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碱的化学性质(含答案)—2025年中考化学教材基础实验对点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碱的化学性质(含答案)—2025年中考化学教材基础实验对点训练

资源简介

(24)碱的化学性质——2025年中考化学教材基础实验对点训练
1.某兴趣小组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用3个250 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二氧化碳,连接压强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用注射器同时等速度分别注入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各15 mL,片刻后,同时振荡烧瓶,等待反应完成。采集的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未进行振荡
B.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进行振荡
C.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D.a、b、c三种曲线所示实验中,时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2.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氢氧化锂()与氢氧化钠()结构相似,性质相似。关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能与硫酸发生化学反应
C.能与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 D.水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3.向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滴加一定质量的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溶液,当恰好不再产生沉淀时,再滴加稀盐酸至沉淀消失。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溶液中溶质只有NaOH
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过程中溶液的溶质种类最多含有3种
D.d~e段有气泡产生
4.向100g含有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A点坐标为(4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OA段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是硫酸
B.B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铜
C.C点对应溶液的pH>7
D.混合溶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9%
5.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0点到a点,红褐色沉淀逐渐增加 B.a点时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C.b点时溶液的pH=7 D.从a点到b点沉淀的质量不变
6.已知20℃时,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碳酸钠在酒精中几乎不溶解。20℃时,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微型实验验证能与NaOH发生反应。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软塑料瓶,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玻璃瓶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B.小玻璃瓶中有固体析出
C.应及时关闭止水夹防止小玻璃瓶中的液体倒吸
D.实验结束后,将小玻璃瓶中的物质倒入足量水中,无固体剩余
7.将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与溶液充分混合,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无色滤液,将滤液分为三等份,分别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①:向第一份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实验②:向第二份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实验③:向第三份溶液中滴加溶液,振荡、静置。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产生白色固体的反应为
B.实验①中溶液变红,不能说明滤液中是否含有
C.实验②中无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不含有
D.实验③中出现白色浑浊,说明滤液中不含有
8.如图所示,杠杆已调至平衡,向集气瓶内缓慢通入一定量的气体,稍后再倒入浓NaOH溶液(液面不接触乒乓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人 气体后,左端乒乓球下降
B.整个过程中乒乓球位置始终没有变化
C.倒人浓NaOH溶液后,杠杆逐渐恢复原状
D.其他条件不变,将换成会产生同样现象
9.为证明“与NaOH发生反应”,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关闭,推入NaOH溶液,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推入NaOH溶液后,装置Ⅰ中压强变小
B.若只打开,观察到装置Ⅰ中产生沉淀,可以证明与NaOH发生反应
C.若装置Ⅱ中溶液换成酚酞试液,只打开,也能证明与NaOH发生反应
D.若只打开,观察到装置Ⅰ中产生气泡,可以证明与NaOH发生反应
10.下列有关NaOH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
A.用NaOH固体干燥气体
B.用酚酞溶液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C.用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制取NaOH
D.用溶液除去NaOH溶液中的少量
11.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及步骤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Ⅰ: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溶液注入A中,关闭漏斗活塞。
实验Ⅱ:打开,观察到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待停止倒吸。
实验Ⅲ:打开,观察到C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
【思考与交流】
(1)B中滴有酚酞的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的pH_______(填“<”“>”或“=”)7。
(2)实验Ⅰ中在A装置的锥形瓶内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小明同学认为根据实验Ⅰ和Ⅱ能证明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小华同学认为不能证明,理由是____________。
(3)实验Ⅲ,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4)实验Ⅲ,C中溶液倒吸入A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经分析,瓶中混合物一定含水、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碳酸钙。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还可能含哪些溶质,提出以下猜想。(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猜想一:;猜想二:____。
①请完成猜想二。
②请你帮助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二正确(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____________。
12.九年级同学在化学实验操作训练中,进行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鉴别实验。为进一步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做了以下实验:
(1)A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为探究B试管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
(2)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__________。
【设计并进行实验】
(3)完成并记录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B试管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二不成立
②另取少量B试管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硝酸镁溶液 __________ 猜想一不成立,猜想三成立
为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甲、乙两组同学按图2装置进行实验,测定出溶液pH变化如图3所示。
(4)甲组实验pH变化对应的曲线是_________(填“Ⅰ”或“Ⅱ”)。若取M点对应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现象是_________。
(5)氢氧化钠溶液久置在空气中会变质,其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向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_________溶液可除去杂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段曲线说明压强没有任何变化,是没有注入氢氧化钠溶液阶段;段曲线的压强减小,但是减小得不明显,说明反应了但不是很快,可能是注入了氢氧化钠但是没有进行振荡;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据图可知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时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因为压强越小吸收的二氧化碳体积越大。
