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象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3 空气的特征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空气的特征》是2025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空气”中的重要一课。在学生已初步认识空气存在的基础上,教材通过一系列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且充满趣味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全方位探究空气的特征。如利用吹气球实验,让学生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借助挤压注射器,使学生理解空气具有可压缩性;通过扇风、闻气味等简单操作,帮助学生了解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的特性。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空气这一常见物质,还为后续学习空气的流动、热胀冷缩等知识筑牢根基,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切实感受科学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二、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明确空气能占据空间、具有可压缩性和流动性,并能准确举例说明空气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思维目标:在经历观察、实验、讨论等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学会从具体的实验现象中抽象出空气的特征。探究实践目标: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熟练掌握探究空气特征的简单实验方法,学会运用简单的图表或文字准确记录实验结果。态度责任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空气相关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关注和探索欲望,树立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责任意识。三、教学重点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能占据空间、具有可压缩性和流动性的特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探究空气特征的简单实验方法,使其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相关实验操作。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并能够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深入理解空气特征的本质内涵。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确保小组活动有序开展,提高合作效率,帮助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科学、准确的结论。五、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现场展示实验过程、播放生动形象的相关视频、展示直观的图片等方式,给予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助力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比如在讲解空气能占据空间时,演示将杯子倒扣入水中,杯底纸巾不湿的实验,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实验探究法: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空气特征的实验,如吹气球、挤压注射器、扇风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探索和发现,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验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合理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合作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小组实验中,引导学生明确分工,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并积极分享实验结果和想法。六、教学准备材料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透明塑料瓶、气球、水槽、水、注射器、吸管、扇子、透明塑料袋、纸巾、记录表格、彩笔;若干个大小不同的杯子、瓶子等容器。教学工具:配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与空气特征相关的图片、视频,如气球在空中飘动、风吹动旗帜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准备实物投影仪,方便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活动:同学们,之前我们一起找过空气,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那大家开动小脑筋想一想,空气是什么样的呢?它有没有颜色,有没有味道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现象能让我们感受到空气的这些特点呢?学生活动: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举手发言。有的学生可能说空气看不到颜色,闻起来也没有味道;有的说风吹过来能感觉到空气在动。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之前所学的关于空气存在的知识,自然顺畅地引出本节课对空气特征的探究。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与空气特征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探究欲望,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探究空气的颜色、气味和透明度教师活动:老师先给大家展示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把它打开,让同学们仔细观察里面的空气。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这个袋子里的空气,它是什么颜色的呀?”然后让学生用手轻轻扇一扇袋口,闻一闻,提问:“能闻到什么气味吗?”接着,将一个小物品(如彩色的小玩具)放在塑料袋后面,让学生透过塑料袋看物品,提问:“能清楚看到这个物品吗?这说明空气怎么样?”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塑料袋里的空气,回答空气没有颜色;扇风闻气味后,回答没有闻到气味;透过塑料袋看物品,发现能清楚看到,说明空气是透明的。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直观且易于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直接观察并总结出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对空气的这三个基本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三)探究空气能占据空间教师活动: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透明塑料瓶和一个气球,指导学生把气球小心地套在塑料瓶口,然后尝试用力吹气球。提问:“小朋友们,气球能吹起来吗?为什么?”接着,将塑料瓶底部扎一个小孔,再让学生吹气球,提问:“现在气球能吹起来了吗?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空气与空间的关系。对照教材中关于此实验的内容,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和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相关描述,并提问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学生活动: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进行实验,发现开始气球很难吹起来,扎孔后能顺利吹起来。小组内展开热烈讨论并回答问题,如开始瓶子里的空气占据了空间,气球吹不进去;扎孔后空气跑出去,气球就能吹起来了。仔细阅读教材,结合实验现象理解教材内容,并回答老师关于教材信息的提问。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重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将实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四)探究空气的可压缩性教师活动: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注射器,让学生将注射器活塞拉到一定位置(如5毫升刻度处),然后用手指紧紧堵住注射器管口,再缓慢推动活塞。提问:“小朋友们,推动活塞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接着,松开手指,让学生观察活塞的变化,提问:“现在活塞怎么变了?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被压缩和恢复原状的原因,结合教材中关于空气可压缩性的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相关实例与实验的联系。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注射器,亲身感受推动活塞时的阻力,回答推动活塞很费力,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松开手指后,看到活塞弹回去,讨论并回答是因为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认真倾听老师讲解,思考教材内容与实验的关联,积极回答老师提问。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注射器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可压缩性和弹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真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加深学生对空气可压缩性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五)探究空气的流动性教师活动: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把扇子,让学生用扇子轻轻扇风。提问:“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这风是怎么来的呢?”然后,点燃一根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仔细观察烟的飘动方向。提问:“看看烟往哪个方向飘?这能说明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体现空气的流动性,结合教材中关于空气流动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相关场景是如何体现空气流动性的。学生活动:用扇子扇风,感受风的流动,回答有风很凉快,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观察烟的飘动方向,讨论并回答烟的飘动说明空气在流动。积极思考并回答生活中体现空气流动性的现象,如旗帜飘扬、风车转动等。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理解教材中场景与空气流动性的关系,回答老师相关提问。设计意图:通过扇风、观察烟飘动等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流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空气的这一重要特征。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加深学生对空气流动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六)小组讨论与汇报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体现我们今天学到的空气的特征呢?”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老师认真倾听学生汇报,进行总结和补充,展示一些生活中空气特征应用的图片,如轮胎充气、风扇转动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特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活动:小组内成员热烈讨论,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如给篮球打气体现空气能占据空间,风扇转动能感觉到空气的流动等。小组代表认真准备,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认真倾听其他小组汇报,观看老师展示的图片,进一步加深对空气特征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丰富对空气特征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展示生活中空气特征应用的图片,能够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关注和探索热情。(七)课堂总结教师活动: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再次强调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能占据空间、具有可压缩性和流动性的特征。回顾本节课所进行的实验,总结实验方法和从中得出的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的空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空气现象,发现更多与空气相关的科学知识。学生活动:认真倾听老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实验过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在生活中运用空气知识的实例,如利用空气的可压缩性给自行车轮胎打气等。课后积极观察生活中的空气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强化对空气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将课堂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八)课堂练习(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师活动:展示一些与空气特征相关的简单练习题,如选择题(以下哪个不是空气的特征?A.无色B.有味道C.透明)、判断题(空气不能占据空间。())、简答题(请举例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等。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活动:认真思考练习题,独立完成作答。积极回答问题,倾听老师的评价和讲解,对于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及时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八、板书设计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透明能占据空间可压缩性流动性生活应用:轮胎充气、风扇转动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