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第1课时)教学目标1.建立溶液的概念,能描述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知道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能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认识溶液的特征。 2.了解溶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对常见物质的溶解能从分子、离子视角初步认识物质的溶解过程。 3.知道溶解过程中有热量变化,能简单地解释实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溶液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溶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根据溶液特征解释实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板块一:引入新课 【引导】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种物质,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提问】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呢?溶解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到底什么是溶液呢? 认真倾听。 思考。 将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板块二: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溶解的过程 【实验】蔗糖、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提问】蔗糖和食盐是怎么“消失”在水中的呢?是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分析】以氯化钠为例分析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实验】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蒸馏水的导电性实验。 【提问】氯化钠溶液导电而蒸馏水不导电说明什么?氯化钠溶液导电而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又说明了什么? 【展示】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的微观示意图。 【实验】蔗糖固体、蔗糖溶液和蒸馏水的导电性实验。 【提问】为什么蔗糖溶液不导电? 【展示】蔗糖在水中溶解的微观示意图。 【拓展提问】为什么大多数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呢? 认真观看实验。 【回答】不是,应该是溶解了。 领悟。 【理解】氯离子和钠离子。 认真观看实验。 【回答】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与水分子无关;氯化钠溶液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离子。 观察。 认真观看实验。 【回答】因为分散到水分子中的是蔗糖分子。 观察。 【回答】粒子之间碰撞几率变大,反应就会更快。 将溶解的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的变化相联系,形成宏微结合分析和解释现象的思路。板块三:溶液的特征、组成和命名 【提问】 糖水中上部、中部、下部是否一样甜?氯化钠溶液中上部、中部、下部是否一样咸? 如果把糖水和氯化钠溶液密封起来,不考虑外界环境变化和水的蒸发,放置一段时间,蔗糖和氯化钠会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蔗糖和氯化钠能够同时溶解在水中吗? 【小结】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 【拓展】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溶剂。 【练习】完成练习1~2。 【展示】溶液命名的规则,并举例说明。 【练习】完成练习3。 【小结】以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为例,归纳认识溶液组成的角度。 【回答】一样。 【回答】不会从水中分离。 【回答】能同时溶解在水中。 认真聆听。 举例。 完成练习。 认真聆听。 完成练习。 【倾听与领悟】物质(宏观)、元素(宏观)、粒子(微观)。 通过归纳和比较得出溶液的特征,分析溶液的组成和命名。板块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认真观看实验。 了解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溶液的形成、特征、组成和命名,以及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归纳本节课知识,形成体系。 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结构化。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