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成绩调测九年级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成绩调测九年级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成绩调测九年级科学试卷
1.(2025九上·嵊州期末)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蚕丝织布 B.湿法炼铜 C.粮食酿酒 D.火药爆炸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蚕丝织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
B.湿法炼铜的原理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火药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2025九上·嵊州期末)下列是人体内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A.胆汁(7.1~7.3) B.唾液(6.6~7.1)
C.胰液(7.5~8.0) D.血液(7.35~7.45)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pH>7,则溶液成碱性,且pH越大,则碱性越强,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比较四种消化液的pH可知,胰液(7.5~8.0)的pH最大,则碱性最强,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2025九上·嵊州期末)下列事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图甲,炉火烧水 B.图乙,搓手取暖
C.图丙,用暖手宝暖手 D.图丁,热鸡蛋放在冷水中冷却
【答案】B
【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
【解析】【分析】改变物体内能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做功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解答】 A.炉火烧水,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搓手取暖,是克服摩擦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符合题意;
C.用暖手宝暖手,手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热鸡蛋放在冷水中冷却,鸡蛋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5九上·嵊州期末)如图为显微镜中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其中含有血红蛋白的血细胞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血液
【解析】【分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图中①是红细胞,②是白细胞,③是血小板,④是血浆。
【解答】 如图为显微镜中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其中含有血红蛋白的血细胞是红细胞,即①,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5.(2025九上·嵊州期末)如图表示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产生氪核和钡核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模型表示的是核聚变
B.该反应不会产生放射性物质
C.不能用该反应获得能量的方式来发电
D.该反应产生的中子可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形成链式反应
【答案】D
【知识点】核裂变与核聚变
【解析】【分析】根据对核裂变的原理和应用的知识判断。
【解答】 A.该模型表示重核受到撞击分裂为轻核,因此是核裂变,故A错误;
B.过程中产生的氪原子具有放射性,故B错误;
C.可以通过核裂变来发电,例如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发电,故C错误;
D.该反应产生的中子可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形成链式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6.(2025九上·嵊州期末)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图甲,用力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行
B.图乙,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行
C.图丙,用力把石头向上搬离地面
D.图丁,将货物向上提升到高处
【答案】B
【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
【解析】【分析】做功的要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解答】A.图甲,用力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行,小车受到水平向前的推力,且在这个方向上通过距离,因此对小车做功,故A不合题意;
B.图乙,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行,人对车向上的拉力,但是没有在这个方向上通过距离,因此对小车不做功,故B符合题意;
C.图丙,用力把石头向上搬离地面,石头受到向上的力,且在这个方向上通过距离,因此对石头做功,故C不合题意;
D.图丁,将货物向上提升到高处,货物受到向上的力,且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因此对货物做功,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7.(2025九上·嵊州期末)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要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这是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在高于或低于37℃条件下催化活性都会降低。下图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与温度之间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 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发挥,低温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高温会使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解答】 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应该是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消化作用逐渐增强,达到一定温度后(37℃),随温度升高,消化作用又逐渐减弱,即呈一弧形曲线。
故选D。
8.(2025九上·嵊州期末)某兴趣小组通过制作生态瓶来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稳定性。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瓶置于有光的条件下,丙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选择甲、丙两瓶进行对照
B.在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维持稳定时间最长的是丙瓶
C.在乙生态瓶中,通过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D.要想使甲瓶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空气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 A.为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光为变量,除了光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因此,应选择乙、丙两瓶进行对照,故A错误;
B、在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维持时间最长的是乙瓶,故B错误;
C.在乙生态瓶中,通过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最终来自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故C
正确;
D.要想使甲瓶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生产者,故D错误。
故选C。
9.(2025九上·嵊州期末)下列与盐酸相关的四个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
A.验证浓HCl的挥发性:打开瓶塞,观察瓶口是否有白雾
B.探究HCl和 NaOH反应后的溶液组成:取样,滴加 AgNO3溶液
C.除去 CaCl2溶液混有的少量HCl:向其中加入过量的 Ca(OH)2溶液
D.区分稀HCl和稀H2SO4:取样,分别滴加 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有气泡
【答案】A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打开浓盐酸瓶塞,观察瓶口有白雾产生判断;
B.根据反应后溶液的可能组成情况分析判断;
C.除杂至少要满足“不增不减”的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的质量;
D.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解答】 A.打开浓盐酸瓶塞,观察瓶口有白雾产生,是因为从浓盐酸中挥发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小液滴,瓶口有白雾产生,证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A符合题意;
B.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的溶液,用pH试纸检测确定溶液酸碱性,若pH大于7,溶液显碱性,则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若pH小于7,溶液显酸性,则盐酸过量,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氢;若pH等于7,溶液显中性,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故B不合题意;
C.盐酸能与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不合题意;
D.稀盐酸和稀硫酸中分别滴加Na2CO3溶液,均可观察有气泡产生,无法区分,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0.(2025九上·嵊州期末)宇宙间一切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都需要能量来维持。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化为内能
B.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时,将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C.电风扇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
D.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能量转化没有方向性
【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水变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B错误;
C.电风扇正常工作,将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产生少量内能,故C正确;
D.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由此可知,能量转化是有方向性的,故D错误。
故选C。
11.(2025九上·嵊州期末)为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需要打磨金属片,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B.两试管加入稀盐酸,只有锌片表面能产生气泡
C.甲试管加入CuSO4溶液,能得出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D.两试管加入AgNO3溶液,能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Zn>Cu>Ag
【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实验前需要打磨金属片,除去表面的氧化膜,以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若向甲、乙试管加入稀盐酸,只有锌片表面能产生气泡,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若向甲试管加入CuSO4溶液,生成红色固体,溶液蓝色消失,则能得出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若向甲、乙试管加入AgNO3溶液,锌、铜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了金属活动性锌>银,铜>银,但无法确定锌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2025九上·嵊州期末)下图是用酵母菌制作面包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缩短发酵时间,生面团放置环境的温度越高越好
B.生面团保持在30℃一小时,面团含有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C.生面团在 230℃烤炉内烘烤时体积膨大是因为烘烤过程中酵母菌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
D.制作面包的过程主要利用了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
【答案】B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 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这个过程叫做发酵;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蒸馒头、酿酒要用到酵母菌。
【解答】 A.从0℃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产生量逐渐升高,37℃左右时二氧化碳产生量最高,后随着温度升高二氧化碳产生量逐级减少,60℃以后酵母菌停止活动,故A错误;
