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2 认识动物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2 认识动物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2 认识动物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动物》是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对身边常见植物有了一定认识,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开启对动物世界的探索。教材精心编排,借助生动有趣的图片、简洁易懂的文字以及丰富多样的实际观察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初步构建起对动物的科学认知体系,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特征等内容筑牢根基。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常见动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颜色、生活环境等基本特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认识动物的方法。此外,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和责任感,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身边常见动物,熟知其名称,明晰动物具有需要食物、水和适宜生活环境等生命特征,理解动物的多样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科学思维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动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初步形成分类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目标:学会运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动物,积极参与观察、讨论、分类等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态度责任目标:充分激发学生对动物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好奇心,培育学生热爱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和意识,树立正确的对待动物的态度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精准认识常见动物的名称以及外形、颜色、生活环境等基本特征。
熟练掌握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的科学方法。
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以及动物与人类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准确、清晰、连贯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依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合理、准确的分类。
深刻理解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切实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和实际行动习惯。
五、教学策略
讲授法:系统讲解动物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以及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重要知识,为学生构建起扎实的知识框架。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精美的动物图片、生动的视频资料、逼真的动物模型和标本等,让学生获得直观、鲜明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观察法:组织学生有序观察动物的实物、模型或标本,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细致地感知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专注度。
讨论法: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讨论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游戏法:设计有趣的动物分类游戏、猜动物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常见动物的高清图片、精彩视频资料,精心制作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PPT课件;准备小狗、小猫、小鸟、金鱼、蜗牛、蚂蚁、鹦鹉等动物的模型或标本;设计科学合理、简洁明了的观察记录单,准备好彩色笔、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学生准备:准备好笔和本子,用于记录观察结果和学习心得。提前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动物的相关信息,为课堂讨论和交流做好准备。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充满趣味的动物视频,如《动物世界》中多种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精彩片段,展示小狗欢快奔跑、小猫慵懒玩耍、金鱼优雅游动、小鸟自由飞翔等场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都看到了哪些动物呀?它们又在做什么呢?”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看到的动物和它们的行为。
展示一些动物的局部图片,如大象长长的鼻子、兔子灵动的耳朵、金鱼飘逸的尾巴、老虎斑斓的皮毛等,让学生开动脑筋猜猜这是哪种动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后,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的动物视频和展示有趣的动物局部图片,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充分的情感和知识铺垫。
(二)认识常见动物
教师拿出小狗、小猫、小鸟、金鱼等动物的模型或标本,将它们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补充,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借助PPT课件展示更多动物的图片,包括老虎、狮子、大象、猴子、乌龟、青蛙、袋鼠、熊猫、长颈鹿等,以快速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动物的名称,巩固学生对常见动物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常见动物,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认识,快速建立起学生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同时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观察动物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小狗的外形,提问:“同学们,看看这只小狗,它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的呢?它的耳朵、眼睛、嘴巴又是什么样子的呀?”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回答,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小狗的外形特征。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轻轻用手摸一摸小狗的毛,感受毛发的质地,如是否柔软、光滑等,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想象自己触摸小狗时的感觉。
教师将小狗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安静下来,仔细听一听小狗的叫声,闻一闻小狗身上的气味,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感受动物。提问学生:“小狗的叫声听起来怎么样?它的气味是什么样的呢?”
让学生分组观察金鱼和乌龟,从外形、颜色、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描述,并填写观察记录单。观察记录单上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如“金鱼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乌龟的壳是什么颜色的?”“金鱼生活在哪里?”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全面、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细致入微的感知能力。填写观察记录单有助于学生整理观察结果,提高学生的记录和总结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比较不同动物的特征
展示老虎和狮子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外形、颜色、斑纹等方面有什么不同。提问学生:“老虎和狮子看起来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它们的体型、颜色、斑纹有什么区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拿出小鸟和金鱼的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有什么差异。提问学生:“小鸟生活在哪里?它是怎么运动的?金鱼又生活在哪里?它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与它们的身体结构密切相关。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动物会有不同的特征呢?”引导学生结合之前观察和比较的结果,从动物的生存需求、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动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不同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动物的特点。讨论动物特征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起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科学观念,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五)动物的分类
教师通过PPT课件介绍动物分类的方法,如按生活环境可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飞行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等。在介绍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动物图片进行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如兔子、老虎、大象、金鱼、老鹰、啄木鸟、大熊猫、袋鼠、猩猩等,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将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最后全班一起进行总结和归纳。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动物卡片,卡片上印有各种动物的名称和简单图案。让学生合作进行分类游戏,看哪个小组分类又快又准确。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观察学生的分类情况,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游戏结束后,邀请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设计意图:系统介绍动物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分类技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类思维。通过分类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分类知识。
(六)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展示一些图片,如农民伯伯用牛耕地、马拉车、警犬帮助警察破案、导盲犬帮助盲人出行、信鸽传递信息、奶牛提供牛奶、蜜蜂传播花粉、春蚕吐丝结茧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内容,了解动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问学生:“在这些图片中,动物们都在为人类做什么呢?如果没有这些动物,我们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开展“动物对人类的帮助”分享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动物对人类有帮助,它们是如何帮助人类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动物与人类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力。
展示一些因人类活动导致动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的图片,如森林砍伐导致野生动物失去栖息地、水污染使水生动物难以生存、非法捕猎导致珍稀动物数量锐减等,引导学生讨论:“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动物呢?”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组织讨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动物的感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生存环境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使学生将爱护动物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七)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认识的动物,让学生依次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如“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动物?小狗的特征是什么?金鱼生活在哪里?”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动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如学会了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知道了动物的分类方法、了解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教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强调观察动物的方法、动物的分类标准和依据、动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反馈。
(八)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如给动物图片涂色、连线(将动物与对应的生活环境或食性相连)等,巩固学生对动物名称和特征的认识。教师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和反馈。
展示一些动物的局部图片或特征描述,如“有着长长的脖子,身上有斑点,是一种食草动物”“会飞,羽毛是黑色的,喜欢在夜晚活动”等,让学生猜出是哪种动物,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
开展“我最喜欢的动物”分享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并说出喜欢的理由。鼓励学生从动物的外形、性格、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鼓励,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动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动物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九)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一种动物(如果家里没有动物,可以观察小区里的宠物或流浪动物),用画笔画出它的样子,并在旁边写出它的名称、特征和生活习性。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尽量详细地描述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动物园或宠物店观察更多的动物,记录下它们的名称和自己感兴趣的特征,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鼓励学生积极与动物互动(在安全的前提下),感受动物的魅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制作一张保护动物的宣传卡片,上面可以画一些自己喜欢的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标语,如“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朋友”“爱护动物,共享美好自然”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制作宣传卡片,进一步加深对保护动物重要性的认识,并将这种意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设计意图: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观察家里或外面的动物,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制作保护动物的宣传卡片,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动物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八、板书设计
认识动物
常见动物
(二)动物的特征
(三)动物的分类
(四)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