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下册2.5 它们吃什么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下册2.5 它们吃什么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年级科学下册(2024最新教科版)
5.它们吃什么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蜗牛、鱼、蚂蚁等动物需要通过进食来维持生存,认识到食物对动物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目标
●通过观察动物觅食,能推理蚂蚁为什么用触角触碰食物。
探究实践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实物观察蚂蚁对食物的反应,观察蚂蚁寻找、搬运食物,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对食物的反应。
态度责任目标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增进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单元第5课,对应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中的第二点“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和“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中的第二点“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前几课中,学生对蜗牛、鱼等动物的形态、进食、运动、应激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述,也掌握了一些观察研究动物的方法。本课,学生将再次走出教室,寻访校园里的蚂蚁,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蚂蚁对食物的反应,进而了解动物如何使用器官感知环境,知道动物的生存需要食物。
本课由四个板块组成。聚焦板块,通过简单交流,引导学生聚焦动物对食物的需求。探索板块,说一说蜗牛和小鱼是怎样进食的,并通过观察蚂蚁遇到食物的反应,怎样搬运和吃食物的,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研讨板块,交流发现,进一步了解蚂蚁是如何依靠感觉器官感知食物的,以及其他有趣或独特的行为。拓展板块,教材还安排了观察其他动物吃什么的活动,拓宽学生对不同动物食性的了解,同时渗透可以根据食性对动物分类的概念。
一年级的学生从小就对身边的动物充满了好奇,在成长过程中也时刻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观察。但是这些无目的、随意的观察能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本课,教师将带领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借助一定的工具,到校园里安静地、长时间地观察蚂蚁。在观察中,学生将学习用简图记录下蚂蚁对食物的反应,了解它们是如何搬运和吃食物的,感受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记录水平,养成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产生探索更多动物特征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致地观察蚂蚁对食物的反应,以及蚂蚁如何搬运食物。
难点:通过对蚂蚁进食的观察和描述,认识到动物需要食物,动物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湖面上大白鹭正在用它又长又尖的喙进食捕到的鱼,它生活在水边,并以水中的鱼为食。揭示乌也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食物,再次强化动物生存需要食物的认识,同时隐含了动物与周围环境密不可分的意思。
聚焦:揭示本课探究的核心问题,本课的观察和讨论都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探索1:蜗牛正在进食菜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如何进食的。“小鱼同样也要吃食物,它们吃什么,怎样吃?”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由此引入观察更多动物,看一看它们吃哪些食物以及怎样吃食物的学习任务。
探索2:蚂蚁看到食物时有什么反应?它们怎么知道这是食物的?图示的两只蚂蚁找到了一块大面包屑(也可以用其他食物代替),它们是如何知道这是它们的食物的?图中的蚂蚁是依靠头部的触角轻轻触碰食物来感知和辨别食物,这个细节需要学生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发现。教师在学生观察活动开始前,可以先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观察,效率会更高。蚂蚁的视力并不好,为提高观察效率,教材的气泡图文字提示学生将食物轻轻放在正在寻找食物的蚂蚁面前,以节约时间。蚂蚁喜甜食,也可以用白糖粒代替面包。
探索3:蚂蚁搬运食物的方式有3种,即口器搬运、群体搬运和体内搬运。图中的食物较小,蚂蚁正用口器搬运食物。也可以让学生为蚂蚁提供一些较大的食物,推测并观察蚂蚁是如何
一起搬运食物的,学生会发现很多平时没有发现的有趣细节,为后续研讨积累丰富资料。
研讨1:可以融合在聚焦、探索、拓展板块中进行。蚂蚁用触角感知食物的这些细节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可以在学生观察活动前就提出,有利于学生更有目的地开展观察活动。
研讨2:把观察获得的有趣细节与同学分享交流,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拓展:呈现了学生较熟悉的乌龟、蝴蝶、大熊猫、莺等动物进食的情景。一般学生对蝴蝶和大熊猫的食性比较熟悉,对乌龟和莺的食性可能相对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补充更多的动物进食的资料,丰富学生对动物生存需要食物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
学生:放大镜、面包碎屑、饼干碎屑、白糖颗粒。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观察组号牌。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课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些蚂蚁爱吃的食物放在观察点引诱聚集蚂蚁,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活动。
1.聚焦:动物吃什么?它们是怎样吃的呢?
