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家园为我(教案)2024-2025学年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家园为我(教案)2024-2025学年冀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

资源简介

6 认识空气
教材分析
空气是一种无处不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神秘。本节课教材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空气对生命和生活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与空气接触,但由于空气的特殊性,他们往往对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缺乏深入的认识。一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喜欢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实验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素养核心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知道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它无色、无味、透明;了解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认识到空气对生命和生活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空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增强保护环境、爱护空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和有质量,并理解空气与生命、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做一个深呼吸的动作,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才吸进去的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认识空气。展示一些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图片,如气球飘在空中、风吹动树叶、风车转动等,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现象与空气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感知空气的存在:让学生用手在脸旁快速扇动,感受空气的流动,提问:“你们感觉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存在的,并且能够流动。教师准备一个透明塑料袋,在空中快速挥动几下,然后扎紧袋口,让学生观察塑料袋的变化。提问:“塑料袋为什么鼓起来了?里面装的是什么?”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的存在。
探究空气的性质:空气的颜色和气味:让学生观察塑料袋中的空气,提问:“空气是什么颜色的?” 再让学生闻一闻,提问:“空气有气味吗?” 引导学生得出空气无色、无味的结论。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将一个空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然后慢慢倾斜杯子,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提问:“为什么杯子里会有气泡冒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小物品(如小石子、海绵等)放入装满水的杯子中,观察水的溢出情况,进一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实验:教师准备一个简易天平,两端分别挂一个相同的气球,调节天平平衡。然后将其中一个气球吹大,再挂在天平上,让学生观察天平的变化。提问:“天平为什么不平衡了?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
空气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空气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展示一些图片,如人呼吸需要空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空气、燃烧需要空气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空气对生命和生活的重要性。
空气污染与保护:展示一些空气污染的图片,如工厂烟囱排放浓烟、汽车尾气弥漫、雾霾天气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提问学生:“空气污染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空气呢?” 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如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减少工业废气排放等。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空气有哪些性质?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空气?”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关于空气的描述是否正确、选择题等,巩固学生对空气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展示一些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并说一说空气在这些现象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做一个与空气有关的小实验,如用吸管向水中吹气观察气泡等,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制作一张关于保护空气的手抄报,在手抄报中介绍空气污染的危害和保护空气的方法,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认识空气
空气的存在:无处不在,能流动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占据空间、有质量
空气的作用:支持呼吸、帮助燃烧、供植物光合作用等
保护空气:减少污染,绿色生活
副板书:记录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要点,以及实验中的观察发现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趣的实验和生动的图片展示,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实验现象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更加详细地讲解和引导。在讨论空气污染与保护的环节,学生能够意识到空气污染的危害,但对于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空气,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强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与空气污染治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和实际行动方法。7 动植物的家
教材分析
本节课聚焦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即它们的 “家”。教材通过展示不同的生态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动植物与栖息地之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到不同的动植物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初步认知,激发学生关爱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动植物充满好奇,在日常生活中也见过一些动植物及其生活的地方,但对于动植物为什么生活在特定环境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缺乏深入思考。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导,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和实地观察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素养核心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动植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如森林、草原、河流、海洋等;知道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认识到保护动植物栖息地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探究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动植物栖息地的影响,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认识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活动对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及保护栖息地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展示各种自然环境和其中生活的动植物的视频,如热带雨林中的猴子、大象,草原上的狮子、羚羊,河流中的鱼类、青蛙等,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动植物?它们都生活在哪里?”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动植物的家。
