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历史1、遣隋使与遣唐使:学习隋唐的“学生们”2、鉴真东渡:文化传播的“逆行者”3、与新罗的交往:唇齿相依的“文化邻居”4、玄奘西行:求法路上的文明对话5、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文明的互鉴6、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开放包容,双向交流CONTENTS目录遣唐使: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01素养目标02新知导入03新知讲解04拓展延伸05课堂总结06课堂练习07作业布置素养目标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中外文化交流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素养目标:1.理解中外文化交流对隋唐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重点)2.通过地图与路线图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地理范围。(时空观念)3.通过文献与文物分析文化交流的史实。(史料实证)4.分析遣使、宗教传播、跨国交往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历史解释)(难点)5.感悟中华文化对东亚文明的深远影响,理解开放包容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新知导入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韩国庆州佛国寺、 西安大雁塔“这些建筑为何有相似的风格?隋唐如何成为东亚文明的‘灯塔’?”整体感知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么?日本、新罗(朝鲜半岛)、天竺(古代印度)、大食(阿拉伯帝国)、拂菻(东罗马帝国)等古代国家或地区天竺日本新罗大食拂菻整体感知名词释义: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1)民族关系是指在当今中国国土范围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包括对立等关系。(2)中外关系特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涵盖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各国的交往及对外关系。《礼宾图》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礼宾图描绘了唐鸿胪寺官员接待使节的场景,可直观地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画面。通过对壁画中人物外貌、服饰等特征的描述,能推断出不同使节的来源,如翻领紫袍等特征的被推断为来自东罗马,头戴尖状小冠等特征的来自新罗,头戴翻耳皮帽等特征的来自我国东北靺鞨族,从而更清晰地区分中外使节与民族关系中的相关人物。识记:拂菻使节和高丽使节属于中外使节范畴,靺鞨使节体现的是民族关系。part 01遣隋使与遣唐使:学习隋唐的“学生们”PART01隋唐学子播文明火种异域相逢启交流新程新知讲解1、遣隋使:开启东亚学习之旅遣隋使的背景与目的推古天皇时期,日本社会面临变革需求,急需学习先进制度与文化,遣隋使应运而生。遣隋使开启了东亚学习中国文化的先河,为后续大规模学习奠定基础。隋朝统一后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成为日本学习的榜样。遣隋使的派遣,体现了日本对隋朝文化的向往与尊重。遣隋使的成果与局限遣隋使带回了隋朝的律令、佛教文化等,对日本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规模有限,学习内容不够系统全面,未能满足日本社会变革的全部需求。遣隋使的成果为遣唐使的派遣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遣隋使的规模与影响遣隋使规模虽小,但意义重大,为后续大规模学习奠定基础。遣隋使促进了中日文化的初步交流,使日本对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初步有了了解。遣隋使带回了隋朝的律令、佛教文化等,对日本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激发了日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③①②新知讲解2、遣唐使:东亚学习的高潮点击播放视频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新知讲解遣唐使来华情况表时间 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约264年次数 19次人数 250多人至500人不等代表 经过精挑细选的人才,如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空海等从上表中归纳日本遣唐使来华的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素质高“遣唐使臣”印章遣唐使的规模与频率遣唐使规模宏大,次数频繁,体现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高度重视。每次遣唐使团人数众多,涵盖不同领域的人才,如学者、工匠、僧人等,全面学习唐朝文化。遣唐使的频繁派遣,反映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强烈渴望和学习热情,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标志。新知讲解根据课本和下列图片,归纳遣唐使学习内容与成果床前明月光 疑われる上で霜海上に明るい月が昇ります、天の果てでも同じ時を共有しています日本端午节日本的和同开珎唐朝开元通宝内容与成果:把唐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知讲解遣唐使对中日关系的影响遣唐使加强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两国文化的深度交流。遣唐使的频繁往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日两国的长期友好交往奠定了坚实基础。遣唐使的活动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对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art 02鉴真东渡:文化传播的“逆行者”PART02鉴真东渡传华夏雅韵邻邦来迎承大唐新风新知讲解1、鉴真鉴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新知讲解2、鉴真东渡的背景与动机日本佛教发展的需求日本佛教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急需高僧传法指导。鉴真东渡满足了日本佛教发展的需求,为日本佛教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当时日本佛教教义混乱,缺乏系统的律法指导,鉴真的到来为日本佛教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鉴真的佛教使命感中日佛教交流的契机鉴真具有强烈的佛教使命感,立志传播佛法,不畏艰难险阻。他的东行为渡体现了佛教徒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鉴真在东渡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他始终不放弃,最终成功抵达日本,实现了自己的使命。当时中日两国佛教交流频繁,为鉴真东渡创造了有利条件。鉴真东渡成为中日佛教交流的重要纽带,促进了两国佛教文化的共同发展。鉴真东渡不仅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还增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象征。点击播放视频新知讲解3、鉴真东渡艰难历程15423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鉴真东渡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6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66岁东渡成功,754年抵达日本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矢志不渝鉴真东渡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我们能从鉴真身上学到哪些精神?