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一年级科学下册(2024最新教科版)2.观察一种动物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特点,知道蜗牛是用腹足运动的,初步认识到动物的形态结构具有相应的功能。科学思维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分析蜗牛的运动与其形态结构的关系。探究实践目标●通过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运动方式,能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学习观察研究动物的方法。态度责任目标●通过观察探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增进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单元第2课,指向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中的第二点“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和“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中的第二点“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在寻访校园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本课以蜗牛为例,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从肉眼到工具、从结构到功能的顺序对蜗牛进行深入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能力,为后续观察其他动物奠定基础。对蜗牛生活环境与习性的探究实践,也为第3课“给蜗牛建个‘家’”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由四部分组成。聚焦板块,通过简单交流,引导学生关注蜗牛,唤起对蜗牛的原有认知。探索板块,学生借助感官、工具等对蜗牛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蜗牛的形态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研讨板块,围绕“蜗牛的身体有哪些特点?我们能模仿它的动作吗?”“蜗牛遇到危险时,有什么反应?它有哪些本领?”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和建构对蜗牛完整的认识。拓展板块,安排了观察和蜗牛相似的动物的拓展活动,隐含对动物类别的认识。一年级学生对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心,但也有一些学生对蜗牛有抵触情绪,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亲近蜗牛、爱护蜗牛。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但是对于特定动物的观察,仍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科学词汇,并提示观察顺序。对于简图记录,学生已有基础,但在画图时容易将物体拟人化,教师要提示学生客观记录。(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致地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难点:通过对蜗牛的观察和描述,认识其形态结构及所具有的功能。(四)教材解读本课情境:呈现了自然状态下蜗牛的照片,蜗牛在慢慢爬行,隐含了蜗牛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聚焦:揭示探究的核心问题,后续观察和讨论都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提示: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需要教师教学和示范强调。同时,过早提供放大镜并不利于教学。教师可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蜗牛的整体和比较明显的部分,再发放放大镜,让学生观察蜗牛局部的细节。探索1:提示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教材选用分布广泛、容易寻找、行动缓慢、学生喜欢、便于学生观察和饲养的蜗牛为观察对象,教师可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观察对象适当进行调整。图示:展示了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小朋友亲近蜗牛的表现,暗示着蜗牛不会伤害我们,帮助部分初次近距离接触蜗牛的学生消除顾虑。记录单:提示学生用简图记录蜗牛的外部特征。在交流、汇报阶段学生也可以把教师提供的科学词汇标注上去。图示:蜗牛的口比较隐蔽,不易观察到,这张细节图有利于教学时对此补充讲解。图示:帮助学生认识蜗牛身体的器官,也为后续交流提供便利。探索2:遇到危险会作出相应的反应,是蜗牛作为生物的特征之一。本课重点观察蜗牛对触碰、声音、食物的反应。气泡图1:提示观察蜗牛对食物的反应。气泡图2:棉签柔软,并且较之用手指触碰,动作更隐蔽,便于更清晰地观察到蜗牛的反应,同时也隐含着爱护小动物的意图。图示:两名学生正在蜗牛身后说话,对话框提示“它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吗?”,是在引导学生想办法制造一些声音,观察蜗牛的反应。科学词汇:不用向学生解释其中的意思,只需要学生在表达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即可。探索3:观察蜗牛的运动。这里呈现了蜗牛在玻璃片和树枝上爬行的两个场景,启发学生发现不管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物体是水平的还是垂直的,蜗牛都能运动自如,这跟蜗牛的腹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讨时需要引导学生描述和表达的内容。研讨:学生很可能还不具备用语言描述蜗牛的身体和行为特点的能力,所以研讨问题提示可以用动作模仿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这也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动物表演活动做铺垫。本课的研讨环节可以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班级记录单:以班级记录单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观察发现,达成共识。这还有助于学生领会“生物”概念的含义。拓展:螺、蛞蝓、蛤与蜗牛同为软体动物,有着相似的特征和生存需求。有条件的可以提供视频或实物供学生对比观察,渗透“分类”的意识。第一早儿吊 见的动物(五)教学准备学生: 2~3只蜗牛(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寻找蜗牛带来)、1个放大镜、1根树枝、1 块玻璃(可以用透明塑料片代替)、1 片新鲜菜叶、1个饲养箱。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若干只蜗牛。