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九单元 溶液单元教学主题 溶液本章主要的化学概念:(1)溶液;(2)溶质、溶剂;(3)乳化;(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5)结晶;(6)固体溶解度;(7)气体溶解度;(8)溶解度曲线及分析;(9)溶质质量分数;(10)溶质质量分数计算;(11)溶液稀释、增浓;(12)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学科 初中化学 年级 九年级下单元 第九单元溶液 授课人 Xxx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建议:课题1 本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生活经验,从而更深入了理解相关知识;另外也可借助微观动画演示溶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溶液的概念;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教学中要能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溶液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从而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课题2 本课题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中可结合进行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和问题讨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使认识在实践和论证中不断深化。教学中要处理好一些概念的相互关系。如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关系等。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是学生学习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基础能力,在教学中可安排学生讨论溶解度曲线所提供的信息,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课题3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学中要使学生切实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讨论和例题等加深理解概念,学习解答化学计算题的基本规范。对于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教学中应带领学生真实操作实验,实验操作中针对仪器的选择、药品的选择、实验步骤、误差分析、实验的反思与总结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分析,并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主要学习溶液,这章相对独立于初中化学学科。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1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2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3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使概念、实验、应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化学探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本单元对于溶液形成的学习,采用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的形成,对于溶解度和结晶的操作的学习,更加注重通过实验操作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巩固化学实验操作,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则通过讲解例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和掌握溶解度曲线这一化学工具。通过计算溶质质量分数,进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从做中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化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创设情境,通过化学实验探究金属的性质和用途,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更为立体的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意义。本单元教学重点:(1)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2)探究溶解度曲线。(3)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与溶液的配制。本单元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2)对溶解度的认识和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3)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022新课标要求 1.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2.能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说明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含义。3.能从定量的角度,说明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5.能根据需要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6.能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设计粗盐提纯等物质分离的方案单元学情 本单元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和溶液有关的知识素材。不仅如此,在实验室我们也接触到过很多溶液,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但是对于溶液的知识没有系统的学习,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习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溶液的溶解度,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和相关计算。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实验探究,讲练结合,讨论和例题等手段加深理解,学习解答化学计算题的基本规范。本单元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为后续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实际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换,也让学生将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化学的神奇以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单元目标 1.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及特性,并能正确区分溶质和溶剂。2.能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知道物质溶解时伴随着热量的变化。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转化关系。4.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存在定比关系。5.初步学会分析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6.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7.了解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过程及操作步骤,加深理解溶质质量分数。8.能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设计粗盐提纯的方案。达成评价表 Xxxx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溶液及其应用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溶解度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单元课时规划课题 教学目标 主要知识 课时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1.通过蔗糖、食盐的溶解实验,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2.通过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的溶解实验,知道物及其应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3.通过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知道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1)溶液的形成;(2)溶液的应用; 2课题2 溶解度 1.通过氯化钠、硝酸钾溶解的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2.通过硝酸钾的结晶实验和海水晒盐的原理了解结晶现象,知道结晶的两种方法。3.通过分析不同因素下物质的溶解情况,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及影响溶解度的一些因素。4.通过分析、讨论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初步学会数据处理方法。5.通过溶解度的学习,会利用有关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饱和溶液;(2)溶解度;(3)溶解度曲线; 2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1.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意义。2.通过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的稀释、增浓问题的简单计算。3.了解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过程及操作步骤,加深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4.能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设计粗盐提纯的方案,并能进行实工际操作。 (1)溶质的质量分数;(2)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课时设计(课题3)课题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1.教材分析 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内容在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材中占据关键位置。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知识之后,对溶液组成的进一步量化研究。通过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学生能够更精确地描述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浓度要求。同时,它为后续学习酸碱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与溶液相关的综合计算等内容奠定基础,是化学知识从定性走向定量的重要过渡。例如在实验活动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氣化钠溶液的配制中,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完成实验的关键,也体现了知识的实践性和实用性。2.学习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化学知识的学习,已经对溶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溶液的基本组成和一些性质。但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思维跨越。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公式推导上可能存在困难,尤其在涉及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溶液稀释的计算等较为复杂的内容时,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例引导,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逐步掌握相关知识。3.