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中考化学(人教版)总复习专题8: 分子和氧原子一、选择题1.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温度升高,温度计的水银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C.热胀冷缩——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发生改变D.一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正式开讲,航天员王亚平把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形成了一个水膜,接着,她往水膜表面贴上花朵折纸,这朵花在太空中“绽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纸花绽放属于化学变化 B.水膜中的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C.水膜中的水分子由里向外运动 D.水袋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阴离子带负电荷,则带负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定是分子C.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D.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所以具有均一、稳定特征的液体一定是溶液4.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分子体积变小B.品红在热水中的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C.氢气有可燃性,氮气没有可燃性——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5.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改变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D.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6. 下列宏观现象与相应的微观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宏观现象 微观解释A 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 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水银柱升高 温度升高,汞原子的体积变大C 氧气在加压后可装入钢瓶 分子之间有间隔D 空气是混合物 空气中含有多种不同的分子A.A B.B C.C D.D7. 学习化学要善于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对下列事实的认识你认为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认识A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B 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分子大小发生改变C 50L水和50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L 分子之间有间隔D 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不同分子性质不同A.A B.B C.C D.D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发祥地、世界最大产茶国,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目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代茶俗,以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方式,不断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回答问题。8.生活中常见到富硒茶、富硒矿泉水、富硒粮食、富硒水果、富硒鸡蛋、富硒蔬菜,其中“硒”指的是( )A.元素 B.原子 C.离子 D.单质9.《清顶香茶》中记载:“日出卧龙日暮色,月生青顶月茶香”。从微观角度解释煮茶时闻到茶香的原因是( )A.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C.分子获得能量后运动速率加快 D.分子的总数增大10.市场上有很多“富硒产品”,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硒原子的质量约为78.97 g B.硒原子的质子数 = 中子数C.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4 D.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11.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生活中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A.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水分子体积变大B.交警查酒驾时,闻到酒精气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D.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1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B.构成物质的微粒只有分子和原子C.气体易被压缩,说明构成气体的分子在不断运动D.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二、填空题13.下图是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使图B完整准确,应在B图虚线框中补充1个 (填“a”或“b”或“c”)。a. b. c.(2)结合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此变化的实质是:在一定条件下, ,每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水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3)该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a与反应后生成的b和c三种粒子的个数比是 。(4)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氧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压的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间的 。14.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和 ,这是燃烧的 个条件之一。(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 放热,上层盏内油温 ,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______(多选,填字母)。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15.根据图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中的干燥布条不变色,中的湿润布条变成红色,分析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图2中当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a管与管中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3)图3实验探究得出分子的性质是 。16.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 ,其用途是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说明了 。(3)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的 (填酚酞或氨水)具有较强的挥发性。17.下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26号为铁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1)①~⑤表示的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是 (填序号)。(2)由粒子③④构成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3)若粒子⑥中x=2a+b,则该粒子的化学符号为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A.③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②③属于同一周期C.①和②化学性质不相似D.①②③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三、综合题18.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2)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3)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产生这--现象的原因是 19.阅读下列三段资料,用化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I.蒙冲斗舰数十,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一火烧赤壁)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Ⅲ.烧铁器浮于胆矶水(硫酸铜溶液)中,即成铜色也。(明:宋应星《天工开物》)(1)资料I中薪草和膏油能燃烧的条件是 ,“时风盛猛”说明 越充足,物质燃烧越剧烈。(2)资料Ⅱ中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结冰时,发生变化的是 ;“为有暗香来”是因为 。(3)资料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解析部分1.B2.D3.C4.A5.B6.B7.B8.A9.C10.C11.A12.A13.(1)c(2)每1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为1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3)2:2:1(4)间隔减小14.(1)炷;油;三(2)燃烧;升高;挥发(3)B;C;D15.(1)(2)(3)分子在不断地运动16.(1)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2)滤纸片上酚酞试液从右向左依次变红;分子是不停运动的(3)酚酞与氨水的位置滴反了;浓氨水17.(1)①②(2)AlCl3(3)Mg2+(4)A;D18.(1)红(2)“氨气逸散较少”“酚酞、氨水用量少”“更快看到实验现象”“可验证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等合理答案(3)“氨分子先运动到上面的棉花团”“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等合理答案19.(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或空气)(2)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3)Fe+CuSO4=Cu+FeSO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