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5)中和反应——2025年中考化学教材基础实验对点训练1.为了证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小文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甲实验中,溶液仍为无色 B.乙实验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C.丙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D.丁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2.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硫酸,该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N点时的溶液一定呈红色 B.M→N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C.P点时的溶液能与铝发生反应 D.M→P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3.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中和反应的推理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因此酸与碱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B.中和反应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因此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放热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D.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因此复分解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4.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水的质量、氢氧化钠的质量、硫酸钠的质量随稀硫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丙代表水的质量B.加入m g稀硫酸时,二者恰好反应完全C.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种类为两种D.b点对应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5.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滴入溶液,烧杯中溶质的质量与加入的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 B.b→c段有水生成C.b点溶液溶质为硫酸铜 D.d点沉淀质量与b点沉淀质量相等6.测定溶液电导率可辅助探究物质间的反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用图1所示装置向溶液中分别滴加溶液和稀硫酸至过量,并利用传感器测得电导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已知:电导率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锥形瓶甲、乙中均有白色沉淀产生B.锥形瓶乙的电导率曲线可用图2中的曲线①表示C.P~M过程中电导率降低是由于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增多D.N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7.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碱都含有氢、氧元素,所以含有氢、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碱B.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所以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8.某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记录得到图2和图3。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1的仪器A中盛装的是稀盐酸B.将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的质量不断增加D.由图3中e→f的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9.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点盐酸与恰好完全反应B.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水分C.和在该反应过程中没有被消耗D.a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10.用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中和反应实验时,测得溶液pH及溶液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是将稀硫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B.b点和e点表示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呈中性,pH=7C.图中温度曲线从室温上升到e点,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D.c点和f点所示溶液的pH>7,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11.为实现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现象的可视化,设计如下实验。【监测温度】(1)在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观察颜色】(2)在试管中加入2 mL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作_______,再逐滴加入盐酸,振荡,该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和pH记录如图所示。(3)在①中未观察到预期的红色,为探明原因,小组同学查阅到酚酞变色范围如下:013时呈无色。据此推断,①中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填字母)。A.013(4)一段时间后,重复(2)实验,观察到滴加盐酸的过程中有少量气泡生成,原因是__________。【观察沉淀】(5)小组同学提出,可通过调控反应物浓度观察生成的氯化钠沉淀。向含8 g溶质的浓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至中性,生成NaCl的质量为_________g;恢复至室温,称得混合物的总质量为36.7 g,其中NaCl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g。(解析:室温下100g水最多能溶解36 g NaCl)【多现象可视】(6)如图所示,注射器1、3中均为8 mL氯化氢气体,注射器2、4中分别为2 mL蒸馏水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均滴有酚酞溶液)。打开弹簧夹,迅速将注射器1、3中全部氯化氢分别推入注射器2、4中,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最终发现注射器2、4的活塞均恢复至2 mL刻度附近,此现象不足以说明氯化氢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____。若实验中溶液始终澄清,为了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还应依据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12.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1实验对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发生进行了探究。考法1 反应原理(1)写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考法2 实验操作及现象(2)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现象时,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考法3 微观实质的分析(3)图2是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结合该图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微粒是_______(填离子符号),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化学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考法4 实验拓展(4)数字化实验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和反应过程中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同学们利用图3所示的装置来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图4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图5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点和e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B.图5中温度曲线从室温上升到e点,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C.a点和d点所示溶液pH<7,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D.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稀盐酸呈酸性,不能使酚酞变色,而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仍为无色,证明加入的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乙实验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无法证明盐酸是否消失,也无法证明有新物质生成;丙、丁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变红,加入稀盐酸,红色溶液变为无色,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了。