认识不同动植物的家:展示一些森林、草原、河流、海洋等不同自然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环境的特点。然后分别展示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典型动植物图片,如森林中的松鼠、啄木鸟,草原上的斑马、长颈鹿,河流中的荷花、乌龟,海洋中的海豚、珊瑚等,让学生讨论这些动植物为什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动植物的食物来源、生存需求(如水源、遮蔽物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动植物与生活环境的紧密联系。
动植物与环境的适应:以骆驼为例,展示骆驼在沙漠中生活的图片,提问学生:“骆驼有哪些特点适应沙漠环境呢?” 引导学生观察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等,讨论它们对在沙漠中生存的作用,如驼峰储存脂肪可在缺水时提供能量,宽大的脚掌便于在沙漠行走,长睫毛可防止风沙进入眼睛等。再以仙人掌为例,让学生分析仙人掌的形态结构(如肉质茎储存水分、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与沙漠干旱环境的适应性。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动植物的特点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人类活动对动植物栖息地的影响:展示一些人类活动破坏动植物栖息地的图片,如森林砍伐、草原开垦、河流污染、海洋过度捕捞等,提问学生:“这些人类活动会对动植物造成什么影响呢?” 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生存的威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因为栖息地破坏而面临生存危机的动植物,如大熊猫、东北虎等,增强学生对保护栖息地重要性的认识。
保护动植物栖息地: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呢?” 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提出一些保护措施,如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丢弃垃圾、节约用水、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等。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保护动植物栖息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不同动植物生活在哪些环境中?动植物是如何适应它们的生活环境的?人类活动对动植物栖息地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动植物栖息地?”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如连线题(将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连线)、简答题(举例说明一种动植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等,巩固学生对动植物与栖息地关系的认识。展示一些动植物和环境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动植物是否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并说明理由。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查阅资料,了解一种自己喜欢的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并制作一张简单的手抄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附近的公园或自然保护区观察动植物及其生活环境,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板书设计
主板书:
动植物的家
不同的家:森林、草原、河流、海洋等
适应关系:动植物形态、习性与环境相适应
人类影响:破坏栖息地,威胁动植物生存
保护行动: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副板书:记录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要点,以及观察分析的结果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学生对不同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它们与环境的适应关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但在讨论人类活动对动植物栖息地的影响时,部分学生虽然能意识到破坏行为,却难以深入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生态连锁反应。比如在讲述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影响众多动植物生存时,部分学生仅停留在表面认知,未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后续教学可引入更多具体案例,像某地区因过度开垦草原,致使依赖草原生存的多种动植物数量锐减,生态平衡被打破,以增强学生对生态破坏严重后果的理解。
在保护动植物栖息地讨论环节,学生虽能提出一些常见的保护措施,但在措施的实际可操作性和长期坚持方面缺乏深入思考。例如提到节约用水,却未深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有效地落实,以及长期坚持对保护水资源和动植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后续教学可让学生制定详细的家庭节水计划或校园环保行动方案,将保护措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另外,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存在个别学生主导讨论,其他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教师应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和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增加一些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或社区的植树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动植物栖息地的实际行动,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8 食物与健康
教材分析
本节课围绕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展开,教材通过展示各类食物图片、介绍食物营养成分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食物对身体的作用,了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食物有着直观的喜好和认知,但对于食物的营养成分以及如何合理搭配饮食缺乏科学的了解。他们好奇心强,对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物话题充满兴趣,在教学中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食物与健康的奥秘。
素养核心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常见食物的种类,如谷类、肉类、蔬菜类、水果类等;知道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认识到合理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会根据食物营养成分和自身需求,合理搭配一日三餐。
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食物营养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食物的生产和加工过程,认识到食物资源的来之不易,增强珍惜食物、节约粮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食物的种类和营养成分,了解合理饮食的原则。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营养成分对身体的作用,学会合理搭配饮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美食的视频,展示各种美味的食物,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这些食物吗?那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食物与健康。
认识食物的种类:展示一些常见食物的图片,将它们分为谷类、肉类、蔬菜类、水果类、奶类等几大类,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食物分别属于哪一类。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介绍不同种类食物的特点和常见代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从教师准备的食物卡片中挑选出同一类食物的卡片,并进行分类展示和介绍,巩固学生对食物种类的认识。
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师讲解不同种类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如谷类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肉类富含蛋白质,有助于身体的生长和修复;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奶类富含钙,对骨骼发育有益等。通过图片和简单的动画,直观地展示各种营养成分在身体中的作用,如蛋白质构成身体细胞,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维生素参与身体的各种代谢活动等,帮助学生理解营养成分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合理饮食: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吃才是合理饮食呢?” 引导学生从食物的种类搭配、摄入量等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展示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讲解合理饮食的原则,即食物要多样化,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适量摄入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等。让学生根据 “膳食宝塔”,为自己设计一份简单的一日三餐食谱,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互相评价食谱的合理性。