B.生面团保持在30℃,一小时后,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面团含有的有机物总量减少了,故B正确。
C.在适宜的温度下,酵母菌会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因此会使得面团的体积变大如果将生面团放入烤炉内烘烤,二氧化碳会遇热膨胀,而使得面团进一步膨胀变大,故C错误;
D.制作面包需要酵母菌发酵,不能用乳酸菌代替酵母菌,故D错误。
故选B。
13.(2025九上·嵊州期末) 已知X 是 MgCl2溶液或MgSO4溶液。甲、乙、丙是稀硫酸、NaOH溶液、 溶液三种溶液中的一种。取三份X溶液,分别加入适量的甲、乙、丙,产生的现象如表所示。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加入试剂 甲 乙 丙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A.乙是稀硫酸 B.丙是 NaOH溶液
C.X 溶液是 MgCl2溶液 D.X与甲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A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的性质,以及不同化合物中间的反应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硫酸镁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镁和稀硫酸不反应,则乙是稀硫酸,故A正确,C错误;
丙和甲都是白色沉淀,无法判断是氢氧化镁沉淀还是硫酸钡沉淀,故B错误;
X与甲的反应,即硫酸镁和氢氧化钠,或硫酸镁和硝酸钡的反应,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且相互交换成分,那么二者都是复分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14.(2025九上·嵊州期末)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采用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两个透明容器中封闭着等量的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U形管中液面高度变化主要是由液体热胀冷缩引起的
②甲装置能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③乙装置右边容器中的电阻丝应该选用 10Ω 阻值的电阻
④甲实验结论能解释“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它相连的导线几乎不发热”的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A.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不易直接观察,甲、乙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电阻丝产生热量越多,气体膨胀程度越大,故可通过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电阻丝产生的热量多少,采用了转换法;
BC.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通过的电流、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不变,结合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分析;
D.根据Q=I2Rt分析。
【解答】 ①根据转换法,U形管中液面高度变化主要是由气体热胀冷缩引起的,故A错误;
②甲装置中,两电阻串联,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而电阻不同,故该装置用来探究电流热效应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故②正确;
③乙实验是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通过它们的电流不同、通电时间都相同和电阻要相同,右边容器中的电阻要等于左边容器中的电阻5Ω,故③错误;
④图甲中两电阻串联,电阻不同,通过两电阻的电流相同,10Ω电阻产生的热量更多,电炉丝与和它相连的导线也是电阻不同,电流相同,电炉丝电阻更大,根据Q=I2Rt可知电炉丝产生的热量更多,故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②④。
故选D。
15.(2025九上·嵊州期末)如图所示,U形管里盛有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向左、右两管中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充分反应后U 形管中溶液全部呈蓝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始时左管溶液呈红色,右管溶液呈蓝色
B.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OH-和Cl-
C.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适量Na2CO3溶液,会产生气泡
D.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过量Na2SO4溶液,溶液变紫色并产生沉淀
【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据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稀盐酸显酸性,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稀盐酸显酸性,开始时左管溶液呈蓝色,右管溶液呈红色,故A错误;
B.充分反应后U型管中溶液全部呈蓝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所得溶液是氢氧化钡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则其中的阴离子为OH-和Cl-,故B正确;
CD.充分反应后U型管中溶液全部呈蓝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所得溶液是氢氧化钡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取少量充分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适量的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故C、D错误。
故选B。
16.(2025九上·嵊州期末)小明选取花生仁作为实验材料,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
(1)选用花生仁做实验,是因为它   含量高(填营养物质名称)。
(2)实验装置中的易拉罐的作用是   。
(3)若选用的花生仁未充分干燥,则测得每克花生仁含有的能量比实际含有的能量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脂肪
(2)减少热量散失
(3)偏小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
【解析】【分析】(1)根据食物与营养的知识分析;
(2)将火焰罩起来可以减小热量的散失,从而减小测量误差;
(3)根据花生仁含有水分会导致花生仁的质量偏大分析。
【解答】(1)选用花生仁做实验,是因为它脂肪含量高。
(2)实验装置中的易拉罐的作用是减少热量散失;
(3)若选用的花生仁未充分干燥,则花生仁的质量偏大,根据“含有能量=”可知,则测得每克花生仁含有的能量比实际含有的能量偏小。
17.(2025九上·嵊州期末)小明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来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所处高度的关系。
(1)实验中,铁球重力势能的大小可以用   来反映。
(2)将同一铁球先后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h1、h2(h11、l2(l1>l2), 则能得出的结论是   。
(3)结合图甲实验结论,发电机应安装在图乙水坝的   位置较为合理(选填“A”或“B”)。
【答案】(1)同一弹簧压缩后的长度(弹簧被压缩的长度)
(2)同一物体(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处的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B
【知识点】势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撞击水平面上的弹簧,将小球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则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越大,则小球的重力势能越大。
(2)根据弹簧的长度变化确定小球重力势能的大小,据此描述结论;
(3)发电机应该安装在重力势能最最大的位置,这样会有更多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解答】(1)实验中,铁球重力势能的大小可以用同一弹簧压缩后的长度(弹簧被压缩的长度)来反映。
(2)根据题意可知,小球的质量相同,高度h1小于h2,且弹簧的长度I1>L2,即弹簧2形变量更小,弹性势能更小,那么得到结论: 同一物体(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处的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
(3)根据乙图可知,B点的位置更靠下,则海水的高度更大,那么海水的重力势能更大,则发电机应该安装在乙图的B位置。
18.(2025九上·嵊州期末)为实现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现象的可视化,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
(1)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   (选填“吸热”或“放热”)。
(2)在试管中加入2mL 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作指示剂,再逐滴加入盐酸,振荡,该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和 pH 记录如图所示。试管②中溶液的颜色为   。
(3)如图所示,注射器1中有8mL氯化氢气体,注射器2中有2mL 稀氢氧化钠溶液。打开弹簧夹,迅速将注射器 1 中全部氯化氢推入注射器 2 中,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最终发现注射器2的活塞恢复至2mL刻度附近。请写出一条上述现象还不足以说明氯化氢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的理由:   。
【答案】(1)放热
(2)无色
(3)这一现象也可能是由于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造成的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溶液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出热量;溶液温度降低,说明反应吸收热量;
(2)石蕊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红色,遇到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
(3)氯化氢溶于水或氯化氢和氢氧化钠的反应都会导致气体体积缩小,据此分析。
【解答】(1)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放热。
(2)在试管中加入2mL 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作指示剂,再逐滴加入盐酸,振荡,此时溶液pH=5,呈选项,则试管②中溶液的颜色为无色;
(3)上述现象还不足以说明氯化氢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的理由:这一现象也可能是由于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造成的。
19.(2025九上·嵊州期末)右图是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由①肾小球、②肾小囊和③   组成。
(2)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壁起   作用。
(3)动脉血流经肾单位后,流出的液体分为两部分,其中液体   是尿液 (选填“甲”或“乙”)。
【答案】(1)肾小管
(2)滤过
(3)甲
【知识点】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根据肾单位的构成解答;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3
(3)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又进入血液.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了尿液。
【解答】 (1)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③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2)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
(3)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又进入血液.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了尿液,则液体甲为尿液。
20.(2025九上·嵊州期末)图1为教材中探究铁锈蚀条件的实验装置,大约要24小时后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小组同学对教材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了图2所示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实验过程中出现明显现象的时间缩短至5~10分钟。
(1)图1实验中,对比   (填字母)可知,铁生锈与氧气有关。
(2)图2实验中,可证明铁生锈与水有关的现象为   。
(3)图2实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答案】(1)AB
(2)只有左侧管内的铁丝生锈,右侧管内的铁丝不生锈
(3)管内氧气浓度高(有水汽随氧气流一同出来)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图2可知,左边铁丝接触水分,右边铁丝没有接触水分,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
(3)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则反应越快,据此分析。
【解答】 (1)图1实验中,对比A(与氧气接触,生锈)B(与氧气隔绝,不能生锈)可知,铁生锈与氧气有关。
(2)图2实验中,证明铁生锈与水有关的现象为:左边铁丝生锈,右边铁丝没有生锈。
