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件(16张PPT)+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件(16张PPT)+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学习目标
1 知道唐朝建立及“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
2 知道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分析唐朝前期兴盛的原因。
3 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学习导入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常常借古人的话来告诫臣下,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比喻百姓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他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 (jing) 以啖(dàn)腹,腹饱而身毙。”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他又是如何开创宏图伟业的
学习探究
一.唐朝建立
结合地图及教材P9,完成唐朝知识小卡片。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618年
李渊
长安
学习探究
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于玄武门诛之。
——《旧唐书·太宗本纪》
一.唐朝建立
【史料实证】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结果如何?
玄武门之变
626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等人,继承皇帝位,次年改年号贞观,庙号太宗。
根据材料思考,在隋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下,唐太宗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贞观政要》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学习探究
二.“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
根据材料思考,在隋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下,唐太宗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dàn]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学习探究
二.“贞观之治”
根据材料思考,在隋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下,唐太宗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魏征等是也。”
——《资治通鉴》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学习探究
二.“贞观之治”
结合教材P10思考,在治国理念的指导下,唐太宗具体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吸取隋亡教训
勤于政事
虚心纳谏
以民为本
与民休息
广纳贤才
知人善任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减轻百姓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治国措施
治国理念
政治上
经济上
用人上
学习探究
隋确立,唐完善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执行)
(草拟)
(审核)
分工合作,互相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结合所学知识及教材P10相关史事部分梳理三省六部制
影响:
发展:
职能:
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学习探究
二.“贞观之治”
学习探究
二.“贞观之治”
材料一 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富足),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动不动就)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P11,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效果。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学习探究
三.女皇统治
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学习探究
三.女皇统治
阅读教材P11,梳理武则天的统治措施,并说出统治效果。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施政措施 武则天在位期间的施政措施
政治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整顿吏治,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经济 减轻百姓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用人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局面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根据表格信息归纳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及历史启示?
重用人才,选贤任能
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
重视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统治者要心存百姓、勤政爱民。
要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经济。
重视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拓展延伸
学习小结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青春寄语
青春因磨砺而多彩
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二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下册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主要学习四个内容: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的统治。唐朝历史最重要的特征是繁盛与开放。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在贞观年间推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乱世变成了治世;武则天当政期间,采取了许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巩固政权的措施,使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素养目标 1.知道唐朝建立及“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2.知道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分析唐朝前期兴盛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对武则天历史人物的评价
教法学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质疑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常常借古人的话来告诫臣下,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比喻百姓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他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 (jing) 以啖(dàn)腹,腹饱而身毙。”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他又是如何开创宏图伟业的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教师活动1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一:结合地图及教材P9,完成唐朝知识小卡片。答案提示:618年; 李渊(唐高祖); 长安(今陕西西安)教师活动2【史料实证】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结果如何?答案提示:玄武门之变 626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等人,继承皇帝位,次年改年号贞观,庙号太宗。 学生观看图文材料,进入情境,导入新课。带着学习目标来学习,一边预习课文,一边完成导学案上的填空。 学生活动1学生阅读教材P9第一段, 完成知识小卡片一、相关信息的填写。学生活动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根据材料和所学来解答问题。了解玄武门兵变,知道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
目标导学二 “贞观之治”教师活动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根据材料思考,在隋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下,唐太宗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贞观政要》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dàn]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材料三:“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魏征等是也。” ——《资治通鉴》答案提示: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教师指导:材料一解读: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君臣之间本应该同治乱,共安危,如果君主能够接纳忠诚的规谏,臣子敢于直言不讳,那就是君臣情投意合,这个是自古以来很受推重的......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暴虐,臣子都闭口不言,终于使他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最后导致国破身亡。材料二解读:太宗对他身边的人说:“做国君的原则,首要的任务是养活天下人民。如果以损害百姓的生活来满足自己的欲求,那就好像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虽然肚子是填饱了,但人却死了。材料三解读:我在选拔官员时,只要他有才能就会得到任用;如果没有才能,即使对方是亲属或朋友也不会任用,如襄邑王李神符;如果有才能,哪怕有仇我也可以任用,如魏征。教师活动4教师采用问题主线教学法:结合教材P10思考,在治国理念的指导下,唐太宗具体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答案提示: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百姓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用人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教师活动5结合所学知识及教材P10相关史事部分梳理三省六部制教师指导:三省六部制是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个政治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六部分领各种政治事务。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行宰相之权,其议政场所为政事堂。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诀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教师活动6【史料实证】阅读材料,结合教材P11,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效果。材料一 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富足),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动不动就)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答案提示: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学生活动3阅读材料,结合教材P10第一段所学内容来解答。抓住关键信息,从史料中归纳出唐太宗的有关治国理念。学生活动4学生阅读教材P10,合作探究,带着问题去学习,找出唐太宗在政治上、经济上、用人上所采取的措施。学生活动5学生观察三省六部制的图示,听老师讲授,了解三省的职责,能认识到三省六部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学生活动6学生阅读材料,通过文史资料来了解唐太宗的治国效果,出现了“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三 女皇武则天教师活动7教师指导:根据武则天传奇人生示意图请学生进行简短的介绍。答案提示:637年,唐太宗召武则天入宫,封为五品才人。后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建立感情。649年,李世民驾崩,武则天入长安感业寺为尼。后在王皇后的帮助下武氏便再度入宫,最后成为唐高宗的皇后,曾与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后被尊为皇太后。然而武则天并不满足于当太后,于是先后两立两废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自己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教师活动8阅读教材P11,梳理武则天的统治措施,并说出统治效果。答案提示: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保持了唐太宗以来实施政策的延续性。答案提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教师活动9问题探究:根据表格信息归纳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及历史启示?答案提示: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重用人才,选贤任能。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统治者要心存百姓、勤政爱民;要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经济;重视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学生活动7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所知来介绍武则天。学生活动8学生阅读教材,获取信息,结合教材内容,梳理武则天的统治措施,了解武则天在位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学生活动9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分组讨论,形成答案,进行展示。学会用比较法来找共同点,并能读史明鉴,得到启示。
课堂总结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勤于政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民为本,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的统治下,唐朝经济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最终,唐朝迎来了鼎盛时期。
板书设计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作业设计作业分层次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见学生学案。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