泥土,其他学生观察并思考:“不同筛子筛出的泥土有什么不一样?” 组织学生讨论筛选后的泥土还需要进行什么处理,引出和泥环节。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知道一些 常见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辨认常见的材料并描述这些材料的一些特点。进一步在材料和名称之间建立关系,脱离具体物品,强化对材料本身的认识。 聚焦具体物品,进一步认识材料及其优点。 观察帆布鞋用哪几种材料做成,并猜测各种材料的优点。此活动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第二课认识材料的特点做好铺垫。三、捏泥巴实践(15分钟) 1.和泥指导 教师示范和泥过程:往筛出的泥土中慢慢加水,同时用手搅拌,边搅拌边讲解加水的量和搅拌的力度,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把水溅到眼睛里或身上。“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和泥的,水不能加太多也不能太少,加到泥土能和成一个不粘手的泥团就可以啦。” 学生分组和泥,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成功和出合适的泥团。 2.泥塑制作 展示一些简单的泥塑作品图片,如圆球、圆柱、小动物等,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泥巴制作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创作。 教师示范简单的泥塑制作方法,如搓、捏、压等技巧:“同学们,我们可以把泥团搓成圆球做小动物的脑袋,把泥条捏成弯弯的形状做小尾巴。” 学生开始制作泥塑作品,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醒学生注意卫生,不要把泥巴弄到衣服上和教室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和启发。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四、作品展示与交流(8分钟) 1.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放在展示台上,邀请每位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制作过程中的有趣故事。“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呀?说一说你做的是什么,是怎么想到要做这个的?” 2.交流评价 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你觉得他的作品哪里做得好?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可以帮助他把作品做得更漂亮吗?”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同时针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提高。 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无锡水污染现状,掌握保护身边水域的要点及方法,激发了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欲望。五、认识生活中的泥土制品(6分钟) 1.展示实物和图片 展示陶罐、砖瓦、陶俑等生活中常见的泥土制品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用途等特点,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东西?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2.讲解用途和文化内涵 向学生讲解这些泥土制品在生活中的具体用途,如陶罐可以用来装东西,砖瓦用于建造房屋等,同时介绍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些泥土制品不仅实用,还承载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比如陶俑,它是古代人们制作的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帮助学生了解泥土制品在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六、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3分钟) 1.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捏泥巴,谁能说一说捏泥巴都有哪些步骤?生活中还有哪些泥土制品?”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总结学习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捏泥巴,还认识了很多生活中的泥土制品。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发挥想象力,用泥巴创造更多有趣的作品。” 2.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里找出用泥土制作的器物,记录它们的名称和用途,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作业,增进亲子互动。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八、课堂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