(3)图2实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管内氧气浓度高(有水汽随氧气流一同出来) 。
21.(2025九上·嵊州期末)血管是血流的管道,心脏是运输血液的泵,下面是有关血管和心脏的实验。
(1)实验1:用结扎带在肘关节上方系紧,手紧握,静脉会出现隆起(如G、O、H),右手中指摁住 H 处,右手大拇指沿G→O 方向推压,O处隆起更加明显;右手中指继续摁住H处,大拇指沿H→O方向推压,发现HO段血管逐渐凹陷。根据实验推测,在静脉G、O、H间存在瓣膜,其作用是   。
(2)实验2:扎紧血管②,从血管①向心脏灌水,水将从血管   流出。(填数字序号)
【答案】(1)防止血液倒流
(2)④
【知识点】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1)根据静脉瓣的作用解答;
(2) 实验二图中的血管有①上腔静脉、②下腔静脉、③主动脉、④肺动脉、⑤肺静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静脉是把血液从全身各处运回心脏的血管,根据实验推测,在静脉G、O、H处存在静脉瓣,其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2)扎紧血管②下腔静脉,从血管①上腔静脉向心脏灌水,水将从血管④肺动脉流出。
22.(2025九上·嵊州期末)同学们在做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会产生大量的含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废液,Cu2+对水体和土壤危害很大,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将废液中的铜离子转化为氧化铜。查阅资料可知:难溶性碱加热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
(1) 操作Ⅰ的名称是   。
(2) 液体A中的溶质是   。
(3)加入适量稀硫酸的目的   。
【答案】(1)过滤
(2)FeSO4或硫酸亚铁
(3)除去固体A中的铁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2)根据铁和硫酸铜的反应产物解答;
(3)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操作①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那么操作I为过滤;
(2)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单质,则液体A中的溶质为: FeSO4或硫酸亚铁 。
(2)加入适量稀硫酸的目的除去固体A中的铁。
23.(2025九上·嵊州期末)兴趣小组借助数字技术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图1是室温下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装置,图2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
(1)根据图2曲线判断,图1中的溶液B是   。
(2)图2中a点所示的溶液呈现   (选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3) c 点所示的溶液中Na+个数   Cl-个数。(选填“>”、 “<”或“=”)。
(4)从a点到b点pH变化的微观本质是   。
【答案】(1)稀盐酸
(2)碱性
(3)<
(4)H++OH-=H2O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分析;
(2)根据a点所示的溶液的pH>7分析;
(3)根据c点时溶液的pH<7分析;
(4)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分析。
【解答】 (1)由图2可知,溶液烧杯中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该实验为稀盐酸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则图1中的溶液B为稀盐酸。
(2)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由图2可知,a点所示的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
(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c点时溶液的pH<7,说明此时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存在稀盐酸,此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HCl,则c点所示的溶液中Na+个数(4)a点到b点pH变化,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能和水,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化学方程式为: H++OH-=H2O 。
24.(2025九上·嵊州期末)在日常饮食中适量增加膳食纤维可有效减少人体脂肪的过量堆积。研究人员探究了魔芋膳食纤维对脂肪消化的影响。
①配制浓度分别为0、0.1%、0.3%、0.5%的四组魔芋膳食纤维溶液各 100mL。
②向各组溶液中分别加入5mL 玉米油,混合均匀,制成四组混合液。
③从四组混合液中各取30mL 分别加入4 个烧杯,按魔芋膳食纤维的浓度由低到高依次标记为A、B、C、D组。
④向各组分别加入20mL人工肠消化液,充分搅拌。37℃下反应2小时,每隔20分钟测量脂肪酸相对含量。每组实验重复3次,取实验数据的平均值。结果如图甲所示。
(1)脂肪主要在人体的   中被消化(填消化道的名称)。
(2)每组实验重复3次,取实验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3)根据图甲实验结果可知:魔芋膳食纤维能   脂肪的分解。(选填“促进”或“抑制”)
(4)为什么魔芋膳食纤维会影响脂肪的分解 研究人员测量了上述实验完成时每组烧杯中脂肪微粒的直径,结果如图乙所示。由此推测,魔芋膳食纤维可能与   (填消化液名称)的作用效果相反。
【答案】(1)小肠
(2)避免偶然性
(3)抑制
(4)胆汁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1)根据食物消化的知识分析;
(2)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进行实验,从而收集多种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3) 脂肪酸是脂肪分解的产物之一,脂肪酸相对含量低表明脂肪分解的少 ;
(4)胆汁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据此与魔芋膳食纤维的作用对照即可。
【解答】 (1)脂肪主要在人体的小肠中被消化。
(2)实验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设置重复组,故每组实验重复3次,取实验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小误差。
(3)由图甲可知,脂肪酸相对含量A组>B组>C组>D组,则说明脂肪酸的相对含量随着魔芋膳食纤维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魔芋膳食纤维能抑制脂肪的分解;
(4)由图乙可知,脂肪微粒直径A组<B组<C组<D组,由此推测,魔芋膳食纤维可能与人体的胆汁的作用效果相反。
25.(2025九上·嵊州期末)用图甲滑轮组探究“动滑轮的重量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实验。实验中把不同的磁铁吸附在动滑轮边框上以改变滑轮的重量,每次实验都匀速拉动绳子自由端使物体上升10厘米,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次数 G物/N G动/N F/N η/%
1 6.0 0.3 2.2 90.9
2 6.0 1.0    
3 6.0 1.9 2.9 69.0
(1)每次实验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厘米。
(2)第2次实验中拉力F的示数如图乙,读数为   牛。
(3)分析数据可知: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
(4)保持物体和动滑轮的重量不变,增大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答案】(1)30
(2)2.5
(3)小
(4)不变
【知识点】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n,根据s=nh计算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2)根据乙图确定测力计的分度值,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示数;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力的变化规律;
(4)根据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n=3,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3×10cm=30cm;
(2)根据图乙可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1N,则测力计的示数为2.5N;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 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小;
(4)根据公式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大小无关,则: 持物体和动滑轮的重量不变,增大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不变。
26.(2025九上·嵊州期末)兴趣小组对 Ba(OH)2与CuCl2之间的反应进行了探究。
(1)小组同学向盛有 Ba(OH)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 CuCl2溶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2)为确定上述反应后所得无色溶液的成分,小组同学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 只有 BaCl2; 猜想二: 有BaCl2和CuCl2; 猜想三: 有 BaCl2和   。
(3)小明认为猜想二是不合理的,其理由是   。
(4)小组成员取(1)中反应后的溶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溶液变红色,得出猜想三成立。有同学认为使用稀硫酸代替酚酞试液进行实验,也能得出上述结论。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要阐述理由)。
【答案】(1)产生蓝色沉淀
(2)Ba(OH)2 或氢氧化钡
(3)反应后的溶液是无色的,而含CuCl2的溶液是蓝色的
(4)BaCl2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氢氧化铜为不溶于水的蓝色沉淀;
(2)可从完全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有剩余的角度分析;
(3)根据氯化铜溶液成蓝色分析;
(4)氯化钡和氢氧化钡都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因此根据生成沉淀无法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钡,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氢氧化钡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钡,则观察到的现象为: 产生蓝色沉淀 ;
(2)猜想一为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猜想二为氯化铜剩余,则猜想三为氢氧化钡沉淀,即猜想三有: 有 BaCl2和Ba(OH)2 。
(3)小明认为猜想二是不合理的,其理由是:反应后的溶液是无色的,而含CuCl2的溶液是蓝色的;
(4)我不同意这一观点,理由是: BaCl2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
27.(2025九上·嵊州期末)小明同学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小灯泡上标有“2.5V”字样。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导线不得交叉)。   
(2)小明正确连接电路后,将滑片 P移到 B端。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压表、电流表均有较小的示数。对此现象判断和后续操作合理的是____。
A.灯泡短路,应更换灯泡
B.灯泡断路,应更换灯泡
C.滑动变阻器断路,应更换滑动变阻器
D.灯泡正常,应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3)解决上述问题后,小明测量了多组数据,并根据所测数据绘制成图乙所示的I-U图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瓦。
(4)若I轴为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当灯泡的实际功率为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时,通过灯泡的实际电流I实   0.5I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变阻器上方的接线柱与灯左侧的接线柱间连接一根导线
(2)D
(3)0.625
(4)大于
【知识点】小灯泡电功率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方法分析解答;
(2)根据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结合灯泡的发光情况对电路故障分析判断;
(3)根据图乙确定灯泡的额定电流,根据P=UI计算灯泡的额定功率;
(4)根据P=I2R,结合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在测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变阻器与灯泡串联,电压表与灯泡并联,且变阻器接线一上一下。根据甲图可知,将变阻器上方的接线柱与灯泡左侧的接线柱连接即可,如下图所示:
(2)小明正确连接电路后,将滑片 P移到 B端。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压表、电流表均有较小的示数,这说明整个电路连接正确,应该是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太大所致,因此接下来的操作为:灯泡正常,应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
故选D。
(3)根据乙图可知,灯泡的电压为2.5V时,额定电流为0.25A,则灯泡的额定功率P=UI=2.5V×0.25A=0.625W;
(4)根据P=I2R可知,当灯泡的实际功率为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时,如果电阻不被,那么灯泡的实际电流等于额定电流的一半。由于现在电流小,则温度低,那么灯泡的电阻会小于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因此通过灯泡的实际电流大于额定电流的一半,即I实>0.5I额.
