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重力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重力的概念及其与引力的区别 二、科学思维:通过杠杆模型理解重心的概念,体会等效替代思想在重力研究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知道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研究力,经历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角度定量研究重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重心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精密联系教学重点:判断不同物体的重心位置;画出物体所受重力.教学难点:通过杠杆模型理解重心的概念,并体会等效替代思想在重力研究中的应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 引导复习初中所学有关力的知识 补充力学知识 力的矢量性: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力的单位:牛顿 总结力学研究角度 定性研究啊 ①产生条件 ②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定量研究 ①大小 ②方向 ③作用点 1.回顾初中所学力的知识 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的. 力具有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习力学补充知识 体会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思路. 初高衔接,降低学生物理学习的畏惧感.情景引入 展示四幅图片,提问:图中四个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回顾初中所学重力相关知识 重点解释定义并强调关键词——由于吸引的解读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是引力的一个分力,不是引力本身. 1思考问题并尝试解答:四个物体都受到重力. 2.回顾初中所学重力相关知识 ①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②施力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研究对象 3.体会重力与吸引力的区别与联系 从生活实例总总结规律,其一拉近物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其而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规律的探索与总结.探究新知 1.组织展开并强调重力的定量研究 ①g表示重力加速度,单位除了m/s2还有N/kg; 由于g与纬度和高度有关,G也随纬度、高度的不同而不同. ②竖直向下不是垂直地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是垂直与水平面向下,或沿重力加速度方向. ③重心:等效于将物体各部分重力集中于一点 采用支点位于力臂中间的杠杠模型演示等效作用点: ④提出问题:如何判断形状不规则或质量均匀物体的重心 小试牛刀:判断篮球、圆环、实心木质正方体、一串葡萄的重心位置 提出问题:学习了力,如何形象直观的表达力呢 并补充精确表示力的方法——力的图示 ①确定标度,再用相应长度的险段表示力的大小; ②其余和力的示意图一样 小试牛刀:画出物体所受的重力 1.展开重力的定量研究 ①大小:G=mg ②方向:竖直向下 ③作用点:在物体上.体会重心位置的判断方法. 形状规则并且质量均匀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物体的重心可能随着形状或质量分布变化而变化; ④小组讨论并尝试回答问题:利用二力平衡法,将重心所在位置等效替代为其他力所在的直线,两线的交点即为重心所在位置. 小试牛刀:判断篮球、圆环、实心木质正方体、一串葡萄的重心位置 思考问题,结合位移几速度的表达,尝试将抽象的力用具象的有向线段表示出来.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注意合适的长短,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两端任一端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小试牛刀:画出物体所受的重力 通过经历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课堂总结 根据学生回顾内容检查学习情况并查漏补缺 回顾并明确知识重难点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二)实验辅助理解概念 (三)多媒体助力抽象知识直观化 二、不足之处 (一)部分学生概念混淆 尽管采用多种方式讲解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理解不清。在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中发现,他们容易将重力简单等同于万有引力,忽略了地球自转等因素对两者关系的影响。这反映出在概念辨析的教学中,讲解深度和方式还需优化,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二)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在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如让学生分析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分力情况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分析思路不清晰、不能准确建立物理模型的问题。这表明学生虽然掌握了重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但在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复杂问题方面的能力还有欠缺,教学中对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到位。 (三)课堂互动参与度不均衡 课堂互动中,部分性格活泼、基础较好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而一些性格内向或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度较低,发言机会较少。这可能导致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改进措施 (一)深化概念教学 针对重力与万有引力等易混淆概念,增加对比分析的案例和练习。例如,通过推导公式详细解释在地球表面不同位置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结合具体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差异,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概念体系。 (二)强化知识应用训练 选取更多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如分析建筑物在倾斜地形上所受重力影响等案例,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同时,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总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促进全体学生参与 关注性格内向和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分层提问、小组互助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发言和展示的机会。在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帮助,营造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通过对本次教学的反思,我将在后续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