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酸的化学性质——2025年中考化学教材基础实验对点训练1.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②处有气泡、③处无现象,则可判断锌、铜的金属活动性B.①②④⑤处有明显现象,则M可能为稀盐酸C.⑤处固体明显减少,则M可能为稀硫酸D.⑥处反应放热,则N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2.化学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水变牛奶”的魔术:向一种无色液体中滴入另一种无色液体,瞬间有“牛奶”(白色沉淀)产生。老师所用的两种液体可能是( )A.稀硫酸和石蕊溶液 B.食盐水和硫酸溶液C.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 D.稀盐酸和碳酸氢钠溶液3.试管内壁残留有下列物质,不能用稀盐酸浸泡而除去的是( )A.盛过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污物B.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留下的蓝色固体C.盛放过生锈铁钉后留下的棕色物质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后留下的一层红色固体4.酸溶液中都含有,因此不同酸表现出一些共同性质。下列关于盐酸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B.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水C.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D.能与锌反应生成氢气5.某化学实验小组欲探究盐酸、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取8支试管分别用①~⑧编号后,做如下实验。下列选项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①号和⑤号试管中溶液都变红B.②号和④号试管中都产生气泡C.⑦号和⑧号试管中都产生沉淀D.③号和⑥号试管中溶液都变色6.取等质量的和固体粉末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一次性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盐酸,用压强传感器测得两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b表示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B.当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量不足时,两容器内的压强不相等C.反应结束后,两容器中的质量相等D.反应结束后,分别向两容器中加入过量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相等7.向分别盛有下列物质的点滴板孔穴中滴加足量的稀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 )A. B.Fe C.稀NaOH溶液 D.溶液8.向CuO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在滤液中加入一枚洁净的铁钉,发现铁钉表面无任何变化。据此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滤液中一定含有、 B.滤渣里一定有C.滤液中可能有、 D.滤渣里一定有和9.将红色的铜丝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表面变黑。将变黑的铜丝插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一段时间。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铜丝表面变黑,质量增加B.变黑的钢丝插入稀硫酸,表面恢复红色C.变黑的铜丝插入稀硫酸,铜丝质量不变D.变黑的铜丝插入稀硫酸,溶液质量增加10.向某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铜粉,无气泡冒出,用导管向稀硫酸中持续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测得溶液质量与实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段说明Cu不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B.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C.从c点到d点,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有一种D.bc段发生的反应为11.在学习了酸的性质之后,某实验小组选用稀盐酸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_______(填“白烟”或“白雾”),是因为浓盐酸具有___________。(2)如果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盐酸的pH,则结果会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3)上述5个烧杯中,能产生相同现象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4)C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该原理可用于______________。(5)小组同学选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重复上述实验,证明了稀硫酸与稀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填离子符号)。12.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回答下列问题。(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盐酸属于纯净物或混合物中的_______;(2)浓盐酸受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3)将浓盐酸注入到浓硫酸中(装置如下图)可获得氯化氢气体,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4)氯化氢气体和盐酸化学性质是否完全相同 化学小组同学开展如下探究。实验一:小宇取三朵由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观察现象】Ⅰ和Ⅱ中小花不变色;Ⅲ中小花变_______色。实验二:小阳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两组实验(夹持装置已省略)。实验甲:向锥形瓶中缓慢加入浓盐酸。实验乙: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实验甲中,硬质玻璃管内始终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实验乙中,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分析讨论】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得出结论】将实验二中的Fe 替换成、等不同类别的物质补充实验,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氯化氢气体和盐酸的化学性质_______;(5)在不同溶剂中形成的溶液是否都具有酸性 【查阅资料】在水中会解离出、;在甲苯中可溶解但不解离。【进行实验】小旭按下图所示,分别向等量的中加入稀盐酸和的甲苯溶液。【观察现象】两支试管中,只有试管_______中有气泡产生。【得出结论】氯化氢的甲苯溶液不具有酸性;(6)经验证,酸性是体现出来的性质,请简述两种证明稀硫酸溶液呈酸性(含有)的方法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②处有气泡、③处无现象,说明锌能与稀酸M反应,而铜不能,说明锌比铜活泼;①处紫色石蕊变红,②处有气泡产生,④处生成黄色溶液,⑤处有气泡产生;稀硫酸与大理石块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能覆盖在大理石块表面,从而阻碍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⑤处固体明显减少,则M不可能是稀硫酸;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2.答案:C解析:A、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食盐水和硫酸溶液不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故选项符合题意。D、稀盐酸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3.答案: D解析:A、盛过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污物,是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钙溶液,能用稀盐酸浸泡除去,故选项错误。B、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留下的蓝色固体,是生成的氢氧化铜,氢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能用稀盐酸浸泡除去,故选项错误。C、盛放过生锈铁钉后留下的棕色物质,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能用稀盐酸浸泡除去,故选项错误。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固体物质是铜,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不能用稀盐酸浸泡除去,故选项正确。故选:D。4.答案:C解析:A.含氢离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为酸的共性,故A不选;B.