2.答案:A
解析:A、氢氧化锂()与氢氧化钠()结构相似,性质相似,氢氧化钠显碱性,则氢氧化锂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故选项说法不正确;B、氢氧化锂()与氢氧化钠()结构相似,性质相似,氢氧化钠能与硫酸发生反应,则氢氧化锂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锂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C、氢氧化锂()与氢氧化钠()结构相似,性质相似,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则氢氧化锂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锂和氢氧化铜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D、氢氧化锂()与氢氧化钠()结构相似,性质相似,氢氧化锂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
3.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O~b段表示溶液与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和NaOH;b~c段表示溶液与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和NaOH;c~d段沉淀质量不变,该段表示稀盐酸与反应生成的NaOH的反应;d~e段沉淀质量减小,该段表示稀盐酸分别与反应生成的沉淀、沉淀的反应。综上所述,a点溶液中溶质有NaCO、NaOH,A错误;c~d段表示稀盐酸与NaOH反应生成NaCl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正确;d~e段表示稀盐酸与沉淀反应生成、和,稀盐酸与沉淀反应生成、和,此过程中有气泡产生,且溶质最多时含有NaCl、、3种,C、D均正确。
4.答案:B
解析:向100 g含有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待硫酸反应完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OA段没有沉淀产生,故OA段表示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A正确;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B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质是硫酸钠,B不正确;C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溶液显碱性,pH>7,C正确;设混合液中硫酸的质量为x,
混合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D正确。
5.答案:D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从0点到a点,蓝色沉淀逐渐增加,A错误。a点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B错误。b点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溶液显碱性,pH>7,C错误。从a点到b点,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沉淀的质量不变,D正确。
6.答案:B
解析:A、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软塑料瓶,气体进入小玻璃瓶中,则小玻璃瓶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故选项说法正确。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小玻璃瓶氢氧化钠的质量减少,小玻璃瓶中没有NaOH固体析出;20℃时,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碳酸钠在酒精中几乎不溶解,则小玻璃瓶中有碳酸钠固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C、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软塑料瓶,瓶内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应及时关闭止水夹防止小玻璃瓶中的液体倒吸,故选项说法正确。D、碳酸钠、氢氧化钠均易溶于水,实验结束后,将小玻璃瓶中的物质倒入足量水中,无固体剩余,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7.答案:C
解析:A、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固体的反应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B、无色滤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或,由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实验①中溶液变红,不能说明滤液中是否含有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②是向第二份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滴加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反应完,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实验②中无气泡产生,不能说明滤液中不含有,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实验③中出现白色浑浊,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则说明滤液中不含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8.答案:C
解析:通入气体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左端乒乓球上升;整个过程中乒乓球位置会发生变化;倒入浓NaOH溶液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吸收,杠杆逐渐恢复平衡;其他条件不变,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将换成不会产生同样现象。
9.答案:C
解析:推入NaOH溶液后,装置1中压强变小,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瓶内气压减小;若只打开,观察到装置Ⅰ中产生沉淀,是因为氯化钡倒吸入装置Ⅰ中,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可以证明与NaOH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若装置Ⅲ中溶液换成酚酞试液,只打开,不能证明与NaOH发生反应,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和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都是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变红色;若只打开,观察到装置Ⅰ中产生气泡,是因为稀盐酸倒吸入装置Ⅰ中,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以证明与NaOH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10.答案:C
解析:是酸性氧化物,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不能用碱性干燥剂干燥,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NaOH溶液变质会生成,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选项C符合题意;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除杂时引入了新的杂质,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11.答案:(1)>
(2)无明显变化;B中溶液倒吸入A,说明A中与氢氧化钠液反应导致压强变小;溶于水也会导致A内压强变小
(3)
(4)HCl;取少许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若变红色,说明含有稀盐酸
解析:(1)B中滴有酚酞的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pH>7。
(2)实验Ⅰ:NaOH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反应无明显现象。实验Ⅱ:NaOH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A中压强变小,打开,B中部分溶液会倒吸入A中,说明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能溶于水,同样会导致A中压强变小,故小华认为不能说明。
(3)实验Ⅲ:C中稀盐酸倒吸入B中后会发生反应:。
(4)由于A中和NaOH反应会产生,B中溶液倒吸入A中,和会发生反应产生和NaCl,当C中溶液倒吸入A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显无色,说明溶液显酸性或中性,瓶中混合物一定含有水、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有碳酸钙,还可能含有氯化钙或稀盐酸。
12.答案:(1)溶液变红
(2)
(3)有白色沉淀产生
(4)Ⅱ;溶液变红
(5);氢氧化钙
解析:(1)A试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2)猜想三为氢氧化钠过量。
(3)根据实验结论,猜想三成立,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滴加硝酸镁溶液,氢氧化钠与硝酸镁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氢氧化镁白色沉淀。
(4)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与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恰好完全反应,即pH=7时,消耗稀硫酸的体积越少,则甲组实验pH变化对应的曲线是Ⅱ。M点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5)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氢氧化钠溶液久置在空气中会变质;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向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可除去杂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