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动物的反应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动物的反应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动物的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说出常见动物在遇到不同刺激时的反应,知道动物的反应是其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2.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动物反应的能力,学会用简单的方法研究动物的反应。
3. 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意识。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反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动物的反应》是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围绕动物展开,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动物的行为特点。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常见动物在不同刺激下的反应,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反应是其适应环境的本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直观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呈现,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动物在遇到不同刺激时的反应,认识动物的反应是适应环境的方式。
2. 教学难点:设计简单实验观察动物的反应,并准确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
四、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直观地呈现动物的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观察动物在不同刺激下的反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的反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
1. 有关动物反应的视频、图片资料。
2. 实验材料:小鱼、蚂蚁、面包屑、滴管、水、放大镜、透明塑料盒等。
3. 记录单、彩笔。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趣的视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一段动物在自然环境中活动的视频,如小鸟飞翔、兔子奔跑、鱼儿游动等)
2.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被视频中的动物吸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3.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 观察动物的自然反应
教师活动:视频里的动物可真多呀!它们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展示一些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图片,如猫咪睡觉、小狗玩耍、猴子吃香蕉等)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图片,积极举手发言,描述自己看到的动物及其行为。例如:我看到了一只猫咪在睡觉,它的眼睛闭着,身体蜷成一团;我看到了小狗在玩耍,它跑来跑去,还摇着尾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有初步的认识。
2. 观察动物对刺激的反应
教师活动: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当动物遇到一些刺激时会有什么反应呢?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鱼,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拿出装有小鱼的鱼缸和滴管)老师用滴管向鱼缸里滴入一些水,大家仔细观察小鱼有什么反应。
学生活动:专注地观察小鱼的反应,发现小鱼会快速游动,有的还会躲到鱼缸的角落里。
教师活动:谁能说一说小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可能会说小鱼被水滴吓到了,所以才会快速游动;或者小鱼以为有危险,所以躲起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动物对刺激的反应,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小组实验观察蚂蚁的反应
教师活动:除了小鱼,蚂蚁也是我们常见的小动物。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观察一下蚂蚁对面包屑和水的反应。每个小组都有一盒蚂蚁、一些面包屑和滴管。大家先把面包屑放在蚂蚁旁边,观察蚂蚁有什么反应,然后用滴管向蚂蚁滴一滴水,再观察蚂蚁的反应。注意不要伤害到小蚂蚁哦!观察完后,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发放实验材料和记录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记录)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认真观察蚂蚁的反应,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有的小组会发现蚂蚁会很快聚集到面包屑周围,用触角触碰面包屑,然后尝试搬运面包屑;当水滴到蚂蚁身上时,蚂蚁会四处逃窜,显得很慌乱。
教师活动:巡视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细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观察蚂蚁对不同刺激的反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物反应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三)拓展提升(10分钟)
1. 教师活动:同学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小鱼和蚂蚁对刺激的反应。那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对刺激的有趣反应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2.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知道的动物反应。例如:我知道当有人靠近小鸡时,小鸡会赶紧跑开;我家的小狗听到门铃响,会汪汪叫;小猫看到老鼠,会马上扑过去。
3. 教师活动: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动物反应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一段关于动物特殊反应的视频,如变色龙变色、刺猬遇到危险蜷缩成一团、乌贼喷墨等)
4.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对动物的特殊反应感到惊奇,不时发出惊叹声。
5. 教师活动:看完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动物的这些反应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帮助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6.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会说动物的反应可以帮助它们躲避危险,有的学生会说动物的反应可以帮助它们找到食物,还有的学生会说动物的反应可以帮助它们适应环境。
7.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动物的反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动物特殊反应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更多动物的奇妙反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组织学生讨论动物反应对其生存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动物的反应。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知道了动物在遇到不同刺激时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留心观察身边的动物,发现更多关于动物的奥秘。
2.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老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动物反应的认识。
3.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动物,保持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五)作业超市(3分钟)
1. 教师活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作业超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作业一: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观察动物的反应,并和爸爸妈妈分享你的发现。作业二:画一幅你最喜欢的动物在遇到刺激时反应的画,并在旁边写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作业三: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动物独特的反应,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2.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作业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作业。
3. 设计意图:设计多样化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通过播放有趣的动物视频,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身体验动物的反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在拓展提升环节,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动物的反应,并播放动物特殊反应的视频,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环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并为学生提供了课后继续探究的机会。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实验环节,个别小组的学生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实验过程有些混乱;在学生发言时,没有充分给予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小组合作的指导,明确小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