含氢离子,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水,为酸的共性,故B不选;C.硝酸与硝酸银溶液不反应,则含氢离子的溶液不一定与硝酸银反应,不属于酸的共性,故C选;D.含氢离子,能与锌反应生成氢气,为酸的共性,故D不选;故选:C。5.答案:D解析:A、稀盐酸可使石蕊变红,石灰水可使酚酞变红,故①号和⑤号试管中溶液都变红,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B、稀盐酸可与较活泼金属,如铁反应生成氢气,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②号和④号试管中都产生气泡,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C、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两支试管中都产生沉淀,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D、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溶液变为黄色,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溶液无色,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故选D。6.答案:D解析:A、取等质量的和固体粉末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一次性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盐酸,碳酸钾、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均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密闭容器中压强增大,由于稀盐酸是过量的,因此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与碳酸钾、碳酸钙的质量有关,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生成气体质量越多,容器内压强越大,则曲线b表示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当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量不足,说明碳酸钾、碳酸钠是过量的,则碳酸钾、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有关,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与过量碳酸钾、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生成气体质量相等,说明两容器内的压强相等,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和与稀盐酸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则反应结束后两容器中的质量小于,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氯离子与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由于该实验中一次性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两容器中氯元素质量在反应前后不改变,所以反应结束后,分别向两容器中加入过量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相等,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硫酸的化学性质。,可以观察到红棕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A不符合题意;,可以观察到固体逐渐溶解,有气泡生成,溶液变为浅绿色,B不符合题意;,无明显现象,C符合题意;,可以观察到有气泡生成,D不符合题意。8.答案:B解析: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向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在滤液中加入一枚洁净的铁钉,发现铁钉表面无任何变化;说明滤液中不含有硫酸铜,否则加入铁钉后在铁钉表面会析出红色的金属铜;同时也说明滤液中不含有硫酸,否则铁钉表面会有气泡产生。A.根据以上分析,滤液中一定不含有,故A结论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根据以上分析,滤液中不含有硫酸铜,说明原混合物中的铁粉与硫酸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铜)溶液已经完全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铜所以滤渣里一定有铜,故B结论正确,符合题意;C.根据以上分析,滤液中一定不含硫酸铜和硫酸,故C结论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根据以上分析,滤渣里一定有铜,不一定含有铁,故D结论不正确,不符合题意。9.答案:C解析:A、铜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质量增加,正确;B、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表面恢复红色,正确;C、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有一部分铜进入溶液,铜丝质量减少,不正确;D、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变黑的铜丝插入稀硫酸,溶液质量增加,正确。故选C。10.答案:C解析:因为ab段溶液质量不变,说明Cu不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从b点到c点溶液质量增大,说明在加热条件下,铜、氧气、稀硫酸发生了反应,稀硫酸被消耗,随着稀硫酸的减少,酸性减弱,pH增大;c点铜恰好完全反应,但是溶液中还有过量的稀硫酸,故cd段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铜和硫酸;根据题给信息可知铜、氧气、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D正确。11.答案:(1)白雾挥发性(2)偏大(3)BE(4);除铁锈(5)解析:(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因此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2)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盐酸的pH时,会把盐酸稀释,使盐酸的酸性减弱,从而使测得的pH结果偏大。(3)稀盐酸与铜不反应,A烧杯中无明显现象;稀盐酸与镁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镁,B烧杯中有气泡产生;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C烧杯中固体逐渐溶解,溶液最终呈黄色;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D烧杯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稀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E烧杯中有气泡产生。综上所述,B、E烧杯中产生的现象相同。(4)C烧杯中发生的反应是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铁锈的主要成分是,该原理可用于除铁锈。(5)稀盐酸、稀硫酸都属于酸,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12.答案:(1)混合物(2)减小等(3)吸水(4)红;吸收氧化氢气体;不完全相同(5)a(6)选石蕊溶液,向稀硫酸中滴加石溶液,观察溶液变红解析:(1)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加热时氯化氢气体挥发,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则浓盐酸受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氯化氢不反应,可以干燥氯化氢,则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浓盐酸中的水蒸气;(4)【观察现象】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则川中小花变红;【分析讨论】实验甲中,硬质玻璃管内始终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说明氯化氢气体不与铁发生反应,溶液与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得出结论】将实验二中的Fe替换成、等不同类别的物质补充实验,都可以观察到氯化氢气体与这些物质不反应,而盐酸都可以与这些物质反应,则氯化氢气体和盐酸的化学性质不同;(5)在水中会解离出、,在甲苯中可溶解但不解离,所以稀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而的甲苯溶液不能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故两支试管中,只有试管a中有气泡产生;(6)根据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证明稀硫酸显酸性,也可以根据活泼金属与酸性溶液反应发生的现象证明,则方法一:取少量稀硫酸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若溶液变红,说明稀硫酸溶液含有,方法二:取少量稀硫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铁粉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说明稀硫酸溶液含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