鉴真东渡历经多次挫折,如技术的落后、暴风雨、暗礁、海盗、淡水与食物匮乏、被官府阻拦等。聪明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成功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抵达日本。鉴真手迹《请经书帖》被日本视为国宝中 医书 法他在日本传授佛经,对日本佛教的规范化影响;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4、鉴真东渡文化影响建 筑part 03与新罗的交往:唇齿相依的“文化邻居”PART03唐罗往来通文化脉络山海相携共友谊长流新知讲解1、新罗位置崔致远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相关史事 唐朝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新罗人崔致远十二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后来他在唐朝做官,写下大量诗文。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隋及唐初,朝鲜半岛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王朝与新罗形成册封关系。新知讲解2、唐与新罗的关系概括中国对朝鲜的影响,朝鲜对中国的影响?朝鲜是15世纪才有自己的文字的,在此之前一直使用汉字,阅读汉文书籍……新罗统一后,像唐朝一样建立了朝廷集权制度……选拔人才的办法也仿效唐朝在京城和地方设立学校通过考试选拔。——白寿彝《中国通史》新罗的歌舞也传入唐朝。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元和年间(806一820年),新罗乐陆续传入唐境。唐高宗时,首都长安就居住着相当数量的朝鲜乐工和舞士,对中国音乐、舞蹈发展自有一定促进作用。 ——《中朝关系简史》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知讲解2、唐与新罗的关系双向交流唐朝新罗科举制医学天文历算物产音乐朝鲜乾元重宝,始铸于998年,形制仿唐乾元重宝韩国服饰or汉服泡菜是中国的还是韩国的?中秋节的创始国?part 04玄奘西行:求法路上的文明对话PART04玄奘西行求佛典精义东土回传扬佛法光辉新知讲解1、玄奘西行概况人物事件名称时间西行目的出发地玄奘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时期求取佛经长安人物名片点击播放视频新知讲解2、艰难历程玄奘西行会碰到哪些困难?他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思考过了玉门关,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莫贺延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长,又称八百里流沙。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却又“寒风如刀”,气候变化无常。茫茫黄沙之中,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地上连小草也不长。后经过终年积雪的凌山,山高七千公尺,山上有千年不化的冰河,狂风暴雪袭来,飞沙走石,往往把人埋没、砸死,或者冻死。玄奘一行人在冰雪封盖的大山中挣扎了七天,随行人员冻死了十分之三四。 ......语言障碍、饥饱问题、身体疾病、沿途战乱、盗贼等......“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新知讲解3、玄奘西行意义《大唐西域记》1、玄奘在天竺有何贡献?①携佛经回长安,主持译经;②根据玄奘口述,弟子成书《大唐西域记》。遍访名寺,游学研习佛法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史学家阿里玄奘西行的意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2、回国后又有什么重大贡献?知识拓展比一比:《大唐西域记》与《西游记》历史记载真实存在,小说可以大量虚构。不要把小说当历史。历史往往是文学的原型和基础,也说明杰出人物及事迹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玄奘≠唐僧知识拓展事件内容 身份 时间 出发地——目的地 途中遭遇 是否结伴 贡献鉴真东渡 僧人 唐玄宗 扬州——日本 六次航行,五次失败,历尽磨难 结伴 弘扬佛法,并传授中国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玄奘西行 僧人 唐太宗 长安——天竺 千难万险,九死一生 独行 留传《大唐西域记》探究:归纳表格,比较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异同;他们身上都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历史思考?玄奘是“中国的脊梁”。——鲁迅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坚持不懈、不畏艰险part 05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文明的互鉴PART05东西使者相逢传佳话欧亚文化互鉴启新篇新知讲解1、唐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概况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反映唐朝还是与哪些国家地区有交流?反映出唐朝与阿拉伯地区、波斯、东罗马帝国和非洲都有交流往来。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牛羊等。中国的造纸术还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新知讲解2、唐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01.东罗马帝国与唐朝的使节往来贞观年间,东罗马帝国的使臣到长安。开元时,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东罗马帝国与唐朝的交往频繁,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东罗马帝国与唐朝的使节往来,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政治交流,还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03.东罗马帝国对唐朝文化的影响东罗马帝国的建筑艺术、玻璃制造技术等传入唐朝,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内涵。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对唐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东罗马帝国的玻璃制品和建筑风格在唐朝受到欢迎,成为唐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唐朝文化的繁荣。02.唐朝对东罗马帝国的影响唐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东罗马帝国,促进了东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唐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也对东罗马帝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唐朝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通过东罗马帝国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罗马帝国双向交流新知讲解3、唐与大食交往01.大食与唐朝的使节往来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史书记载的就有40多次。大食与唐朝的使节往来频繁,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大食与唐朝的使节往来,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政治交流,还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02.大食对唐朝文化的影响大食的医学、天文学、数学等科学技术传入唐朝,丰富了唐朝的科技文化。大食的文化对唐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唐朝科技的发展。