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水的特征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象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水的特征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大象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3 水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的特征》是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水”中的重要一课。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有趣的实验活动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探究水的特征。从生活中常见的运水比赛引出对水的进一步研究,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让学生认识水无色、透明、无味、无嗅、无固定形状等基本特征。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关于水的感性认识的科学梳理,更是后续学习水的其他特性,如溶解、三态变化等知识的基石,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身边常见物质进行科学认识的方法和思维模式。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知道水是无色、透明、无味、无嗅、无固定形状的液体,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与其他物质的区别。
科学思维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水的本质特征。
探究实践目标:经历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探究水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态度责任目标:激发学生对水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清晰认识水是无色、透明、无味、无嗅、无固定形状的液体。
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多种感官(看、闻、尝等)和简单工具(杯子、滴管、勺子等)探究水特征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复杂的实验现象和多种干扰因素中,进行细致观察、准确描述,从而归纳出水的本质特征。例如,在辨别水与其他液体时,排除其他液体颜色、气味等干扰,准确判断水的特征。
培养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的有序性和高效性,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合理分工、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五、教学策略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如河流、海洋、湖泊中的水,以及生活中用水的场景,让学生获得直观的视觉感受。在课堂上直接展示不同液体,让学生观察对比,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特征。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辨别水、观察水的颜色透明度、感受水的气味和味道、观察水在不同容器中的形状等。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探索水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和讨论,每个小组推选组长,负责组织分工。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操作、记录观察结果、讨论分析问题等任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怎么从这几种液体中找出水?”“水和其他液体有什么不同?”“水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为什么会改变?”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六、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5个透明杯子,分别装有水、牛奶、白醋、盐水、糖水;滴管、小勺子、小镜子、记录表格、彩笔;足量清水、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如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一次性手套、口罩(用于安全防护)。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与水相关的图片、视频,如河流奔腾、海洋波澜壮阔的景象,以及水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做饭、灌溉等;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
七、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小朋友在游泳池里快乐玩耍的视频,视频中小朋友们泼水、游泳,尽情享受水带来的欢乐。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在视频里看到了什么?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见到呢?”接着拿出一个透明杯子,里面装着水,再拿出一个同样大小的透明杯子,里面装着牛奶,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水的场景,如洗手、喝水、洗澡等。仔细观察两个杯子,对比水和牛奶的不同,如颜色不同,水是透明的,牛奶是白色的。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有趣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展示不同的液体,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水与其他物质的区别,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的特征。
(二)辨别水的实验
教师活动:将装有水、牛奶、白醋、盐水、糖水的5个杯子打乱顺序放在讲台上,向学生介绍:“小朋友们,这里有5杯神秘的液体,其中只有一杯是水,你们能开动小脑筋,想办法把水找出来吗?记住,为了安全,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但不能随便用嘴巴尝哦,因为有些液体可能不太适合直接品尝。”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辨别方法,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他们讨论出的辨别方法。
学生活动:小组内成员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提出各种辨别方法。有的学生说可以看颜色,白色的是牛奶;有的说可以闻气味,有酸味的是白醋。小组代表发言,向全班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初步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来辨别不同的液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小组中共同解决问题。
(三)观察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教师活动: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杯清水和一杯牛奶,指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仔细观察水和牛奶的颜色和透明度。把小镜子放在杯子后面,透过杯子看镜子,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巡视各小组,适时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如“看看水有没有颜色,能不能清楚地看到镜子里的东西?牛奶呢?”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水和牛奶,将小镜子放在杯子后,透过杯子观察镜子里的影像。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如“水没有颜色,能很清楚地看到镜子里的东西,水是透明的;牛奶是白色的,看镜子里的东西有点模糊”。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水和牛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无色、透明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四)观察水的气味和味道
教师活动:向学生强调安全事项,如使用滴管时不要将液体滴到眼睛里,品尝水时只能用小勺子取少量,且品尝后要及时漱口等。给每个小组发放滴管和小勺子,让学生用滴管吸取少量水,采用“扇闻法”闻水的气味,即轻轻扇动空气,让少量气味飘入鼻腔。再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小勺子取少量水品尝味道。提问:“小朋友们,水有气味和味道吗?和你们之前闻过、尝过的其他东西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按照老师的要求,小心地操作滴管和小勺子,认真感受水的气味和味道。回答问题,如“水没有气味,也没有味道,不像白醋有酸味,糖水有甜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直接感知水无味、无嗅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学会遵守规则,保障自身安全。
(五)水的形状观察
教师活动:给每个小组发放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如正方体、圆柱体、球体,让学生将水倒入不同容器中,提问:“小朋友们,看看水在不同容器里的形状一样吗?水有固定的形状吗?”引导学生观察水在容器中的形态变化,鼓励学生用手比划水的形状。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将水倒入不同容器中,仔细观察水在不同容器中的形状变化。讨论并回答问题,如“水在正方体容器里是正方体形状,在圆柱体容器里是圆柱体形状,水没有固定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水没有固定形状,会随着容器的形状改变而改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中总结科学规律。
(六)小组汇报与总结
教师活动: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观察结果,总结水的特征:“小朋友们,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现在谁能来说说水有哪些特征呢?”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从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形状等方面总结水的特征。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水的重要特征。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水的特征,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如有遗漏或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强化对水特征的认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清晰地表达出来。强化学生对水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展示一些生活中关于水的图片,如干旱地区缺水的场景、水污染的图片、水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提问:“小朋友们,水对我们的生活这么重要,那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水资源呢?”引导学生思考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如随手关水龙头、用洗菜水浇花、不向河流里扔垃圾等。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八)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水的特征,谁能再来说说水有哪些特点呢?”引导学生再次强调水无色、透明、无味、无嗅、无固定形状的特征,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回顾水的特征,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八、板书设计
水的特征
颜色:无色
透明度:透明
气味:无味
味道:无嗅
形状:无固定形状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