28.(2025九上·嵊州期末)资料一: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 5毫米的塑料颗粒。微塑料容易吸附在单细胞藻类的表面,并吸附、富集海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大幅提高所在区域的有毒物质浓度。
资料二:如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在其中的浮游动物、鱼类及鲸类等生物的肠道或组织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1)资料中提到的微塑料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   (选填“生物”或“非生物”)因素。
(2)图中的藻类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难以分解的微塑料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图中体内积累微塑料最多的生物是   。
(4)请写出一条减少微塑料对环境危害的做法:   。
【答案】(1)非生物
(2)生产者
(3)虎鲸
(4)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或对废旧塑料制品进行回收循环利用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空气、水等环境因素;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和分解者(主要细菌、真菌)组成。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4)根据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资料一提到的微塑料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
(2)藻类是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根据图片可知,整个生态系统中虎鲸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则体内积累的微塑料最多;
(4)减少微塑料对环境的危害的具体措施有:不乱扔塑料袋、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
29.(2025九上·嵊州期末)图1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提水工具---桔槔,可简化为图2所示的杠杆。该装置工作时,可利用“坠石”的重力,帮助人们轻松地从井中向上提水。
(1)不改变支点 O 的位置和“坠石”的重力,想要向上提水时更省力,可以将“坠石”悬挂点B适当   (选填“靠近”或“远离”)支点O。
(2) OA的长度为1m, OB的长度为1.5m, “坠石”的重力为 100N, 不计杠杆AOB自身重力、绳重和摩擦。
①若要竖直匀速提起总重为200N的水和水桶,则人竖直向上拉水桶的力还需要多少牛
②上述过程中,“坠石”下降的高度为1.2m,则“坠石”的重力做功为多少焦
【答案】(1)远离
(2)①FA×l1=FB×l2 FA×1m=100N×1.5m FA=150牛
还需要竖直向上拉水桶的力F=200N-150N=50N
②W=FS=Gh=100N×1.2m=120J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解答;
(2)①首先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计算A端产生的拉力 FA ,再根据平衡力的知识F=G总-FA计算人对水桶的拉力;
②根据W=Gh计算“ 坠石 ”的重力做功。
【解答】(1)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G桶×OA=F人×OA+G石×OB,在G桶、OA、G石一定时,通过增大OB的距离,即可以将“坠石”悬挂点B适当远离支点O,在杠杆平衡时,可以使提水时更省力。
30.(2025九上·嵊州期末)“金粉”(Cu-Zn合金)是一种金属颜料,可用于文物修复。为测定“金粉”中铜的含量,兴趣小组完成了以下实验:称取25g“金粉”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将80g稀硫酸平分为4次加入,记录每次反应后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如表所示。
加入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反应后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g 44.92 64.84 84.8 104.8
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g 0.08 0.20 0.20
(1)第2次反应后,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   克。
(2)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实验中,若将稀硫酸改为浓盐酸,则测得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0.16
(2)求出样品中Zn的质量为6.5克,Cu的质量为18.5克),Cu%=74%
(3)偏小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表格数据第1次计算出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据此推算“?”处的数值
(2)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和方程式求出锌的质量,进而求出铜的质量分数来分析解答;
(3)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反应后锥形瓶内物质总质量偏小,生成的气体质量偏大,从而使锌的质量计算结果偏大来分析解答。
【解答】 (1)根据表格第1组数据可知,每加入20g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08g,则第二次加入20g稀硫酸时生成氢气的质量:0.08g×2=0.16g;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0.2g;
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x 0.2g

解得:x=6.5g;
即样品中锌的质量为6.5g,
则样品中铜的质量为25g-6.5g=18.5g,
故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若将稀硫酸换成浓盐酸,会使反应后锥形瓶内物质总质量偏小,则生成的气体质量偏大,从而使锌的质量计算结果偏大,导致铜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偏小。
31.(2025九上·嵊州期末)图甲是某款电熨斗,图乙是其电路原理图,电源电压为220V,R1、R2均为发热体。电熨斗工作时每秒钟散失的热量Q跟电熨斗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t的关系如图丙所示。若在一个 20℃的房间内,电熨斗在高温档工作时,表面温度保持 不变;在低温档工作时,表面温度保持100℃不变。
(1)图乙中,当S闭合时,电熨斗处于   档。(选填“高温”或“低温”)
(2)电熨斗在 的房间内低温档工作 2 分钟消耗的电能为多少焦
(3)发热体 R2的阻值为多少欧
【答案】(1)高温
(2)由图可知,低温档时电熨斗的功率为160瓦。
W=Pt=160瓦×120秒=19200焦
(3)求出R1=121欧 R总=R1+R2=302.5欧 R2=181.5欧
【知识点】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比较开关在不同闭合情况下电功率大小,从而确定对应的工作状态;
(2)根据题意可知,低温档电熨斗表面温度为100℃,房间温度为20℃,则二者温差为80℃,根据丙图确定此时电熨斗的电功率,最后根据W=Pt计算电熨斗消化的电能;
(3)根据图丙确定高温档功率根据计算R1的阻值,根据计算低温时的总电阻,最后根据 R总=R1+R2 计算R2的阻值。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开关S闭合时,只有R1工作;
当开关S断开时,两个电阻串联;
则前者电阻小于后者;
根据可知,前者电功率大,后者电功率小;
则前者为高温档,后者为低温档。
(3)根据题意可知,高温档时,电熨斗的表面温度为220℃,室温为20℃,
则温差为200℃,那么高温档功率为400W;
则R1的阻值;
低温档功率为160W,则总电阻为:;
则R2的阻值为: R2= R总-R 1=302.5Ω-121Ω=181.5Ω。
32.(2025九上·嵊州期末)小明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氧化铜和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的废液进行了以下实验:取50g废液,并向其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的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OA段没有沉淀生成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克
(3)C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多少克
【答案】(1)2NaOH+H2SO4=Na2SO4+2H2O
(2)求出CuSO4的质量为4.8克 CuSO4%=9.6%
(3)求出NaOH%=4%
NaOH和CuSO4反应生成的Na2SO4质量为4.26克
NaOH和H2SO4反应生成的Na2SO4质量为2.13克
C点时所得溶液中的Na2SO4质量为6.39克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和氧化铜和稀硫酸的反应顺序分析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根据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最后与废液质量做比即可;
(3)根据图片可知,从B到C,滴加40g氢氧化钠溶液时,恰好生成氢氧化铜沉淀:2.94-0.98g
=1.96g,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以计算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后根据钠元素守恒计算出最终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即可。
【解答】(1)根据体可知,OA段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因此没有沉淀生成,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OH+H2SO4=Na2SO4+2H2O 。
(2)反应生成沉淀氢氧化铜的质量为2.94g,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160 98
x 2.94g

解得:x=4.8g;
则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3)根据图片可知,滴加40g氢氧化钠溶液时,恰好生成氢氧化铜沉淀:2.94-0.98g
=1.96g,
设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98
y 1.96g

解得:y=4%;
那么90g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90g×4%=3.6g;
氢氧化钠和硫酸钠中钠元素守恒,

解得:z=6.39g。
1 / 1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成绩调测九年级科学试卷
1.(2025九上·嵊州期末)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蚕丝织布 B.湿法炼铜 C.粮食酿酒 D.火药爆炸
2.(2025九上·嵊州期末)下列是人体内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A.胆汁(7.1~7.3) B.唾液(6.6~7.1)
C.胰液(7.5~8.0) D.血液(7.35~7.45)
3.(2025九上·嵊州期末)下列事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图甲,炉火烧水 B.图乙,搓手取暖
C.图丙,用暖手宝暖手 D.图丁,热鸡蛋放在冷水中冷却
4.(2025九上·嵊州期末)如图为显微镜中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其中含有血红蛋白的血细胞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5九上·嵊州期末)如图表示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产生氪核和钡核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模型表示的是核聚变
B.该反应不会产生放射性物质
C.不能用该反应获得能量的方式来发电
D.该反应产生的中子可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形成链式反应
6.(2025九上·嵊州期末)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图甲,用力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行
B.图乙,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行
C.图丙,用力把石头向上搬离地面
D.图丁,将货物向上提升到高处
7.(2025九上·嵊州期末)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要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这是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在高于或低于37℃条件下催化活性都会降低。下图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与温度之间关系的是