(六) 课堂教学实施建议课前要提早布置学生去寻找蜗牛(如果本地很难找到蜗牛,也可以用本地常见的小动物代替),可以抓住阴雨天等机会发动家长陪同学生一起寻找。让学生先把蜗牛养起来,在上课时把寻找到的蜗牛带到学校来。教师也要提前准备多只蜗牛,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使用。1.聚焦:蜗牛教学开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出示自己寻到的蜗牛,说一说自己是从哪里找到蜗牛的,蜗牛是什么样的,由此聚焦到本课的研究问题:蜗牛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2.探索:观察和描述蜗牛的特点一年级 学生对于带到课堂上来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和兴奋,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不要打扰小动物,尽量安静观察。在观察蜗牛身体特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以简图的形式在记录单上画出蜗牛的外形,要求看得仔细,画得真实。可视情况确定是否提供放大镜给学生。放大镜可以帮助他们更仔细地观察蜗牛的触角、眼睛等细节部位,而且蜗牛行动缓慢,容易用放大镜观察。教材33页的蜗牛身体器官部位图,给学生汇报提供了口、眼、触角、腹足、壳等科学词汇,也帮助学生在认识蜗牛的身体部位上达成共识。“腹足”这个科学词汇也可以在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后出示,教师可视情况而定。让学生交流蜗牛记录图,同学相互评价画得像不像,可以再次强化学生对蜗牛身体部位的认识。在“观察蜗牛的反应”环节,建议教师在学生画蜗牛简图的过程中随时提供棉签,以减小对学习流畅性的干扰。观察蜗牛对食物的反应时,建议教师准备些新鲜的生菜叶,课前将蜗牛放在菜叶上,课中发给学生时一般能观察到蜗牛正在啃食菜叶。观察仔细的学生还能清楚地看到蜗牛的口。蜗牛对声音的反应,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和蜗牛说话或摇铃、击掌等方式观察。教师应提前提示学生蜗牛能感受到振动,所以不要用拍桌子的方式发出声音。3.探索:观察蜗牛的运动在课前寻找蜗牛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蜗牛行动缓慢的特点已经有所了解,课堂学习的重点可以落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腹足在运动中的变化上。教师可以提供透明的塑料片或者边缘圆滑的玻璃片,让蜗牛在塑料片或玻璃片上运动,学生可以从蜗牛壳的上方观察,也可以透过玻璃片看腹足的运动,还可以把玻璃片竖起来观察蜗牛能否向上爬。提供一根小树枝或一次性筷子,观察蜗牛用腹足卷住树枝往上爬的情景,体会腹足的功能。在多次观察蜗牛运动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有新的发现如蜗牛爬过后有黏黏的东西留下,蜗牛的腹足能吸附在光滑的面上,还能卷:住树枝,蜗牛爬行时触角挥来挥去好像在探路。这些都将成为学生交流讨论的素材。4.研讨:蜗牛的身体有哪些特点?我们能模仿它的动作吗?蜗牛遇到危险时,有什么反应?它有哪些本领?在学生完成蜗牛的运动观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整理器材,把蜗牛装入饲养盒或者一次性杯子 (注意用纸或其他可以覆盖的物品盖住杯子防止蜗牛跑出),放进抽屉,专心进行汇报讨论。“蜗牛的身体有哪些特点?我们能模仿它的动作吗?”要求学生经历完整的观察活动后能指认蜗牛的身体结构名称,并能说出其主要特点,比如壳是硬硬的,身体是湿湿的、软软的,触角会伸缩,腹足会分泌黏液等。教师要启发学生将蜗牛的身体结构与生存需求联系起来。教师可以提前用卡纸做好几个简单的蜗牛头饰(配套教师工具箱内有),鼓励学生戴上蜗牛头饰进行模仿蜗牛的表演。比如:可以举起手臂模仿蜗牛的触角或趴在垫子。上模仿蜗牛用腹足缓慢爬行,还可以背着纸箱模拟蜗牛的壳。“蜗牛遇到危险时,有什么反应?它有哪些本领?”本课可以观察到的蜗牛的反应包括触角收缩、身体缩进壳里、对食物的反应等,蜗牛没有听力,对外界的声音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但能感受到振动。蜗牛的爬行本领主要与它的腹足有关,可以重点让学生描述腹足是怎样在不同的表面上运动的。大多数学生能发现黏液,教师可简要介绍黏液的作用,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5.拓展:观察和蜗牛一样身体很软的动物拓展板块内容安排建议视课堂时间而定。教师可以提供和蜗牛相似的螺、蛞蝓、蛤等动物的图片或视频,有条件的也可以到农贸市场买一点螺,实物展示更生动。这个环节主要比较蜗牛和它们在哪些地方相似,其中蛤是用斧足运动,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教师需要了解。比较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动物的相同特点,隐含着分类的科学思维。(七)教学评价建议自我评价从“我会听、我会想、我会做、我会说”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表2- -2-1所示。表2-2-1“观察一种动物” 自我评价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我会听 能安静地倾听我会想 能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我会做 会仔细观察一种动物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一种动物的主要特征我会说 能积极发言,与同学分享交流观察发现(八)常见疑难问题解答1.观察活动中,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怎么办?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这样的不确定因素确实会阻碍教学的进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以下有几种。①蜗牛的行动比较缓慢,当它感觉到外面有危险时,就会一直缩在壳里面不出来。故而,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要过度惊扰蜗牛。②湿度长期不适宜,导致蜗牛体内水分散失,体液减少,所以缩壳不动。故而,课堂上可以准备一个喷壶,通过喷水提高饲养盒的湿度,或者把蜗牛放入水中,刺激蜗牛出壳。此外,尽量避免选择体积较大的养殖蜗牛,该类蜗牛行动过于迟缓,容易缩在壳里不出来。2.蜗牛的腹足不明显,学生不容易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怎么办?蜗牛的腹足其实就是腹部肌肉。教师可以在分小组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指导,提出观察建议。引导学生把蜗牛放在玻璃片上,翻过来,隔着玻璃片观察它爬行,如果蜗牛爬行较快的话能发现蜗牛腹足呈波浪状向前蠕动。这个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观察到腹足的运动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发现蜗牛能倒挂在玻璃上,一举两得。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微课视频,让学生观察蜗牛在更多物体上爬行的实例,对“腹足”有更充分的了解。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