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展示一些因不良饮食习惯导致健康问题的图片或案例,如肥胖儿童、营养不良的孩子等,提问学生:“这些小朋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健康问题呢?” 引导学生讨论不良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暴饮暴食、过多吃零食等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有没有类似不良饮食习惯的现象,以及应该如何改正。
珍惜食物:介绍食物的生产过程,从农民播种、施肥、收割到食物加工、运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展示一些世界上贫困地区儿童饥饿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珍惜食物呢?” 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珍惜食物的方法,如不浪费粮食、吃多少盛多少、合理点餐等。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常见食物有哪些种类?不同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怎样做到合理饮食?为什么要珍惜食物?”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选择含有某种营养成分的食物)、判断题(判断关于饮食的描述是否正确)等,巩固学生对食物营养和合理饮食的认识。展示一些食物搭配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记录一天的饮食情况,分析饮食是否合理,并根据 “膳食宝塔” 提出改进建议。制作一张 “健康饮食,从我做起” 的宣传海报,在海报上宣传合理饮食和珍惜食物的知识,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主板书:
食物与健康
食物种类:谷类、肉类、蔬菜类、水果类、奶类等
营养成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合理饮食: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均衡搭配
不良习惯危害:影响健康
珍惜食物:节约粮食,拒绝浪费
副板书:记录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要点,以及饮食搭配的实例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和讨论活动,学生对食物与健康的关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但在讲解食物营养成分时,部分抽象概念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如蛋白质的构成和作用,后续可采用更形象、生动的方式,如用简单的比喻或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设计一日三餐食谱环节,部分学生过于注重口味和喜好,对营养搭配的合理性考虑不足,教师应加强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在珍惜食物教育方面,学生虽能意识到食物的珍贵,但在实际生活中的落实情况还需进一步关注和督促,可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珍惜食物的良好习惯。5 认识水
教材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却又蕴含丰富科学知识的物质。本节课教材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初步感知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身边物质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水有着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水,但对于水的特性和用途并没有系统、深入的了解。他们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
素养核心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知道水在生活中有多种用途,如饮用、洗漱、灌溉、清洁等;认识到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学会用简单的科学方法探究水的性质和用途。
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水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水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水的物理性质,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常见用途。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准确描述水的特性,并理解水与生命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水的视频,展示大海、河流、湖泊、瀑布等各种水体的壮观景象,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你们知道水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吗?”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 认识水。
观察水的外观: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杯清水,让学生仔细观察水的颜色。提问:“水是什么颜色的?” 引导学生回答并得出水是无色的结论。请学生用鼻子闻一闻水杯中的水,提问:“水有气味吗?” 让学生感受并回答,得出水是无味的结论。将一根筷子放入水中,让学生从侧面观察筷子的变化,提问:“你们能看到水中的筷子吗?这说明了水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是透明的。
水的流动性实验:教师将一杯水慢慢倒入另一个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水的流动和形状变化。提问:“水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水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的结论。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小杯子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如三角形、圆形、方形的盒子等,观察水在不同容器中的形状,进一步感受水的流动性。
水的用途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看到过水有哪些用途。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展示一些图片,如人们喝水、用水洗衣服、农田灌溉、工厂用水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水在生活、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广泛用途。
水与生命的关系:展示一些动植物在水中生活或需要水才能生存的图片,提问学生:“如果没有水,这些动植物会怎么样?”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水对生命的重要性。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如果一天不喝水会有什么感受,进一步体会水对人类生命的不可或缺性。
节约用水教育:展示一些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前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提问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呢?” 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节约用水的方法,如随手关水龙头、用洗菜水浇花、用洗衣水冲厕所等。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水有哪些特点?水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为什么要节约用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巩固练习: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关于水的描述是否正确、连线题等,巩固学生对水的性质和用途的认识。展示一些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与水有关的活动,并说一说水在这些活动中的作用。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记录一天中家里用水的情况,包括用水的时间、用途和大概用水量。制作一张节约用水的宣传画,在画中写上自己想对大家说的节约用水的标语,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认识水
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有流动性
水的用途:饮用、洗漱、灌溉、清洁、工业生产等
水与生命:生命离不开水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副板书:记录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要点,以及实验中的观察发现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的视频、实验和讨论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水的性质和用途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在讨论水与生命的关系时,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节约用水教育环节,学生虽然能够提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的落实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