学习目标确定 1. 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2. 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3.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4.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4.学习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很好 一般 不好化学知识 1.溶质的质量分数;2.溶质质量分数计算;3.溶液的稀释和增浓计算;4.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探究能力 1.总结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质的区别;2.探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3.探究总结溶液稀释和增浓的计算。科学态度 1.保持并发展对化学的研究的兴趣,愿意分享和交流2.保持对身边化学的研究和学习,愿意更深层次的观察和了解。3.保持团结协作,科学严谨的精神,愿意实事求是追求化学真理。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和联系;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但讨论时不能配合完成。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讨论交流的工作。实施能力 5分:能进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3分:能进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1分:不能进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结果展示能力 5分:根据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和联系,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总结准确、完整。3分:根据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和联系,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总结的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根据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和联系,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总结。总分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任务一:导入新课 课题3 溶液的质量分数【情境导入】去饮品店买奶茶,我们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点0糖、半糖还是全糖?我们该如何区分这甜与不甜的奶茶呢?前面我们学习了溶液,那在化学中如何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呢?【板书】课题3 溶液的质量分数 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 通过观看图片,设定情境,导入本节课内容,认识溶液的浓度。任务二:新课讲授:溶质质量分数【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课本P46页9-7。【讨论】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为什么?【讲解】溶液的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即溶液的浓度。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总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即: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提问】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你能填写课本中的表格吗?【讨论】溶质质量分数与我们前面学习的溶解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讲解】区别:溶解度:一定温度,一定压强;一定达到饱和;单位(g);关系式:溶质质量分数:与温度压强无关;不一定饱和;单位“1”;关系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联系: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通过溶液颜色的深浅,能比较出三种硫酸铜溶液的浓稀程度的不同,颜色深的溶液较浓,颜色浅的溶液较稀。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组讨论。学生阅读并了解。学生计算并填写课本P42页9-7的表格。溶质质量分数/%0.52.449.09学生思考并讨论。 通过观看总结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真实客观的了解溶质质量分数。任务三:新课讲授: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过渡】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表示意义,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例题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过渡】在实验室中,经常需要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来进行化学实验,这类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又该怎样计算呢?【例题2】化学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要把50 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分析】这是一类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计算的依据:稀释前溶质质量=稀释后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稀释:加水稀释;加稀溶液。溶液的增浓:加溶质;蒸发溶剂;与浓溶液混合。【板书】溶液的稀释与增浓【例题3】配制10%的硫酸溶液98 g,需要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mL)多少mL?【过渡】在有关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有时还经常遇到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通过例题来学习一下。【例题4】100g某硫酸恰好与13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总结】解题思路:1.解该类题,一定要正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有溶液参与的反应,只是溶液中的溶质参与了反应。3.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的总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生成沉淀的质量-不溶物的质量。 学生思考并做例题。【练习】【例题1】解: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150 kg×16%=24 k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50 kg-24 kg=126 kg答:配制150 k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24 kg氯化钠和126 kg水。【例题2】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50 g×98%=x×20%x=245 g需要水的质量=245 g-50 g=195 g答:需要水的质量为195 g。【例题3】解:设需要98%硫酸的体积为V。答:需要98%硫酸的体积为5.4 mL。【例题4】【解析】解:设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Zn + H2SO4=ZnSO4 + H2↑65 98 13g X X=19.6g 溶质的质量分数=答: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通过做例题,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实际问题。任务四:新课讲授: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溶质质量分数的重要意义了,在实验室中我们自己能不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呢?例如: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板书】三、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P55页实验活动5并进行讲解。具体配制步骤:(1)计算: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3 g;水47 g。(2)称量:用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水的密度近似看做1 g/cm3),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3)溶解:用玻璃杯搅拌,使氯化钠溶解。即:装瓶,贴签。【讲解】误差分析:1.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1)托盘天平实验不正确,砝码放反;(2)量水时仰视读数;(3)烧杯不干燥;(4)固体溶质中含有杂质。2.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1)托盘天平没有调零,指针偏右等;(2)砝码生锈;(3)量水时俯视读数;(4)量筒的水倒入烧杯时,一部分撒在外面。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熟悉操作步骤并总结归纳。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总结。 通过实验演示导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使学生认识到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流程。任务五:课堂小结,随堂反馈【提问】学完本课题,你收获……【反馈练习】课本练习 根据板书,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课堂延伸 巩固所学6.板书设计课题3 溶液的浓度一、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100%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的稀释和增浓三、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1)校本P45页练习第1-8题;(2)单元小结;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图片以及演示实验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溶液的浓度这一概念,并且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总结,深入其中,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节课通过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使学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抽象概念化为具体操作。更采用了在课堂上学生讨论并参与总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并总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利用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共同探究。9.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展示对比,引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这一概念,从定量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认识溶液,走进化学的世界。学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于实验的探究,教师需要耐心的引导和演示,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探究当中,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自主自我意识得到满足,更有利于对化学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世界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将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化学的神奇以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