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防拐骗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防拐骗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素材

资源简介

小学《防拐骗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常见的拐骗手段,不仅清晰知晓各类骗术的具体表现形式,还能明白其背后隐藏的危险。同时,牢固掌握一系列基本的防拐骗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如何识别潜在危险、如何巧妙应对陌生人等。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演练与互动,学生切实学会以坚定且恰当的方式拒绝陌生人的各种诱惑,无论是物质诱惑还是言语诱导。在面对危险情况时,能够迅速且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运用所学方法正确求助,从而有效保护自己。
3. 情感目标:显著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警惕。培养学生在突发危险状况下冷静思考、沉着应对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拐骗威胁时能够勇敢、理智地应对。
二、活动准备
1. 教师准备:精心设计一系列情景模拟卡片,涵盖各种可能出现的拐骗场景,确保每个场景都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意义。准备丰富多样的角色扮演道具,如不同款式的帽子、书包、各类玩具以及一些具有迷惑性的小礼品等,以增加角色扮演的真实感。同时,用心制作一张安全口诀手写海报,将防拐骗要点以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2. 学生准备:提前引导学生思考“遇到陌生人怎么办”这一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准备一段简短但有针对性的发言,以便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
3. 教室布置:将桌椅精心围成半圆形,在中间留出宽敞的表演空间,为情景模拟提供充足的场地。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醒目地书写班会主题——“防拐骗安全教育”,并适当添加一些与安全主题相关的简单图案,营造出活泼且严肃的氛围。
三、活动流程
(一)导入环节:真实案例引思考
1. 案例讲述:教师神情严肃且生动地讲述一个简短而贴近生活的案例:“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小明像往常一样放学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一位和蔼可亲的阿姨走了过来。阿姨一脸焦急地对小明说,他的妈妈在上班途中突然受伤住院了,情况很紧急,现在需要小明赶紧跟她去医院。小明一下子愣住了,他心里既担心妈妈,又觉得这个阿姨有点陌生。同学们,你们说小明这个时候该怎么做呢?”
2. 提问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你,处在小明的位置,你会相信这个陌生人的话吗?为什么呢?”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那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穿着或携带的物品中,哪些信息可能会不小心暴露我们的家庭隐私呢?就像小明身上可能有什么会让陌生人获取到有用信息的东西?”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校服、书包挂件等,思考这些物品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学方法
1. 情景1:陌生人求助
场景设置:学生A扮演一位独自走在回家路上的孩子,表情天真无邪。教师则扮演一位看似迷路的陌生人,脸上带着焦急的神情,手里拿着一张地图,走向学生A。
任务要求:学生A要运用礼貌但坚定的语言拒绝为陌生人带路。例如,学生A可以说:“阿姨,我不认识您要去的地方呢,而且妈妈告诉我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带路。您可以去找旁边的警察叔叔或者其他大人帮忙呀。”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A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既要保持礼貌,又要让对方明确知道自己的拒绝态度。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析学生A的应对方式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
2. 情景2:物质诱惑
场景设置:学生B在“公园”(教室中间模拟区域)里开心地玩耍着,教师扮演的陌生人拿着一大包诱人的零食和几个崭新的玩具,满脸笑容地走向学生B。
任务要求:学生B要清晰、果断地说出拒绝的理由。比如,学生B可以大声说:“谢谢阿姨,但是妈妈说过不能随便要陌生人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可能不安全,我不能要。”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学思考,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除了口头拒绝,还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比如立刻离开现场,去人多的地方等。
3. 情景3:冒充熟人
场景设置:学生C站在“学校门口”(教室前方模拟区域)等待家长来接,教师扮演一位自称是“爸爸同事”的陌生人,热情地走向学生C。
任务要求:学生C要保持冷静,坚持通过联系父母来确认陌生人的身份。例如,学生C可以说:“叔叔,我不认识您呢。我爸爸的电话是XXX,您可以打给他确认一下。如果爸爸让我跟您走,我再跟您走。”表演结束后,教师强调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仅凭陌生人的一面之词就轻信,一定要亲自和父母取得联系,确认对方身份的真实性。
(三)小组讨论:安全口诀我来编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教师向每个小组发放一张大白纸和一支笔。教师提出任务:“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情景模拟学习了一些防拐骗的方法,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总结出3条你们觉得最重要的防拐骗‘安全守则’,可以用简洁、顺口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像编口诀一样。”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防拐骗的要点。
