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体会溶质的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建立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溶液稀释及配制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块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提问】海水有多咸?如何表示海水的咸度呢? 【模拟海水】在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 1 勺和 2 勺食盐,完全溶解后两杯盐水的咸度是不同的,通俗地说就是这两杯盐水的浓稀不同。 任务一:在化学中如何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思考。 倾听并思考。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板块二: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演示】实验:在室温下,向三个小烧杯中各加入2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 g、0.5 g、2 g 无水硫酸铜,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铜全部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提问】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讲解】一般情况下,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判断溶液的浓稀程度。这种方法比较粗略,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讲解】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即浓度,并以施用农药为例进行说明。 【讲解】表示浓度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板书】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数学表达式: 实验:在室温下,根据下表给定的质量配制氯化钠溶液,观察固体能否全部溶解,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练一练】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观看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Ⅰ号烧杯中溶液呈淡蓝色,Ⅱ号烧杯中溶液呈浅蓝色,Ⅲ号烧杯中溶液呈蓝色。 学生回答:Ⅲ号烧杯中溶液最浓,Ⅰ号烧杯中溶液最稀,是根据溶液颜色的深浅进行判断的。 倾听并思考。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计算。 【思考】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通过配制三种浓稀程度不同的硫酸铜溶液,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准确知道浓度。 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强调溶质的质量是指完全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没有溶解的不计算在内,进一步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板块三: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任务二: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1.配制溶液 【例题 1】在农业生产中,可利用质量分数为 16% 的氯化钠溶液选种。现要配制 150 kg 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2.溶液稀释 【例题 2】化学实验室有质量分数为98% 的浓硫酸,现需要用较稀的硫酸进行实验。要把 50 g 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 20% 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数学表达式的变式和溶液质量组成关系进行计算。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进一步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
板块四: 本课小结 【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三个要点。 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 总结与提升。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