A. B.
C. D.
8.(2025九上·嵊州期末)某兴趣小组通过制作生态瓶来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稳定性。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瓶置于有光的条件下,丙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选择甲、丙两瓶进行对照
B.在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维持稳定时间最长的是丙瓶
C.在乙生态瓶中,通过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D.要想使甲瓶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空气
9.(2025九上·嵊州期末)下列与盐酸相关的四个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
A.验证浓HCl的挥发性:打开瓶塞,观察瓶口是否有白雾
B.探究HCl和 NaOH反应后的溶液组成:取样,滴加 AgNO3溶液
C.除去 CaCl2溶液混有的少量HCl:向其中加入过量的 Ca(OH)2溶液
D.区分稀HCl和稀H2SO4:取样,分别滴加 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有气泡
10.(2025九上·嵊州期末)宇宙间一切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都需要能量来维持。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化为内能
B.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时,将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C.电风扇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
D.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能量转化没有方向性
11.(2025九上·嵊州期末)为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需要打磨金属片,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B.两试管加入稀盐酸,只有锌片表面能产生气泡
C.甲试管加入CuSO4溶液,能得出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D.两试管加入AgNO3溶液,能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Zn>Cu>Ag
12.(2025九上·嵊州期末)下图是用酵母菌制作面包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缩短发酵时间,生面团放置环境的温度越高越好
B.生面团保持在30℃一小时,面团含有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C.生面团在 230℃烤炉内烘烤时体积膨大是因为烘烤过程中酵母菌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
D.制作面包的过程主要利用了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
13.(2025九上·嵊州期末) 已知X 是 MgCl2溶液或MgSO4溶液。甲、乙、丙是稀硫酸、NaOH溶液、 溶液三种溶液中的一种。取三份X溶液,分别加入适量的甲、乙、丙,产生的现象如表所示。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加入试剂 甲 乙 丙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A.乙是稀硫酸 B.丙是 NaOH溶液
C.X 溶液是 MgCl2溶液 D.X与甲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4.(2025九上·嵊州期末)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采用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两个透明容器中封闭着等量的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U形管中液面高度变化主要是由液体热胀冷缩引起的
②甲装置能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③乙装置右边容器中的电阻丝应该选用 10Ω 阻值的电阻
④甲实验结论能解释“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它相连的导线几乎不发热”的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5.(2025九上·嵊州期末)如图所示,U形管里盛有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向左、右两管中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充分反应后U 形管中溶液全部呈蓝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始时左管溶液呈红色,右管溶液呈蓝色
B.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OH-和Cl-
C.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适量Na2CO3溶液,会产生气泡
D.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过量Na2SO4溶液,溶液变紫色并产生沉淀
16.(2025九上·嵊州期末)小明选取花生仁作为实验材料,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
(1)选用花生仁做实验,是因为它   含量高(填营养物质名称)。
(2)实验装置中的易拉罐的作用是   。
(3)若选用的花生仁未充分干燥,则测得每克花生仁含有的能量比实际含有的能量   。(选填“偏大”或“偏小”)
17.(2025九上·嵊州期末)小明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来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所处高度的关系。
(1)实验中,铁球重力势能的大小可以用   来反映。
(2)将同一铁球先后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h1、h2(h11、l2(l1>l2), 则能得出的结论是   。
(3)结合图甲实验结论,发电机应安装在图乙水坝的   位置较为合理(选填“A”或“B”)。
18.(2025九上·嵊州期末)为实现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现象的可视化,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
(1)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   (选填“吸热”或“放热”)。
(2)在试管中加入2mL 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作指示剂,再逐滴加入盐酸,振荡,该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和 pH 记录如图所示。试管②中溶液的颜色为   。
(3)如图所示,注射器1中有8mL氯化氢气体,注射器2中有2mL 稀氢氧化钠溶液。打开弹簧夹,迅速将注射器 1 中全部氯化氢推入注射器 2 中,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最终发现注射器2的活塞恢复至2mL刻度附近。请写出一条上述现象还不足以说明氯化氢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的理由:   。
19.(2025九上·嵊州期末)右图是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由①肾小球、②肾小囊和③   组成。
(2)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壁起   作用。
(3)动脉血流经肾单位后,流出的液体分为两部分,其中液体   是尿液 (选填“甲”或“乙”)。
20.(2025九上·嵊州期末)图1为教材中探究铁锈蚀条件的实验装置,大约要24小时后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小组同学对教材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了图2所示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实验过程中出现明显现象的时间缩短至5~10分钟。
(1)图1实验中,对比   (填字母)可知,铁生锈与氧气有关。
(2)图2实验中,可证明铁生锈与水有关的现象为   。
(3)图2实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21.(2025九上·嵊州期末)血管是血流的管道,心脏是运输血液的泵,下面是有关血管和心脏的实验。
(1)实验1:用结扎带在肘关节上方系紧,手紧握,静脉会出现隆起(如G、O、H),右手中指摁住 H 处,右手大拇指沿G→O 方向推压,O处隆起更加明显;右手中指继续摁住H处,大拇指沿H→O方向推压,发现HO段血管逐渐凹陷。根据实验推测,在静脉G、O、H间存在瓣膜,其作用是   。
(2)实验2:扎紧血管②,从血管①向心脏灌水,水将从血管   流出。(填数字序号)
22.(2025九上·嵊州期末)同学们在做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会产生大量的含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废液,Cu2+对水体和土壤危害很大,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将废液中的铜离子转化为氧化铜。查阅资料可知:难溶性碱加热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
(1) 操作Ⅰ的名称是   。
(2) 液体A中的溶质是   。
(3)加入适量稀硫酸的目的   。
23.(2025九上·嵊州期末)兴趣小组借助数字技术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图1是室温下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装置,图2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
(1)根据图2曲线判断,图1中的溶液B是   。
(2)图2中a点所示的溶液呈现   (选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3) c 点所示的溶液中Na+个数   Cl-个数。(选填“>”、 “<”或“=”)。
(4)从a点到b点pH变化的微观本质是   。
24.(2025九上·嵊州期末)在日常饮食中适量增加膳食纤维可有效减少人体脂肪的过量堆积。研究人员探究了魔芋膳食纤维对脂肪消化的影响。
①配制浓度分别为0、0.1%、0.3%、0.5%的四组魔芋膳食纤维溶液各 100mL。
②向各组溶液中分别加入5mL 玉米油,混合均匀,制成四组混合液。
③从四组混合液中各取30mL 分别加入4 个烧杯,按魔芋膳食纤维的浓度由低到高依次标记为A、B、C、D组。
④向各组分别加入20mL人工肠消化液,充分搅拌。37℃下反应2小时,每隔20分钟测量脂肪酸相对含量。每组实验重复3次,取实验数据的平均值。结果如图甲所示。
(1)脂肪主要在人体的   中被消化(填消化道的名称)。
(2)每组实验重复3次,取实验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3)根据图甲实验结果可知:魔芋膳食纤维能   脂肪的分解。(选填“促进”或“抑制”)
(4)为什么魔芋膳食纤维会影响脂肪的分解 研究人员测量了上述实验完成时每组烧杯中脂肪微粒的直径,结果如图乙所示。由此推测,魔芋膳食纤维可能与   (填消化液名称)的作用效果相反。
25.(2025九上·嵊州期末)用图甲滑轮组探究“动滑轮的重量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实验。实验中把不同的磁铁吸附在动滑轮边框上以改变滑轮的重量,每次实验都匀速拉动绳子自由端使物体上升10厘米,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次数 G物/N G动/N F/N η/%
1 6.0 0.3 2.2 90.9
2 6.0 1.0    
3 6.0 1.9 2.9 69.0
(1)每次实验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厘米。
(2)第2次实验中拉力F的示数如图乙,读数为   牛。
(3)分析数据可知: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
(4)保持物体和动滑轮的重量不变,增大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26.(2025九上·嵊州期末)兴趣小组对 Ba(OH)2与CuCl2之间的反应进行了探究。
(1)小组同学向盛有 Ba(OH)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 CuCl2溶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2)为确定上述反应后所得无色溶液的成分,小组同学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 只有 BaCl2; 猜想二: 有BaCl2和CuCl2; 猜想三: 有 BaCl2和   。
(3)小明认为猜想二是不合理的,其理由是   。