教师出示白鹭捕鱼并进食的图片,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聚焦到“动物吃什么食物”上来,引出自然界中的动物与我们一样,都需要吃食物,进而聚焦:动物吃什么?它们是怎样吃的呢?
2.探索探究动物的进食
探索1:回顾蜗牛与小鱼的进食。
(1)出示蜗牛进食的图片,回顾蜗牛吃什么。前几课学生已经仔细观察并了解了蜗牛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教师还可利用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用比较科学的语言说一说, 或用动作模仿一下。
(2)出示小鱼进食的图片,再让学生说一说小鱼喜欢吃什么。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接触的是人工饲养的鱼类,对于一般自然环境中的鱼喜欢吃些什么不熟悉。所以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大自然中的小鱼没有人喂食,它们又会吃些;什么呢?”在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视频等资料,拓宽和加深学生对鱼的食性的了解。
探索2和3:观察蚂蚁对食物的反应,观察蚂蚁如何搬运食物。
(1)简单了解蚂蚁食性。
出示蚂蚁图片,设问:“蚂蚁吃什么食物呢?”师生议一议,初步了解蚂蚁吃的食物种类很多,例如,饼干、面包、白糖、一些昆虫的尸体等,是杂食动物。
(2)预测蚂蚁遇到食物的反应,观察蚂蚁如何搬运食物。
蚂蚁的视力很差,当它们遇到食物时,是用眼睛发现的吗?把研讨的第一个问题前置,有利于学生更有目的地展开观察活动。观察前,让学生议一议蚂蚁是怎样搬运食物的,遇到比自己重很多的食物时又会怎样搬运,同样可以为学生实地观察蚂蚁做好铺垫,有利于发现更多的细节,为后期的交流汇报做好准备。
(3)实地观察蚂蚁以及它们遇到食物后的反应。
一年级学生 到了室外可能会到处乱跑,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的效率,教师可提前为各组寻找好蚂蚁比较集中的观察地点,安放好组号牌,便于学生更快发现更多的蚂蚁。
教师给小组分发材料(面包、饼干、白糖颗粒等),人手一个放大镜和一张观察记录单。来到室外后,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组的观察点,将饼干、面包或者白糖颗粒放在正在寻找食物的蚂蚁面前,观察蚂蚁遇到食物后的反应以及它们是如何搬运食物的,边观察边用简单的语言或者图画做好记录。观察蚂蚁搬运食物可能要10~15分钟,长时间的观察活动需要很大的耐心,教师一定要关注到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为学生答疑解惑。若发现有小组观察点的蚂蚁较少或者没有的情况,要及时更换场地。
3.研讨
观察、记录结束后,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可以利用实物投影、实物投屏等展示学生的观察发现,并围绕“蚂蚁是用眼睛发现食物的吗,蚂蚁还有哪些有趣的行为?”展开,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收获;还可以让学生用身体动作模仿蚂蚁的一些行为,表演一些有趣的发现。可以模仿的蚂蚁的行为有:蚂蚁主要依靠头部的触角发现食物;蚂蚁会用触角与同伴交流信息;蚂蚁的力气很大,可以搬起比自己重很多的食物;蚂蚁们搬运食物时,排得很整齐……
4.拓展
出示拓展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动物,想一想它们分别吃什么。教师可以补充更多图片、文字、视频,进一步丰富各种动物进食的信息,深化动物生存需要食物的概念,渗透不同动物食性不同的概念。
(七)教学评价建议
自我评价从“我会听、我会想、我会做、我会说”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表2-5-1所示。
表2-5-1“它们吃什么”自我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我会听 能安静地倾听
我会想 能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我会做 会仔细观察动物是怎样吃食物的
能用简单的语言或者图画记录动物是怎样吃食物的
我会说 能积极发言,与同学交流分享观察发现
(八)常见疑难问题解答
校园里如何寻找蚂蚁,如果找不到蚂蚁怎么办?
蚂蚁大多在土壤中筑穴栖息,有些蚂蚁也会在空心竹子、树干、树枝中筑巢。蚂蚁在25 ~30℃时比较活跃,此时沿着校园建筑物旁的缝隙或者花坛边沿更易找到蚂蚁。为了营造更佳的观察效果,可以提前1~2小时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点,撒上食物诱引蚂蚁聚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