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美术三年级下册4. 红绿灯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岭南版美术三年级下册4. 红绿灯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岭南版美术三年级下册4. 红绿灯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红绿灯下》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场景为题材,引导学生观察红绿灯下的人物、车辆以及道路环境等元素,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交通秩序与城市生活的一角。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与造型表现能力,让学生在描绘交通场景的过程中,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同时提升美术素养,将生活体验转化为艺术创作,感受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画面中呈现了不同动态的人物、形态各异的车辆,以及红绿灯的鲜明色彩,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表现空间,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构思画面,展现生动的街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红绿灯下交通场景的基本构成要素,如人物、车辆、道路、交通信号灯等。
掌握人物、车辆的基本造型特点,运用流畅的线条、鲜明的色彩表现红绿灯下的场景,提高绘画造型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会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组织画面,使作品具有一定的美感与故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交通秩序之美,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在创作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耐心细致的学习品质,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把握红绿灯下人物、车辆的造型特征,用绘画形式生动表现交通场景。
合理构图,突出画面主体,展现红绿灯下的秩序感。
四、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表现出人物、车辆的动态变化,使画面富有动感与生活气息。
巧妙运用色彩搭配,增强画面视觉效果,烘托交通场景氛围。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红绿灯下交通场景的基本知识、绘画技巧与构图要点,让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视频资料以及窗外真实的街景,培养观察能力,获取创作灵感。
讨论法:针对交通场景的特点、创作思路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促进交流合作。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绘画,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城市街道车水马龙的视频,视频中有清晰的红绿灯交替画面以及行人和车辆有序通行的场景。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视频里,什么东西在指挥着交通,让行人和车辆有条不紊地前进呀?”引导学生回答出红绿灯。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直观的视频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熟悉的城市交通情境中,引发学生对红绿灯及其作用的思考,为后续教学铺垫。
展示几幅不同风格但主题都是红绿灯下场景的美术作品(简笔画、水彩画、油画等),问学生:“大家看,艺术家们用画笔记录下了红绿灯下的瞬间,你们觉得这些画美在哪里?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这样有趣的场景?”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拓宽学生视野,让他们初步感知美术创作的多样性,进一步激发对本节课绘画主题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二)新授(知识探究)
观察红绿灯
教师在黑板上简单画出红绿灯的外形,问学生:“谁能说一说红绿灯的形状、颜色以及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请几位同学回答,教师补充纠正,强调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基本规则。
展示红绿灯细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红绿灯灯罩的质感、灯光的光晕效果等,提问:“我们在画红绿灯的时候,怎样才能画出它独特的质感和发光的感觉呢?”让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总结可以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外形,用渐变色表现灯光。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红绿灯基本常识入手,结合细致观察,加深对红绿灯造型、色彩及意义的理解,为绘画红绿灯元素打基础,同时培养观察细节的能力。
分析人物动态
再次播放视频,定格在有行人过马路的画面,问:“同学们,看看这些过马路的人,他们的姿势一样吗?都有哪些不同的动作?”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走路、跑步、站立张望等姿态,邀请几位同学上台模仿,台下同学仔细观察并描述动作特点。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几个不同动态的简笔小人,边画边讲解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线条走向,如弯腰的人背部曲线、奔跑的人双腿的伸展幅度等,强调动态线对表现人物活力的关键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定格、模仿表演等互动环节,让抽象的人物动态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黑板示范给予学生直观的绘画指导,提高学生描绘人物的技能。
探讨车辆造型
展示各种常见车辆(小汽车、公交车、摩托车、自行车等)的图片,分组讨论:“这些车外形上有什么区别?哪个部分最有特点,容易画出来让人一眼认出是什么车?”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不同车辆的车身形状、车轮大小、车窗位置等特征。
教师选择一辆小汽车进行绘画示范,从车身轮廓画起,逐步添加车窗、车门、车轮等细节,强调线条的流畅与对称,展现车辆的立体感,同时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改变车辆角度,如正面、侧面、俯视等。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分享交流加深对车辆造型的认识,示范绘画让学生清晰了解车辆绘画步骤与技巧,培养造型表现能力。
研究构图方法
呈现几幅构图不同的红绿灯下场景绘画作品(有的主体在画面中心、有的偏左或偏右、有的画面有近景远景之分),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哪幅画看起来最舒服,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一种构图,它是怎么突出重点的?”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讲解构图的平衡、疏密、主次等原则。
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单图形(圆形代表人物、长方形代表车辆、三角形代表红绿灯)模拟构图,演示如何安排画面元素,如将红绿灯放在高处显眼位置,人物和车辆分布在周围,形成有秩序的画面,强调构图要服务于主题表达。
设计意图:借助作品赏析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构图效果,自主思考培养审美判断能力,黑板构图演示将抽象构图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提升画面组织能力。
(三)示范创作(步骤讲解)
教师根据之前讲解的内容,完整创作一幅《红绿灯下》的绘画作品,边画边讲解步骤:
首先用铅笔轻轻勾勒出红绿灯的大致位置,确定画面中心,注意形状比例要准确。
接着在红绿灯下方及周围画出不同动态的人物,依据近大远小原则调整人物大小,用简单线条表现人物动作,如伸手拦车、快步过马路等。
然后添加车辆,选择不同类型的车,画出它们的行驶方向,注意车辆之间的遮挡关系,体现空间感。
进一步细化人物表情、服装纹理,车辆装饰等细节,用橡皮擦去多余线条。
最后选择合适的水彩笔或油画棒上色,红绿灯用鲜艳的红、黄、绿,人物服装色彩丰富多样,车辆颜色参考生活实际,注意色彩搭配协调,涂完颜色后可适当用深色线条勾勒轮廓,使画面更清晰。
设计意图:完整示范给予学生系统的创作流程参考,详细步骤讲解让学生清楚每个环节要点,降低创作难度,增强学生动手信心。
(四)学生实践(自主创作)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想象,开始创作《红绿灯下》绘画作品,要求画面内容丰富,人物、车辆动态多样,构图合理,色彩鲜艳。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作,遇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如提醒构图太满的学生调整布局,指导绘画技巧不熟练的学生改进线条。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作品,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创作中有所收获,培养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分享交流)
组织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张贴在黑板或展示栏上。
开展自评:每位同学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如“我画的是放学时学校门口的红绿灯,有很多同学在过马路,我还画了一辆校车,重点表现了同学们欢快的样子”,分享自己最满意的部分与遇到的困难。
同学互评:邀请其他同学发表看法,用“我觉得这幅画的优点是……,如果……就更好了”的句式进行评价,如“我觉得这幅画人物动态很生动,要是背景再加点商店招牌就更丰富了”,促进相互学习。
教师评价:从造型、构图、色彩、创意等方面综合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与闪光点,如“这位同学画的车辆造型很独特,用了夸张的手法,让画面很有童趣”,同时针对普遍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如“有些同学画面主体不够突出,下次可以先确定主要元素再构图”。
设计意图:展示作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激发成就感;自评、互评培养反思与评价能力,促进交流;教师评价给予专业指导,明确努力方向,提升美术素养。
(六)课堂小结(总结拓展)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红绿灯及交通场景元素的绘画技巧、构图方法、色彩运用等,强化记忆。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除了学会画画,大家还明白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说出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教师总结强调要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自家小区门口或附近路口在不同时段(清晨、傍晚、雨天等)的交通场景,用摄影或绘画草图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鼓励学生持续关注生活,积累创作素材。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巩固知识,情感升华将美术学习与生活品德教育相连,拓展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培养持续学习习惯,拓展美术创作深度广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