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象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 空瓶不空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大象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聚焦于常见的物质及其变化,本单元开篇的《空瓶不空》一课,旨在引导一年级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看似空无一物的瓶子入手,打破他们对“空”的固有认知,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为后续深入探究空气的性质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简单易懂的图文呈现、趣味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观察思考中,开启科学探索之旅,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观察力,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科学启蒙需求。二、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知道看似空的瓶子里实际存在空气,初步建立空气是一种物质的观念。科学思维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空瓶与有物品的瓶子,培养学生简单的分析、推理能力。探究实践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如挤压瓶子、向瓶中吹气等,尝试用多种方法感受空气。态度责任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表达的学习态度。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发现空瓶中存在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四、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五、教学策略情境创设策略:创设“神秘瓶子”的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使其主动投入探究。直观演示策略:利用简单实验,如向水中挤压空瓶冒气泡,让学生直观看到空气的踪迹。小组合作策略: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培养合作精神与表达能力。六、教学准备每组准备透明塑料瓶(不同规格)、水槽、水、气球、打气筒、塑料袋等材料。多媒体课件,包含空气相关的图片、动画,辅助教学。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前将一个透明塑料瓶(看似空瓶)放在讲台上显眼位置。上课伊始,教师拿起瓶子,微笑着问学生:“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瓶子,大家看看,这个瓶子里有东西吗?”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物品——瓶子入手,直接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情境。学生可能会异口同声回答“没有”,此时教师不急于否定,接着追问:“那这个瓶子真的是什么都没有吗?咱们一起仔细找找看。”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开启探究之旅。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瓶子是否真为空,为后续探究活动营造悬念氛围。(二)探究新知观察空瓶外观教师将空瓶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瓶子,摸摸瓶子的外壁,看看瓶子里面,提醒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最直观的角度让学生感知瓶子的外在特征,为后续探究瓶子不空做铺垫,同时小组交流可锻炼学生的表达与合作能力。感受空瓶里有东西(1)教师引导:“同学们,咱们现在来玩个小游戏,试着把瓶子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动手挤压空瓶,然后分享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挤压空瓶的过程,感受瓶子里有一股力量在抵抗,初步引发他们对瓶子里存在物质的思考,激发探究欲望。(2)教师接着问:“大家再把瓶子放在耳边,轻轻晃一晃,听听有没有声音?”学生操作后汇报听到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听觉感受,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瓶子里有“东西”的疑惑,引导他们从不同感官去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意识。瓶子放入水中的奇妙现象(1)教师:“同学们,现在咱们把瓶子慢慢放进水槽里的水中,注意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各小组学生小心翼翼地将瓶子放入水中,眼睛紧盯着瓶子。设计意图:这是关键探究环节,让学生亲眼目睹空瓶放入水中后瓶口冒气泡的现象,直观呈现空气的存在,冲击学生对“空瓶”的认知,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热情。(2)教师在学生观察后提问:“大家看到瓶子放进水里冒出的泡泡了吗?这些泡泡是从哪里来的呀?”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猜测。设计意图:促使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他们尝试自主解释现象,构建科学思维。给气球吹气与空气感知(1)教师拿出气球和打气筒,向学生展示并说:“咱们再来玩个更有趣的,看老师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边操作边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气球充气过程,再次让学生直观感受空气进入气球使气球膨胀,强化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的认知,同时持续吸引学生的兴趣。(2)打完气后,教师将气球口松开一点,让空气缓缓放出,问学生:“大家感觉到风了吗?这风是怎么来的呀?”引导学生联系气球里的空气进行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触觉感受空气的流动,从另一个角度感知空气,加深对空气存在及特性的理解,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用塑料袋捕捉空气(1)教师给每组发放一个塑料袋,指导学生:“咱们试试用塑料袋去抓一抓空气,像老师这样,把塑料袋张开,在空中快速挥动,然后赶紧把袋口扎紧。”学生动手操作。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参与捕捉空气的活动,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塑料袋鼓起来里面装着空气,进一步巩固对空气存在的认知,且操作简单易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探究乐趣。(2)教师提问:“大家看看自己抓到的空气,摸一摸塑料袋,说说空气给你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描述对空气的触觉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空气这种看不见但能感知到的物质特点。(三)知识拓展教师播放一段简短的动画视频,展示生活中各种与空气有关的场景,如风吹动风车、人们呼吸、汽车轮胎充气等,播放结束后问学生:“同学们,在视频里看到了好多和空气有关的事儿,谁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发现空气呀?”设计意图: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拓宽学生视野,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究科学的热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汇报。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从彼此的生活经验中获取更多信息,代表汇报锻炼学生的胆量与总结表达能力,进一步强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四)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探究了这个神奇的空瓶子,现在大家来说一说,咱们都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与发现,自由发言。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回顾探究活动,强化对空气存在这一核心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师总结补充:“非常棒,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空瓶子里其实有空气,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处不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像今天一样,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去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点明本节课重点知识,同时渗透科学学习方法与态度的教育,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八、板书设计空瓶不空——空气的存在空瓶挤压、晃、入水有东西(空气)气球打气、放气空气可进出塑料袋捕捉能装空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