大食的医学典籍被唐朝学者翻译和研究,推动了唐朝医学的进步,促进了中西医文化的交流。03.唐朝对大食的影响唐朝的造纸术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唐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对大食产生了重要影响。唐朝的火药技术也通过大食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军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大食人俑双向交流part 06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开放包容 双向交流PART06中外交流融多元风采古今互鉴绽文化繁华新知讲解1.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唐朝的中外交流1.1 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隋唐文化交流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使东亚各国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对东亚各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特征。1.2 对世界文化交流的贡献隋唐文化交流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他们的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3 对后世文化发展的启示隋唐文化交流为后世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如开放包容、文化交流等。他们的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后世文化发展的重要借鉴,对后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宋时的域外交通很发达,尤以唐中叶为盛。无论是从交通路线的远近说,或是从交通密度的疏密说,唐均为隋、宋所不及。——白寿彝《中国通史》新知讲解2、隋唐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材料一: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材料二: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2.1、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吸引力)2.2、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机会)2.3、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条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繁荣强盛——吸引发达交通—条件开放包容—机会新知讲解3、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3.1 开放包容的重要性隋唐文化交流体现了开放包容的重要性,为后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启示。开放包容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只有开放包容才能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3.2 文化交流的双向性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征。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双向交流才能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3.3 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文化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只有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文化的共同发展,还推动了各国社会的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开放包容双向交流课堂延伸推动“一带一路”进程中,能从唐对外关系中获得什么启示?①国家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③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④鼓励与支持各行主动走出国门。板书设计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1、遣隋使与遣唐使:学习隋唐的“学生们”2、鉴真东渡:文化传播的“逆行者”3、与新罗的交往:唇齿相依的“文化邻居”4、玄奘西行:求法路上的文明对话5、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6、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开放包容、双向交流古代中国的黄金时期大国自信文明互鉴 知识拓展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698—770),日本奈良人,在开元时入唐,长留中国达54年。他取名晁衡,在太学学习,考中进士,受到唐玄宗的信任,与诗人王维、李白等人建立了深厚友谊。传闻他回国时在海上遇难,李白特以《哭晁卿衡》一诗寄托哀思。770年,阿倍仲麻吕卒于长安。今西安和日本奈良各建有纪念碑,以缅怀他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作出的功绩。1.文化交流层面:阿倍仲麻吕在开元时入唐并在太学学习,表明唐朝时期对外文化开放包容,吸引了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学子前来学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2.个人成就层面:他考中进士,受到唐玄宗信任,说明阿倍仲麻吕自身才华出众,能够在异国他乡取得很高的成就,也反映出唐朝选拔人才较为公平,不论出身国籍。3.友好往来层面:阿倍仲麻吕与王维、李白等诗人建立深厚友谊,体现了当时中日文人之间的友好往来,这种民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对于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4.历史影响层面:传闻他回国时海上遇难李白写诗悼念,以及他卒于长安后西安和日本奈良各建纪念碑,都表明阿倍仲麻吕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为两国友好往来所做的贡献被后人铭记。西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1.唐朝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时围棋传入印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昂扬进取,充满活力 B.政策开明,和同一家C.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D.双向交流,兼收并蓄2.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佐证(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传授佛法3.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 )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 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C.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DD课堂练习C中国历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玄奘其人西行之路.mp4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pptx 遣唐使.mp4 鉴真东渡.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