(4)小组成员取(1)中反应后的溶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溶液变红色,得出猜想三成立。有同学认为使用稀硫酸代替酚酞试液进行实验,也能得出上述结论。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要阐述理由)。
27.(2025九上·嵊州期末)小明同学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小灯泡上标有“2.5V”字样。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导线不得交叉)。   
(2)小明正确连接电路后,将滑片 P移到 B端。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压表、电流表均有较小的示数。对此现象判断和后续操作合理的是____。
A.灯泡短路,应更换灯泡
B.灯泡断路,应更换灯泡
C.滑动变阻器断路,应更换滑动变阻器
D.灯泡正常,应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3)解决上述问题后,小明测量了多组数据,并根据所测数据绘制成图乙所示的I-U图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瓦。
(4)若I轴为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当灯泡的实际功率为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时,通过灯泡的实际电流I实   0.5I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2025九上·嵊州期末)资料一: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 5毫米的塑料颗粒。微塑料容易吸附在单细胞藻类的表面,并吸附、富集海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大幅提高所在区域的有毒物质浓度。
资料二:如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在其中的浮游动物、鱼类及鲸类等生物的肠道或组织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1)资料中提到的微塑料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   (选填“生物”或“非生物”)因素。
(2)图中的藻类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难以分解的微塑料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图中体内积累微塑料最多的生物是   。
(4)请写出一条减少微塑料对环境危害的做法:   。
29.(2025九上·嵊州期末)图1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提水工具---桔槔,可简化为图2所示的杠杆。该装置工作时,可利用“坠石”的重力,帮助人们轻松地从井中向上提水。
(1)不改变支点 O 的位置和“坠石”的重力,想要向上提水时更省力,可以将“坠石”悬挂点B适当   (选填“靠近”或“远离”)支点O。
(2) OA的长度为1m, OB的长度为1.5m, “坠石”的重力为 100N, 不计杠杆AOB自身重力、绳重和摩擦。
①若要竖直匀速提起总重为200N的水和水桶,则人竖直向上拉水桶的力还需要多少牛
②上述过程中,“坠石”下降的高度为1.2m,则“坠石”的重力做功为多少焦
30.(2025九上·嵊州期末)“金粉”(Cu-Zn合金)是一种金属颜料,可用于文物修复。为测定“金粉”中铜的含量,兴趣小组完成了以下实验:称取25g“金粉”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将80g稀硫酸平分为4次加入,记录每次反应后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如表所示。
加入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反应后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g 44.92 64.84 84.8 104.8
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g 0.08 0.20 0.20
(1)第2次反应后,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   克。
(2)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实验中,若将稀硫酸改为浓盐酸,则测得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1.(2025九上·嵊州期末)图甲是某款电熨斗,图乙是其电路原理图,电源电压为220V,R1、R2均为发热体。电熨斗工作时每秒钟散失的热量Q跟电熨斗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t的关系如图丙所示。若在一个 20℃的房间内,电熨斗在高温档工作时,表面温度保持 不变;在低温档工作时,表面温度保持100℃不变。
(1)图乙中,当S闭合时,电熨斗处于   档。(选填“高温”或“低温”)
(2)电熨斗在 的房间内低温档工作 2 分钟消耗的电能为多少焦
(3)发热体 R2的阻值为多少欧
32.(2025九上·嵊州期末)小明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氧化铜和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的废液进行了以下实验:取50g废液,并向其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的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OA段没有沉淀生成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克
(3)C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多少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蚕丝织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
B.湿法炼铜的原理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火药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pH>7,则溶液成碱性,且pH越大,则碱性越强,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比较四种消化液的pH可知,胰液(7.5~8.0)的pH最大,则碱性最强,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
【解析】【分析】改变物体内能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做功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解答】 A.炉火烧水,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搓手取暖,是克服摩擦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符合题意;
C.用暖手宝暖手,手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热鸡蛋放在冷水中冷却,鸡蛋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血液
【解析】【分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图中①是红细胞,②是白细胞,③是血小板,④是血浆。
【解答】 如图为显微镜中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其中含有血红蛋白的血细胞是红细胞,即①,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5.【答案】D
【知识点】核裂变与核聚变
【解析】【分析】根据对核裂变的原理和应用的知识判断。
【解答】 A.该模型表示重核受到撞击分裂为轻核,因此是核裂变,故A错误;
B.过程中产生的氪原子具有放射性,故B错误;
C.可以通过核裂变来发电,例如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发电,故C错误;
D.该反应产生的中子可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形成链式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
【解析】【分析】做功的要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解答】A.图甲,用力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行,小车受到水平向前的推力,且在这个方向上通过距离,因此对小车做功,故A不合题意;
B.图乙,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行,人对车向上的拉力,但是没有在这个方向上通过距离,因此对小车不做功,故B符合题意;
C.图丙,用力把石头向上搬离地面,石头受到向上的力,且在这个方向上通过距离,因此对石头做功,故C不合题意;
D.图丁,将货物向上提升到高处,货物受到向上的力,且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因此对货物做功,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D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 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发挥,低温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高温会使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解答】 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应该是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消化作用逐渐增强,达到一定温度后(37℃),随温度升高,消化作用又逐渐减弱,即呈一弧形曲线。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 A.为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光为变量,除了光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因此,应选择乙、丙两瓶进行对照,故A错误;
B、在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维持时间最长的是乙瓶,故B错误;
C.在乙生态瓶中,通过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最终来自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故C
正确;
D.要想使甲瓶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生产者,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打开浓盐酸瓶塞,观察瓶口有白雾产生判断;
B.根据反应后溶液的可能组成情况分析判断;
C.除杂至少要满足“不增不减”的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的质量;
D.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解答】 A.打开浓盐酸瓶塞,观察瓶口有白雾产生,是因为从浓盐酸中挥发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小液滴,瓶口有白雾产生,证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A符合题意;
B.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的溶液,用pH试纸检测确定溶液酸碱性,若pH大于7,溶液显碱性,则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若pH小于7,溶液显酸性,则盐酸过量,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氢;若pH等于7,溶液显中性,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故B不合题意;
C.盐酸能与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不合题意;
D.稀盐酸和稀硫酸中分别滴加Na2CO3溶液,均可观察有气泡产生,无法区分,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水变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B错误;
C.电风扇正常工作,将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产生少量内能,故C正确;
