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二氧化碳》(教案+课15张PPT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二氧化碳》(教案+课15张PPT件)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空气》- 二氧化碳
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青岛版《科学》
2025春新版
舞台上的烟雾是怎么产生的?
活动准备
制取二氧化碳
方法一:
活动过程
制取二氧化碳
方法二:
活动过程
二氧化碳
观察:
空气
二氧化碳是 的气体。
无色、透明
二氧化碳的特点:
活动过程
闻一闻
二氧化碳没有气味
活动过程
把二氧化碳倒入放置着点燃蜡烛的烧杯中
现象:烧杯中的蜡烛从低到高依次熄灭。
结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同体积的空气重。
活动过程
把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二氧化碳中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活动过程
二氧化碳的特点:
活动过程
这是为什么?
活动过程
……
二氧化碳的用途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讨论:
储存和使用二氧化碳时应注意什么?
……
活动过程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接触干冰时,要注意佩戴厚棉手套或其他遮蔽物才能触碰,否则会被冻伤。汽车、船舱等较密封的地方不能使用干冰,因为二氧化碳会挤走氧气,导致人窒息甚至死亡。
二氧化碳储罐如遇夏季高温、热源或火源等影响,会使储罐内壁所受压力增大,可能会引发爆炸。
注意!
活动过程
在进入地窖之前先打开窖口通风。如有条件用通风机向里面吹风,这样换气更彻底。换气后进入地窖前先点一根蜡烛放进地窖,如果蜡烛慢慢熄灭(风吹灭除外)或燃烧变弱,就不要进入地窖,继续进行通风换气。如果蜡烛正常燃烧,就可以进入地窖。
拓展活动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 《空气 》单元 8.二氧化碳 教学设计
单元 《空气》 课题 8.二氧化碳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5~6年级②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能说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特点,了解其常见用途及存储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对二氧化碳制取和探究特点实验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运用所学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组装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熟练进行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燃烧蜡烛等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在实验探究中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教学 重点 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及特点的探究。
教学 难点 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及特点的探究。
教学 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 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备注
一、引入课题 [PPT2 出示]教师播放带有“烟雾”效果的演出视频,提出问题:这些“烟雾”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学生猜测。 教师:这些舞台效果的制造与二氧化碳离不开关系,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二氧化碳。
二、活动过程 (一)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教师: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只有0.03%,我们很难将它从空气中分离。要想研究二氧化碳,我们需要动手制取。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烧杯、玻璃杯、玻璃片、集气瓶、锥形瓶、带有塑料软管的瓶塞等。 教师:在实验中人们发现小苏打和白醋能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利用以上实验材料,你们准备怎样制取二氧化碳?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实验方案。 [PPT3 出示]方法一:取一只玻璃杯,放入3匙小苏打,沿杯壁小心倒入一些白醋,待泡沫开始下降时再用玻璃片盖住杯口。 [PPT4 出示]方法二:在锥形瓶中放入小苏打,倒入少量白醋后,迅速塞上锥形瓶瓶塞。这时,锥形瓶中产生的大量气体会沿软管进入集气瓶中,过一会儿后,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盖住。 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小苏打不能加得太多,倒白醋时应缓慢地沿杯壁倒入。 小组选择器材进行实验。 (二)二氧化碳有哪些特点? 1.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收集到了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瓶内的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可以从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PPT5 出示] 教师:在闻瓶中二氧化碳的气味时要注意什么? [PPT6 出示]学生交流:不能一下把玻璃片全部移开,应该边移动玻璃片边用手轻轻扇动瓶口的气体,同时将鼻孔靠近扇过来的气体。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教师:大家知道一部分空气支持燃烧,一部分空气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属于哪部分呢? 学生猜测。 [PPT7 出示]教师:我们来做个趣味实验验证一下。像这样把蜡烛放入烧杯中的“台阶”上,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沿杯壁倒入烧杯,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猜测:燃烧的蜡烛会熄灭;低处的蜡烛先灭,高处的蜡烛后灭;高处的蜡烛先灭,低处的蜡烛后灭。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燃烧的蜡烛都熄灭了,蜡烛从低到高依次熄灭。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同体积的空气重。 [PPT8 出示]3.教师:二氧化碳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咱们继续研究。这个烧杯里装的是澄清的石灰水,如果把石灰水倒入二氧化碳中摇一摇,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生猜测:石灰水可能会变浑浊。 学生动手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石灰水变浑浊了。 [PPT9 出示]4.总结二氧化碳的特点: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同体积的空气重。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PPT10 出示]5.教师:当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的特点后,就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奇特现象了。(播放“死狗洞”的故事) (三)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1.教师:根据二氧化碳的特点,你们推想二氧化碳会有什么用途? 学生讨论交流。 [PPT11-12 出示]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可制作碳酸饮料、灭火剂、制冷剂(舞台烟雾)、提高农作物产量等。 2.教师:使用或储存二氧化碳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PPT13-14 出示]教师播放课件完整展示注意事项:远离火源、避免高温、皮肤不直接接触干冰、密闭环境不能使用等。
三、拓展活动 [PPT15 出示]进入封闭时间较长的地窖或者地井时容易发生窒息事件,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应该怎样做才能确保安全?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 (在进入地窖之前先打开窖口通风。如有条件用通风机向里面吹风,这样换气更彻底。换气后进入地窖前先点一根蜡烛放进地窖,如果蜡烛慢慢熄灭(风吹灭除外)或燃烧变弱,就不要进入地窖,继续进行通风换气。如果蜡烛正常燃烧,就可以进入地窖。)
四、练一练 一、选择题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比同体积的空气( )。 A.重 B.轻 C.无法比较 2.( )不是二氧化碳用途。 A.制作碳酸饮料 B.提高作物产量 C.作为助燃剂 3.(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4.干冰是固态的( ),皮肤不能直接接触干冰。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二、判断题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燃烧,但支持燃烧。( ) 2.运送二氧化碳储罐时要远离热源。( ) 3.进入封闭时间较长的地窖前,应先打开地窖口通风一段时间,然后将点燃的蜡烛放入地窖,蜡烛不熄灭才能进入地窖。( ) 4.接触干冰时,要注意佩戴厚棉手套或其他遮蔽物才能触碰,否则会被冻伤。( ) 5.二氧化碳储罐如遇夏季高温、热源或火源等影响,可能会引发爆炸。( ) 参考答案 A2.C3.B4.B 1.×2.√3.√4.√5.√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六、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制取:小苏打+白醋 二氧化碳 无色、无味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特点 比同体积的空气重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