2. 代表分享与汇总: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向全班同学分享小组讨论总结出的“安全守则”。例如,有的小组可能会说:“陌生地方不跟去,危险陷阱要警惕。”“别人问话不回答,保护自己别犯傻。”教师认真倾听每个小组的分享,并将这些“安全守则”汇总到黑板上,进行适当的整理和修改,使其更加简洁明了、朗朗上口。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安全口诀”,并带领同学们一起朗读,加深记忆。
(四)安全演练:实战小测试
1. 场景模拟:教师组织模拟“放学路队”的场景,让学生们按照平时放学的队伍排列好,有序地“走出校园”(在教室里模拟行走)。同时,安排两名学生扮演“可疑陌生人”,分别从不同方向接近路队中的学生。“可疑陌生人”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如假装求助、拿出小礼物诱惑等,来接近学生。
2. 学生应对与教师点评:其他学生在遇到“可疑陌生人”时,需要根据刚刚总结的安全口诀做出正确反应。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迅速后退,大声喊:“我不认识你,你走开!”有的学生可能会立刻向身边的老师或同学呼救,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快速跑到附近“穿制服”的同学(提前安排同学扮演警察或保安)那里求助。演练结束后,教师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大家做得好的地方,如反应迅速、声音响亮等,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比如有些同学可能不够坚定,或者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求助措施等。教师再次强调,在拒绝陌生人后,要立刻离开现场,向穿制服的人员,如警察、保安等求助,并且一定要牢记家长的电话和110报警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得帮助。
(五)总结升华:争做安全小卫士
1. 教师总结:教师神情庄重地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大部分时候是美好的,但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居心不良的陌生人。虽然陌生人不一定都是坏人,但我们不能去冒险,因为我们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要记住‘三不原则’: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随陌生人去任何地方,遇到危险情况不隐瞒,要及时告诉老师、家长或者警察。”
2. 齐读口诀与颁发徽章:教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大声齐读安全口诀,让口诀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读毕,教师拿出提前手绘的“安全小卫士”纸质徽章,为每一位同学颁发。在颁发徽章时,教师鼓励同学们:“从现在起,大家都是防拐骗的‘安全小卫士’,希望你们不仅自己要牢记这些知识,还要向身边的人宣传,让更多的人学会保护自己。”
四、家庭延伸任务
1. 制定家庭安全暗号: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共同制定《家庭安全暗号》。例如,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在接孩子时,家长要说一句特定的话,只有当孩子听到这句正确的话时,才跟着家长走。这个暗号可以是一句只有家庭成员知道的有趣的话,或者是某个特殊的词语。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增强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的辨别能力,确保孩子不会轻易被冒领。
2. 绘制防拐骗安全地图: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绘制“防拐骗安全地图”。在地图上,要详细地标出上学路上的安全求助点,如附近的商店、警务站、保安亭等。绘制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认识这些地方的重要性,告诉孩子如果遇到危险,可以迅速跑到这些地方寻求帮助。同时,让孩子熟悉从家到学校的路线,以及这些安全求助点的位置,提高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对能力。
五、注意事项
1. 语言引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避免使用恐吓性语言,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而是侧重正向引导,多鼓励学生,比如对学生说:“你们都很聪明,有能力保护好自己,只要记住这些方法,就能远离危险。”让学生在积极、自信的氛围中学习防拐骗知识。
2. 关注个体:密切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不太愿意在众人面前发言或参与表演。教师可以通过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写纸条分享想法等方式,让他们也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他们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危险应对:提醒学生,在遇到危险时,如果周围没有人可以求助,可以通过破坏物品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比如踢倒垃圾桶、大声呼喊等。但要强调,在采取这些行动时,要优先保证自身的安全,不要让自己陷入更危险的境地。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方法只是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平时还是要尽量避免与陌生人接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板书设计
防拐骗安全教育
安 全 口 诀
陌生人,给零食,摇头摆手不要吃!
陌生人,来搭话,转身就走不说话!
陌生人,抱你走,抓住栏杆不松手!
爸妈电话记心头,报警拨打110!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