D.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由此可知,能量转化是有方向性的,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实验前需要打磨金属片,除去表面的氧化膜,以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若向甲、乙试管加入稀盐酸,只有锌片表面能产生气泡,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若向甲试管加入CuSO4溶液,生成红色固体,溶液蓝色消失,则能得出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若向甲、乙试管加入AgNO3溶液,锌、铜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了金属活动性锌>银,铜>银,但无法确定锌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B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 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这个过程叫做发酵;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蒸馒头、酿酒要用到酵母菌。
【解答】 A.从0℃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产生量逐渐升高,37℃左右时二氧化碳产生量最高,后随着温度升高二氧化碳产生量逐级减少,60℃以后酵母菌停止活动,故A错误;
B.生面团保持在30℃,一小时后,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面团含有的有机物总量减少了,故B正确。
C.在适宜的温度下,酵母菌会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因此会使得面团的体积变大如果将生面团放入烤炉内烘烤,二氧化碳会遇热膨胀,而使得面团进一步膨胀变大,故C错误;
D.制作面包需要酵母菌发酵,不能用乳酸菌代替酵母菌,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A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的性质,以及不同化合物中间的反应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硫酸镁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镁和稀硫酸不反应,则乙是稀硫酸,故A正确,C错误;
丙和甲都是白色沉淀,无法判断是氢氧化镁沉淀还是硫酸钡沉淀,故B错误;
X与甲的反应,即硫酸镁和氢氧化钠,或硫酸镁和硝酸钡的反应,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且相互交换成分,那么二者都是复分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14.【答案】D
【知识点】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A.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不易直接观察,甲、乙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电阻丝产生热量越多,气体膨胀程度越大,故可通过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电阻丝产生的热量多少,采用了转换法;
BC.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通过的电流、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不变,结合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分析;
D.根据Q=I2Rt分析。
【解答】 ①根据转换法,U形管中液面高度变化主要是由气体热胀冷缩引起的,故A错误;
②甲装置中,两电阻串联,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而电阻不同,故该装置用来探究电流热效应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故②正确;
③乙实验是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通过它们的电流不同、通电时间都相同和电阻要相同,右边容器中的电阻要等于左边容器中的电阻5Ω,故③错误;
④图甲中两电阻串联,电阻不同,通过两电阻的电流相同,10Ω电阻产生的热量更多,电炉丝与和它相连的导线也是电阻不同,电流相同,电炉丝电阻更大,根据Q=I2Rt可知电炉丝产生的热量更多,故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②④。
故选D。
15.【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据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稀盐酸显酸性,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稀盐酸显酸性,开始时左管溶液呈蓝色,右管溶液呈红色,故A错误;
B.充分反应后U型管中溶液全部呈蓝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所得溶液是氢氧化钡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则其中的阴离子为OH-和Cl-,故B正确;
CD.充分反应后U型管中溶液全部呈蓝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所得溶液是氢氧化钡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取少量充分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适量的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故C、D错误。
故选B。
16.【答案】(1)脂肪
(2)减少热量散失
(3)偏小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
【解析】【分析】(1)根据食物与营养的知识分析;
(2)将火焰罩起来可以减小热量的散失,从而减小测量误差;
(3)根据花生仁含有水分会导致花生仁的质量偏大分析。
【解答】(1)选用花生仁做实验,是因为它脂肪含量高。
(2)实验装置中的易拉罐的作用是减少热量散失;
(3)若选用的花生仁未充分干燥,则花生仁的质量偏大,根据“含有能量=”可知,则测得每克花生仁含有的能量比实际含有的能量偏小。
17.【答案】(1)同一弹簧压缩后的长度(弹簧被压缩的长度)
(2)同一物体(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处的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B
【知识点】势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撞击水平面上的弹簧,将小球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则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越大,则小球的重力势能越大。
(2)根据弹簧的长度变化确定小球重力势能的大小,据此描述结论;
(3)发电机应该安装在重力势能最最大的位置,这样会有更多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解答】(1)实验中,铁球重力势能的大小可以用同一弹簧压缩后的长度(弹簧被压缩的长度)来反映。
(2)根据题意可知,小球的质量相同,高度h1小于h2,且弹簧的长度I1>L2,即弹簧2形变量更小,弹性势能更小,那么得到结论: 同一物体(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处的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
(3)根据乙图可知,B点的位置更靠下,则海水的高度更大,那么海水的重力势能更大,则发电机应该安装在乙图的B位置。
18.【答案】(1)放热
(2)无色
(3)这一现象也可能是由于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造成的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溶液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出热量;溶液温度降低,说明反应吸收热量;
(2)石蕊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红色,遇到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
(3)氯化氢溶于水或氯化氢和氢氧化钠的反应都会导致气体体积缩小,据此分析。
【解答】(1)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放热。
(2)在试管中加入2mL 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作指示剂,再逐滴加入盐酸,振荡,此时溶液pH=5,呈选项,则试管②中溶液的颜色为无色;
(3)上述现象还不足以说明氯化氢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的理由:这一现象也可能是由于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造成的。
19.【答案】(1)肾小管
(2)滤过
(3)甲
【知识点】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根据肾单位的构成解答;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3
(3)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又进入血液.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了尿液。
【解答】 (1)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③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2)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
(3)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又进入血液.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了尿液,则液体甲为尿液。
20.【答案】(1)AB
(2)只有左侧管内的铁丝生锈,右侧管内的铁丝不生锈
(3)管内氧气浓度高(有水汽随氧气流一同出来)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图2可知,左边铁丝接触水分,右边铁丝没有接触水分,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
(3)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则反应越快,据此分析。
【解答】 (1)图1实验中,对比A(与氧气接触,生锈)B(与氧气隔绝,不能生锈)可知,铁生锈与氧气有关。
(2)图2实验中,证明铁生锈与水有关的现象为:左边铁丝生锈,右边铁丝没有生锈。
(3)图2实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管内氧气浓度高(有水汽随氧气流一同出来) 。
21.【答案】(1)防止血液倒流
(2)④
【知识点】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1)根据静脉瓣的作用解答;
(2) 实验二图中的血管有①上腔静脉、②下腔静脉、③主动脉、④肺动脉、⑤肺静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静脉是把血液从全身各处运回心脏的血管,根据实验推测,在静脉G、O、H处存在静脉瓣,其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2)扎紧血管②下腔静脉,从血管①上腔静脉向心脏灌水,水将从血管④肺动脉流出。
22.【答案】(1)过滤
(2)FeSO4或硫酸亚铁
(3)除去固体A中的铁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2)根据铁和硫酸铜的反应产物解答;
(3)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操作①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那么操作I为过滤;
(2)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单质,则液体A中的溶质为: FeSO4或硫酸亚铁 。
(2)加入适量稀硫酸的目的除去固体A中的铁。
23.【答案】(1)稀盐酸
(2)碱性
(3)<
(4)H++OH-=H2O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分析;
(2)根据a点所示的溶液的pH>7分析;
(3)根据c点时溶液的pH<7分析;
(4)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分析。
【解答】 (1)由图2可知,溶液烧杯中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该实验为稀盐酸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则图1中的溶液B为稀盐酸。
(2)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由图2可知,a点所示的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
(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c点时溶液的pH<7,说明此时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存在稀盐酸,此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HCl,则c点所示的溶液中Na+个数(4)a点到b点pH变化,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能和水,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化学方程式为: H++OH-=H2O 。
