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中考化学(人教版)总复习专题20:燃烧和灭火一、选择题1.学习化学,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楼房起火时,乘坐电梯逃生B.油锅起火,立即用锅盖盖灭C.酒精易燃烧,家用消毒酒精应远离火源存放D.救火时,不能贸然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火势蔓延2.学习化学,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油能去除油污,这是利用了乳化作用B.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因此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灭火C.进入久闭的地窖前要进行灯火试验,因此进入沼气池前也要进行灯火试验D.化学反应遵循元素守恒,因此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生成物中一定有氧气3.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B.图1白磷未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C.图2白磷未燃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D.图3中的白磷如果换成红磷一样能够燃烧,因为红磷具有可燃性4.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可以燃烧B.室内着火,可以打开门窗让风吹灭火焰C.家中燃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盖锅盖灭火5.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风能兴火,火能熟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风炉”是由金属材料铸之B.“飚”(即风)提供燃烧所需的可燃物C.“火能熟水”说明燃烧放出热量D.茶香四溢,从分子角度解释其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6.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模拟泡沫灭火器灭火。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时需要将容器颠倒B.此方法灭火的原理为隔离可燃物C.发生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D.碳酸钠可用碳酸氢钠替代7.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消毒剂成为日常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化学品。消毒是切断病菌传播、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消毒剂中的有效成分对产品的实际杀菌消毒效果至关重要。过氧乙酸消毒剂的主要成分是过氧乙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养殖、水产以及公共环境的杀菌消毒,且杀菌效果良好、无残留。对设备具有清洗和消毒作用。杀菌效果好,可杀死几乎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耐热菌和细菌芽孢。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中含有9个原子B.过氧乙酸可以消毒杀菌,是由于过氧乙酸中含有臭氧分子的缘故C.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3D.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8.某同学利用装满水的一次性纸杯按照如图装置完成趣味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纸杯不燃烧,是因为纸杯不是可燃物B.纸杯中的水能吸收热量,导致温度未达到纸杯的着火点C.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D.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可燃性9.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某集气瓶中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该集气瓶中一定不含有氧气B.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都发光放热C.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D.构成石墨和金刚石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二、填空题10.公交车上备有灭火毯,灭火毯在无破损的情况下能重复使用。若车内起火,在起火初期快速取出灭火毯,抖开后覆盖在火焰上,直至扑灭。(1)灭火毯的灭火原理是 。(2)这种灭火毯我们家庭中也可以备用。若家里的电器起火,使用灭火毯前应先 。(3)目前人类以化石燃烧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属于 (“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11.为探究燃烧条件,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中纸片燃烧,②中纸片不燃烧,说明 。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将灯芯拨松可使火焰变旺,原理是 。实验结束后,熄灭酒精灯的操作是 。三、综合题12.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与化学有关的知识请按要求填写。(1)炒菜时油锅着火了,可以用锅盖盖灭,原理是 。(2)燃气燃烧的火焰是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应 (填“增大”或“减小”)灶具的进风口。(3)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可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这两种口罩的主要材料都是聚丙烯【(C3H6)n】,聚丙烯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其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服食含Al(OH)3的药片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6)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13.生活中常见的打火机所用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丁烷(C4H10),它是一种易燃气体,加压后容易变成液体,可由专门的灌装机灌入打火机。(1)丁烷气体在加压后变为液体,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一过程: 。(2)打火机的电打火利用了压电陶瓷的特殊性,只要按压点火开关,冲击压电陶瓷元件就会产生电火花,从而引燃丁烷。从燃烧的条件看,电火花所起的作用是 。(3)现有8.7gC4H10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充分反应后生成13.2gCO2、13.5gH2O和一定量的CO,则生成的CO的质量为 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四、实验探究题14.燃烧是人类很早利用的化学反应。某课外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任务一】认识燃烧(1)酒精(C2H5OH)、煤(含硫)、天然气(主要成分CH4)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______(填字母序号)。A. 发光、放热B.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探究】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是40℃。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①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80℃的热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②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③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2)以上步骤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________③(填序号)。(3)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对比⑤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若把80℃的热水换成冷水,并重复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对比,该实验还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提出问题】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究竟有没有氧气剩余?【深入探究】定量检测白磷在瓶内燃烧时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反思交流】(4)下列关于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A. 白磷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没有氧气 B. 该实验中的白磷可以用红磷代替C. 该装置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D. 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白磷不能继续燃烧(5)通过数据分析,你对燃烧需要氧气有什么样的新认识________。【任务三】运用燃烧。普通电子打火机的构造如图3查阅资料:丁烷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易液化的气体,沸点-0.5℃,易燃,着火点约为40.5℃。打火机的原理主要利用了压电效应,按下开关的瞬间,储气阀门开启,释放出气态丁烷,同时压电陶瓷产生电火花,温度可达1000℃以上。(6)从燃烧条件分析,打火机的金属防风罩留有许多孔的原因是________。(7)打火机内的燃料通常选用丁烷而不选用汽油等液态燃料的原因是________(写一条)。(8)如果使用或保存不当,打火机也容易发生爆炸,为防止打火机发生爆炸,我们应该注意的是________(写一条)。【任务四】调控燃烧(9)将下列灭火方法与对应的灭火原理,用“—”进行连线________。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炒菜时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清除可燃物家用煤气起火,关闭阀门 隔绝氧气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任务五】调控化学反应(10)与燃烧一样,化学反应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因此,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请你举一个生活中(除燃烧之外)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具体实例:________。15.下面是某课外小组对教材实验进行的创新设计,请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A:从胶头滴管中挤入少量浓氨水,一会儿后观察到石蕊、酚酞都变色,说明分子 ;(2)实验B: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观察到U型管中的液面a b(填“高于”或“低于”)。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饱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 ;(3)实验C:试管中观察到白磷燃烧的现象是 。反应完全后,待冷却到室温,可观察到注射器中蒸馏水慢慢流入试管中,试管内液面最终上升至刻度 处。(4)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对比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答案解析部分1.A2.B3.D4.D5.B6.B7.D8.A9.C10.(1)隔绝空气(或氧气)(2)切断电源(3)不可再生11.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用灯帽盖灭12.(1)隔绝空气(2)增大(3)有机物;6:1(4)(5)Ca(OH)2(6)Ca13.(1)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合理即可)(2)使温度达到丁烷(或可燃物)的着火点(3)8.4;14.(1) B(2) ②①⑤(3)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导致瓶内液面上升 需要接触氧气(空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 CD(5) 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6) 使丁烷接触到充足的氧气或空气(7) 丁烷的沸点低,易气化,易被点燃(8) 远离火源(合理即可)(9)(10) 食物变质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温度降低缓慢氧化速率变慢,为了防止食物变质,把食物放入冰箱15.(1)分子在不断运动(2)低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减小,氢氧化钙析出(3)产生大量白烟,放热;1(4)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