2.答案:C解析:A、N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N点时的溶液一定呈无色,故选项说法错误;B、M→N过程中pH大于7,但pH逐渐减小,碱性逐渐变弱,故选项说法错误;C、P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溶质是硫酸和硫酸钠,硫酸能与铝发生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D、M→N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加;N→P的过程中,pH小于7,且pH逐渐减小,是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硫酸,N→P过程中硫酸钠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3.答案:A解析: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A正确;中和反应的生成物是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B错误;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但放热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同时,会放出热量,该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C错误;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但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该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D错误。4.答案:A解析: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NaOH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和。随着反应的进行,NaOH的质量逐渐减小为0,的质量从0开始逐渐增大,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结合图象可知,甲代表NaOH的质量,丙代表的质量,则乙代表的质量,A错误;分析图象可知,加入稀硫酸时,NaOH的质量刚好为0,说明此时二者恰好反应完全,B正确;a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的质量还未减小到0,说明此时溶液中的NaOH没有反应完全,则溶液中含有NaOH和两种溶质,C正确;b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已反应完全,且稀硫酸过量,此时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苾溶液变红,D正确。5.答案:C解析: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溶液中的氢氧化钡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待硫酸反应完全后,氢氧化钡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分析图象可知,a→b段为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但溶剂质量增加,故溶液的质量不一定减小,A错误;b点时氢氧化钡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铜,C正确;b→c段为氢氧化钡与硫酸铜的反应,反应过程中没有水生成,B错误;b点时氢氧化钡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沉淀为硫酸钡,d点时氢氧化钡与硫酸、硫酸铜都完全反应,此时沉淀为硫酸钡和氢氧化铜,故d点沉淀质量大于b点沉淀质量,D错误。6.答案:A解析:A、氢氧化钡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因此甲、乙两个锥形瓶中都有白色沉淀产生,故正确;B、锥形瓶乙中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因此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电导率会降低到零,继续滴加稀硫酸电导率逐渐增大,而曲线①的电导率没有到0,故错误;C、P~M过程中电导率降低是由于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减少至为0,故错误;D、N点是氢氧化钡和硫酸完全反应之后,继续加入稀硫酸,因此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1种,故错误;故选A。7.答案:C解析:A、碱中含有氢、氧元素,但是含有氢、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碱;例如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却不是碱。故选项错误;B、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就一定是单质。故选项正确;D、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中生成了单质和化合物,但反应物都是化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C。8.答案:C解析:A、溶液pH由大于7逐渐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图1的仪器A中盛装的是稀盐酸,该选项说法正确;B、将图2中d点所示溶液(溶质是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氢)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氯化钠,氯化钠是纯净物,该选项说法正确;C、图2中c→d(过程中只是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所示溶液中的质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由图3中e→f的变化趋势(温度升高)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选说法正确。故选:C。9.答案:D解析:A、b点溶液的pH=7,显中性,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反应成氯化钠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B、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根据微观粒子图,可知本质为和结合生成水,故选项说法正确。C、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水,根据微观粒子图,和在该反应过程中没有被反应消耗,故选项说法正确。D、a点溶液的pH>7,呈碱性,溶液中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pH>7,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10.答案:A解析:A、图象中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硫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B、b点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e点温度最高,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呈中性,pH=7,故选项说法正确。C、图中温度曲线从室温上升到e点,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D、c点与f点所示溶液pH>7,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11.答案:(1)放热;(2)指示剂(3)C(4)氢氧化钠变质生成了碳酸钠,盐酸与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5)11.7;2.7(6)氯化氢溶于水也可导致注射器4的活塞恢复至2 mL刻度附近;注射器2中溶液仍为无色,注射器4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解析:(2)无色酚酞溶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遇到酸性溶液或中性溶液不变色,因此可以用作酸和碱的指示剂。(3)一开始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变成无色,可能是大于13,也可能是小于8.3,但由于加入稀盐酸后,氢氧化钠溶液碱性减弱,出现红色,故a的数值只可能大于13。(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氢氧化钠中的钠元素质量与生成的氯化钠中钠元素质量相等,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恢复至室温,称得混合物的总质量为36.7 g,水的质量为36.7 g-11.7 g=25 g,室温下100 g水最多能溶解36 g NaCl,故25g水最多能溶解9 g NaCl,氯化钠沉淀的质量为11.7 g-9 g=2.7 g。(6)注射器2中没有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只有氯化氢溶于水,活塞也恢复至2 mL刻度附近,故氯化氢溶于水也可导致注射器4的活塞恢复至2 mL刻度附近,因此不足以说明注射器4中氯化氢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已发生,可以通过注射器2和4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来说明,注射器2中未发生反应,溶液依然为无色,注射器4中发生反应,氢氧化钠消耗,溶液不再是碱性,所以溶液的红色会消失。12.答案:(1)(2)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3);与结合生成水(4)C解析:(4)分析图4可知,起始溶液的pH<7,说明该反应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中,D正确;滴加过程中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图5中温度曲线从室温开始呈上升趋势,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B正确;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在溶液中显中性,图4中b点表示的溶液pH=7,图5中e点表示的溶液温度最高,两者均可说明在该点处酸碱恰好完全反应,A正确;a点和d点表示的溶液pH<7,说明稀盐酸过量,其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C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