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探索地球表面 同步练习(课件 4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探索地球表面 同步练习(课件 46张PPT)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第4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第1节 探索地球表面
七下科学 ZJ
1.掌握地球内部的结构。
2.会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主要地形,并能说出它
们主要的特点。
3.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通过观察等高线地形图,认识不同的地
形类型,分析地形对工农业分布与城市规划的影响,树立科学观念。
4.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能绘制一些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5.采用分层堆叠的方式,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地形模型。
(探究实践)
6.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
1.地球的圈层
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
所组成的球体。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
大部分。
2.地球的外部圈层
岩石 圈 地球表面由岩石构成,这层岩石是地球的“外壳”,它和地
幔顶部岩石共同组成岩石圈
水圈 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以及大气圈中的水等水
体,构成了地球的水圈,海洋覆盖了近 的地球表面。
海洋中的水蒸发到大气中,有一部分降落到大陆,然后流
回大海。水无比重要,是所有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 圈 地球上分布着水和大气,大气形成了大气圈。地球被大气
所包裹。大气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地球上大部分
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它能减少来自太阳辐射的伤害,保持
地球上的温度使之适合生物生存,影响着天气和气候的变

(地球上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既彼此分离,又相互渗
透和相互作用。大气与岩石、岩石与水、水与大气之间不
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
生物 圈 地球上的矿物质、空气和水,加上适宜的温度,造就了适
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带,称为生物圈(土壤:在地球的表
面还覆盖着很薄的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
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土壤的固体部分由风化的岩石碎
屑(岩石圈)和腐烂动植物生成的有机物(生物圈)组
成)
3.地球的内部结构
(1)地球内部的结构:地
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
地幔、地核三层。
(2)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圈层名称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密度很小且很薄,厚度很
不均匀,海洋部分地壳较
薄,大陆部分地壳较厚
地幔 上地幔 地幔在地壳以下到 2 900千米处,上地幔 在地壳以下至1 000千 米处 密度较小,存在软流层。
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下地幔 圈层名称 深度 主要特征
地核 外地核 在2 900千米以下至 5 000千米处 密度高,呈液态或熔融状

内地核 在5 000千米以下到 6 371千米处 密度高,呈固态
典例1 (湖州期末)读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如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各圈层的名称:A______;C______。
地壳
地核
解析:地球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三
部分。
(2)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煮熟的鸡蛋类比,那么鸡蛋的
蛋白相当于地球的______。
地幔
解析: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分别对应鸡蛋的蛋壳、蛋白、蛋黄。
(3)岩石圈包括字母___ 所示的圈层和B的顶部。
A
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
1.地形的类型
(1)地势:地表形态高低起伏的态势,包括坡度的陡缓程度和地
表的相对高度。
(2)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相对于海平面的
高度。我国各地的海拔,均指相对于黄海基准面的高度。例如,下
图中A地的海拔为500米,B地的海拔为290米。
(3)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例如,上
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00米米 米。
(4)基本地形类型(含教材第138页探索活动答案)
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种类型。
地形 基本特征 举例
海拔 地表起伏 平原 一般在 以 下 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 的一片广阔区域 如我国东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形 基本特征 举例
海拔 地表起伏 山地 在 以上且 相对高度超过 地势起伏很大,坡度 陡峻,沟谷幽深,一 般多呈脉状分布 如我国的喜马拉雅
山脉、天目山脉、
昆仑山脉
高原 一般在 以 上 地势相对平坦或有一 定起伏的广阔地区 如我国的青藏高
原、云贵高原、黄
土高原、内蒙古高