24.【答案】(1)小肠
(2)避免偶然性
(3)抑制
(4)胆汁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1)根据食物消化的知识分析;
(2)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多次进行实验,从而收集多种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具有普遍意义;
(3) 脂肪酸是脂肪分解的产物之一,脂肪酸相对含量低表明脂肪分解的少 ;
(4)胆汁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据此与魔芋膳食纤维的作用对照即可。
【解答】 (1)脂肪主要在人体的小肠中被消化。
(2)实验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设置重复组,故每组实验重复3次,取实验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小误差。
(3)由图甲可知,脂肪酸相对含量A组>B组>C组>D组,则说明脂肪酸的相对含量随着魔芋膳食纤维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魔芋膳食纤维能抑制脂肪的分解;
(4)由图乙可知,脂肪微粒直径A组<B组<C组<D组,由此推测,魔芋膳食纤维可能与人体的胆汁的作用效果相反。
25.【答案】(1)30
(2)2.5
(3)小
(4)不变
【知识点】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n,根据s=nh计算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2)根据乙图确定测力计的分度值,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示数;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力的变化规律;
(4)根据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n=3,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3×10cm=30cm;
(2)根据图乙可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1N,则测力计的示数为2.5N;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 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小;
(4)根据公式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大小无关,则: 持物体和动滑轮的重量不变,增大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不变。
26.【答案】(1)产生蓝色沉淀
(2)Ba(OH)2 或氢氧化钡
(3)反应后的溶液是无色的,而含CuCl2的溶液是蓝色的
(4)BaCl2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氢氧化铜为不溶于水的蓝色沉淀;
(2)可从完全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有剩余的角度分析;
(3)根据氯化铜溶液成蓝色分析;
(4)氯化钡和氢氧化钡都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因此根据生成沉淀无法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钡,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氢氧化钡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钡,则观察到的现象为: 产生蓝色沉淀 ;
(2)猜想一为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猜想二为氯化铜剩余,则猜想三为氢氧化钡沉淀,即猜想三有: 有 BaCl2和Ba(OH)2 。
(3)小明认为猜想二是不合理的,其理由是:反应后的溶液是无色的,而含CuCl2的溶液是蓝色的;
(4)我不同意这一观点,理由是: BaCl2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
27.【答案】(1)变阻器上方的接线柱与灯左侧的接线柱间连接一根导线
(2)D
(3)0.625
(4)大于
【知识点】小灯泡电功率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方法分析解答;
(2)根据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结合灯泡的发光情况对电路故障分析判断;
(3)根据图乙确定灯泡的额定电流,根据P=UI计算灯泡的额定功率;
(4)根据P=I2R,结合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在测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变阻器与灯泡串联,电压表与灯泡并联,且变阻器接线一上一下。根据甲图可知,将变阻器上方的接线柱与灯泡左侧的接线柱连接即可,如下图所示:
(2)小明正确连接电路后,将滑片 P移到 B端。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压表、电流表均有较小的示数,这说明整个电路连接正确,应该是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太大所致,因此接下来的操作为:灯泡正常,应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
故选D。
(3)根据乙图可知,灯泡的电压为2.5V时,额定电流为0.25A,则灯泡的额定功率P=UI=2.5V×0.25A=0.625W;
(4)根据P=I2R可知,当灯泡的实际功率为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时,如果电阻不被,那么灯泡的实际电流等于额定电流的一半。由于现在电流小,则温度低,那么灯泡的电阻会小于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因此通过灯泡的实际电流大于额定电流的一半,即I实>0.5I额.
28.【答案】(1)非生物
(2)生产者
(3)虎鲸
(4)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或对废旧塑料制品进行回收循环利用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空气、水等环境因素;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和分解者(主要细菌、真菌)组成。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4)根据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资料一提到的微塑料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
(2)藻类是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根据图片可知,整个生态系统中虎鲸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则体内积累的微塑料最多;
(4)减少微塑料对环境的危害的具体措施有:不乱扔塑料袋、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
29.【答案】(1)远离
(2)①FA×l1=FB×l2 FA×1m=100N×1.5m FA=150牛
还需要竖直向上拉水桶的力F=200N-150N=50N
②W=FS=Gh=100N×1.2m=120J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解答;
(2)①首先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计算A端产生的拉力 FA ,再根据平衡力的知识F=G总-FA计算人对水桶的拉力;
②根据W=Gh计算“ 坠石 ”的重力做功。
【解答】(1)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G桶×OA=F人×OA+G石×OB,在G桶、OA、G石一定时,通过增大OB的距离,即可以将“坠石”悬挂点B适当远离支点O,在杠杆平衡时,可以使提水时更省力。
30.【答案】(1)0.16
(2)求出样品中Zn的质量为6.5克,Cu的质量为18.5克),Cu%=74%
(3)偏小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表格数据第1次计算出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据此推算“?”处的数值
(2)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和方程式求出锌的质量,进而求出铜的质量分数来分析解答;
(3)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反应后锥形瓶内物质总质量偏小,生成的气体质量偏大,从而使锌的质量计算结果偏大来分析解答。
【解答】 (1)根据表格第1组数据可知,每加入20g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08g,则第二次加入20g稀硫酸时生成氢气的质量:0.08g×2=0.16g;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0.2g;
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x 0.2g

解得:x=6.5g;
即样品中锌的质量为6.5g,
则样品中铜的质量为25g-6.5g=18.5g,
故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若将稀硫酸换成浓盐酸,会使反应后锥形瓶内物质总质量偏小,则生成的气体质量偏大,从而使锌的质量计算结果偏大,导致铜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偏小。
31.【答案】(1)高温
(2)由图可知,低温档时电熨斗的功率为160瓦。
W=Pt=160瓦×120秒=19200焦
(3)求出R1=121欧 R总=R1+R2=302.5欧 R2=181.5欧
【知识点】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比较开关在不同闭合情况下电功率大小,从而确定对应的工作状态;
(2)根据题意可知,低温档电熨斗表面温度为100℃,房间温度为20℃,则二者温差为80℃,根据丙图确定此时电熨斗的电功率,最后根据W=Pt计算电熨斗消化的电能;
(3)根据图丙确定高温档功率根据计算R1的阻值,根据计算低温时的总电阻,最后根据 R总=R1+R2 计算R2的阻值。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开关S闭合时,只有R1工作;
当开关S断开时,两个电阻串联;
则前者电阻小于后者;
根据可知,前者电功率大,后者电功率小;
则前者为高温档,后者为低温档。
(3)根据题意可知,高温档时,电熨斗的表面温度为220℃,室温为20℃,
则温差为200℃,那么高温档功率为400W;
则R1的阻值;
低温档功率为160W,则总电阻为:;
则R2的阻值为: R2= R总-R 1=302.5Ω-121Ω=181.5Ω。
32.【答案】(1)2NaOH+H2SO4=Na2SO4+2H2O
(2)求出CuSO4的质量为4.8克 CuSO4%=9.6%
(3)求出NaOH%=4%
NaOH和CuSO4反应生成的Na2SO4质量为4.26克
NaOH和H2SO4反应生成的Na2SO4质量为2.13克
C点时所得溶液中的Na2SO4质量为6.39克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和氧化铜和稀硫酸的反应顺序分析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根据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最后与废液质量做比即可;
(3)根据图片可知,从B到C,滴加40g氢氧化钠溶液时,恰好生成氢氧化铜沉淀:2.94-0.98g
=1.96g,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以计算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后根据钠元素守恒计算出最终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即可。
【解答】(1)根据体可知,OA段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因此没有沉淀生成,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OH+H2SO4=Na2SO4+2H2O 。
(2)反应生成沉淀氢氧化铜的质量为2.94g,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160 98
x 2.94g

解得:x=4.8g;
则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3)根据图片可知,滴加40g氢氧化钠溶液时,恰好生成氢氧化铜沉淀:2.94-0.98g
=1.96g,
设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98
y 1.96g

解得:y=4%;
那么90g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90g×4%=3.6g;
氢氧化钠和硫酸钠中钠元素守恒,

解得:z=6.39g。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