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课题 课型 课时 使用者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新授课 两课时 高一学生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完整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相关物理量测量与控制方法,运用控制变量法和数学手段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构建、科学思维锻炼、科学探究实践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养成,且能将知识与生活科技相联系。教材分 析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前提条件。 在动力学中居核心地位,承上启下构建知识框架。内容由生活实例引入,详细介绍实验器材、原理、步骤,注重控制变量法,通过数据处理与图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编排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符合认知规律。学情分 析 学生有运动学和力学基础,但缺乏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定量关系探究经验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具备一定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科学探究、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有待提升。好奇心强、对实验有兴趣但易受干扰,个体差异需在教学中关注,可利用其兴趣采用多样教学法促进学习。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理解加速度与力、质量定性及定量关系; 掌握实验探究方法与器材使用; (3)能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提升探究、动手、思维能力,体会控制变量与图像法; (2)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团队协作与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 激发兴趣与热爱,培养科学态度、精神与品质,重视实验数据真实性。科学思维 通过小组实验与展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并对之进行质疑和改进的科学思维。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实验设计实施 (2)控制变量法分析数据得出关系学习难点 (1)在实验操作中,如何巧妙地平衡摩擦力,以有效减小实验误差; (2)深入理解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中图像法的应用原理与技巧,如准确绘制 a - F 和 a - 1/m 图像,并能从图像中敏锐洞察物理规律、精准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合理外推与误差分析,这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与物理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考点 1.实验原理设计,如控制变量法、器材作用与选择、步骤合理性。 2.数据处理分析,包括加速度计算、图像绘制与分析、关系推导及误差评估。易错点 1.实验操作中,平衡摩擦力、导轨未固定、质量、力测量有误。 2.数据处理时,读数、图像绘制与理解出错。教学准备 学 具:带滑轮的导轨、光电门及数字计时器、配重小车、钩码若干、遮光片、刻度尺、细绳。 教具与媒体:学具一套、多媒体课件、插线板、刻度尺。教学 流程 图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趣味活动引入 (课前暖场播视频)上课后,提问:已知舰载机的起飞速度为 260km/h,如果你是设计师,要想提高舰载机的起飞效率,即在更短时间、 距离内起飞,你会如何改进? 由此引出学生对于增大加速度的思考从而引出新课教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为设疑:怎样增大加速度? 通过舰载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逐渐引入课题。第一个学习点:定性分析 播放提前录制的视频 ①相同小车不同动力 ②相同动力质量不等小车 对比,并引导分析提出猜想。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质量相同时,小车受的力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 受力相同时,小车的质量越大,产生的加速度 越小。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质量相同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 受力相同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第二个学习点:实验探究 1.提问:结合教材,如何设计实验?从以下几个问题思考: (1)在什么样的运动过程中进行实验探究?怎样产生这样的运动? 教材实验图 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分别怎样测量? 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1.通过教材实验图,知道我们要构建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通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探究,知道我们测量的主要参数及实验器材。 3.学生讨论、再一次发散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如何测力? 平衡摩擦力、转换研究对象 讨论、设计实验。展示交流结果。 通过平衡摩擦力、转换研究对象, 以小车和钩码、细线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将研究问题可测量化。通过提供的器材,梳理实验思路 学生聆听器材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 让学生了解器材的使用,从而更准确的采集数据。4.分小组讨论,得出操作步骤 分小组讨论,得出实验步骤。 (1)正确安装实验器材,打开电源; (2)调节数字计时器至“加速度”档:按“功能”键调节,加速度挡位亮灯即可; (3)平衡摩擦:调节轨道倾角,不挂钩码时,轻推小车至恰好能匀速下滑即可; (4)进行实验并读数记录:读数时,读取显示器第 6 个数据为加速度(注意单位);记录后按“清零”键继续实验; (5)数据处理:由数据绘制相应的图像,得出结论; 规范学生实验操作。也为思路不清楚的同学,提供可执行的操作步骤。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轻拿轻放; (2)实验过程中保证轨道静止不动,可在轨道末端稳住轨道; (3)实验过程中不可损坏遮光片; (4)读数时注意显示器与表格内的单位换算; 学生自习聆听,以防采集数据有误, 实验中的安全教育6.引导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 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学案相应位置。 由学生自己采集数据,为后续得出结论,提供理论支撑。7.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最后指导并进行总结。 实验完成后做交流展示。 完全由学生通过活动探索、展示、探究出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重点体现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一点。 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质量相同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合外力相同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8.答疑:舰载机怎样增大加速度? 学生根据老师提问作答:增大牵引力、减小质量。 一个问题,贯穿这个课堂。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开阔学生的眼界。课堂小结 课后延伸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后延伸】由本堂课的内容延伸祝愿学生:科技强国梦,青春正当时。同学们,让我们以知识为舟,以探索为桨,在科技的浩瀚海洋破浪前行。用你们的智慧与汗水,浇灌科技之花,从校园的书桌起步,向着未来的科研高峰奋勇攀登,为祖国的科技崛起贡献青春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回忆并总结本堂课知识。 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将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融入课堂,体现“两个传统进课堂”。作业设计 1. 实验报告分析:结合自己小组的数据,分析误差来源以及改进措施。 2. 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案,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板书设计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方法:控制变量 二、猜想:a∝F,a∝1/m 三、定量实验 结论 质量相同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 受力相同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