地形 基本特征 举例
海拔 地表起伏 丘陵 一般在 , 相对高度一般 不超过 地势起伏较小,坡度 较缓,连绵不断的低 矮山丘 如我国的东南丘
陵、辽东丘陵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 如我国的塔里木盆
地、四川盆地
教材第139页
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如果是高原地区,顶面平坦宽广,边缘陡峻,
那么有利于发展牧业;如果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那么有利于发
展种植业;如果是山地地区,地形崎岖,那么有利于发展林业,但
不利于交通建设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不同地形对城
市建设、交通、农业等方面的影响去分析)
典例2 我国的五种地形中,下图中未体现出来的是( )
C
A.盆地 B.高原 C.平原 D.丘陵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表示丘陵、②表示山地、③表示高原、
④表示盆地,由此可知,缺少的地形是平原。
2.地形图
(1)等高线和等高距
①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就
是等高线。
②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
(2)等高线地形图
( )
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②实质: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
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③等高线的投影原理
如下图所示,用透明胶片做成圆锥山体,上面用黑笔画上等高线,
然后在上方用光进行照射,在白纸上会留下投影。这些投影组成的
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教材第139页
等高线法。
教材第140页
1.2.3.具体内容省略。
4.俯视山峰,上面的等高线呈椭圆状。
5.可利用投影,将山峰上的等高线绘到白纸上。
6.山峰的等高线在白纸上呈闭合状。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等高;
(2)等高距全图一致;
(3)等高线是封闭曲线(但一幅图上不一定画完整);
(4)等高线一般不交叉(但峭壁等高线重合))
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⑤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表示状态及特征(含教材第141页探索活动
答案)
地形部位 景观图 等高线图 等高线特征
山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高线呈封
闭状态,由
外向内海拔
增高
地形部位 景观图 等高线图 等高线特征
山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海
拔低处凸出
山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海
拔高处凸出
地形部位 景观图 等高线图 等高线特征
峭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拔不同的
等高线重合
盆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高线闭
合,数值从
中间向四周
逐渐增大
地形部位 景观图 等高线图 等高线特征
鞍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山顶之
间相对低洼
的部分
典例3 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
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字母所示地形部位的名称:
B______,D______。
山谷
鞍部
解析:B处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应
为山谷;D处是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应
为鞍部。
(2)乙山顶比甲山顶高____米。
4.8
解析:甲山顶的海拔为273.4米,乙山顶的海拔为278.2米,所以两
山顶相差4.8米。
(3)图中是否有峭壁存在?若有,请用字母 在图中标注出来。
[答案] 有,标注略。(提示:字母 标注在等高线重合处,即图中
“甲”的左下方)
解析:等高线重叠处表示峭壁,在图中“甲”的左下方。
(4)A、B、C、D地形部位中,能发育河流的是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水流会在山谷汇集,形成河流
解析:能发育河流的地形部位是山谷,因为水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
即向山谷汇集。
1.地壳的变动(内力作用)
褶皱隆起高山或高原;断层凹陷盆地或低地。
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
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1)地壳变动的证据
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
生物化石等。
(2)地球上山脉和谷地的形成
地壳变动表现为上升、下沉或水平运动。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剧
烈、很迅速(如火山喷发、地震等),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
被人们察觉(如珠穆朗玛峰上升速度很慢)。以下是由于地壳运动
形成的:
岩石的弯曲 岩石的断裂
形成 示意 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层受到挤压而发 生弯曲变形 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过度而发生断
裂,并发生明显位移
总结 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 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岩石的弯曲 岩石的断裂
实例 喜马拉雅山脉是典 型的褶皱山 岩层断裂后抬升形成的山脉叫断层
山,如庐山、泰山、华山。岩层断裂
后也会凹陷,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

(3)海陆的变迁
地壳的升降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如意大利那不勒斯海
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如图所示。石柱上横线代表曾经被火
山灰覆盖,小点部分保留着海洋生物活动的痕迹。
教材第142页
(1)近年来,人们发现台湾海峡底部分布着古森林的遗迹。这说
明台湾海峡曾经是一片森林,由于地壳运动,陆地下沉、海平面上
升,被海水淹没而成为海峡。
(2)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的遗迹。这说明这里曾
经是陆地,后来由于地壳运动,陆地下沉、海平面上升而成为海洋。
典例4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予奉使河北,遵太
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根据沈括的记载,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D
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B.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变为海洋
C.太行山曾发生过火山喷发活动
D.太行山是从古老海洋演变来的
解析:古代的海螺生活在海洋当中,太行山是由地壳变动形成的,是
从古老的海洋演变来的,故选D。
2.外力作用
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都是对地形产生作用的外力。
能量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
特点 使地表趋于平坦(削低高山、填平深谷),具
有缓慢性和持久性
表现 形式 流水作用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流水的冲刷
溶洞——流水溶蚀石灰岩
平原、三角洲——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中下
游和河口沉积
风力作用 风蚀城堡、沙丘——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
冰川作用 角峰、冰斗谷等——冰川移动的刨蚀
教材第144页
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力、流水、冰川、波浪、
生物等。
2.根据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回答。若自己的家乡位于降水比较丰富
的东部湿润地区,则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若自己的家乡位于降水
比较少的西北地区,则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
辨析比较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现形 式 地壳运动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
积等
对地形 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 山、盆地、深谷、高原等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
使地表趋于平坦
典例5 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是( )
C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火山锥是火山喷出物堆积而形成的,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作用
形成的,河口的三角洲是由流水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溶洞是由流
水的溶蚀形成的。其中风力作用、流水作用都属于外力作用,故②
③④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