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氧化剂和还原剂 课件 (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2 氧化剂和还原剂 课件 (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3节
第2课时 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习目标
1.能从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
和还原产物等概念,熟知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清相关概念间
的关系(重、难点)。
2.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了解氧化
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难点)。
自我测试
内容索引
目标一 氧化剂和还原剂
目标二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知识回顾
单线桥分析以下反应,Fe2O3、H2表现了什么性质?
氧化性 还原性
氧化剂 还原剂
还原产物
Fe2O3+3H2 2Fe+3H2O
+3 0 0 +1
6e-
e-
得到电子
(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
失去电子
(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
氧化
产物
得电子
同时
失电子
一、氧化剂和还原剂
1. 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
(1)氧化剂:
还原剂:
(2)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价”降低,即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
“价”升高,即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的产物。
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的产物。
(3)氧化性:
还原性:
氧化剂具有的性质,即得电子性质。
还原剂具有的性质,即失电子性质。
思 考 1
在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 “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
……即倭铅也。……以其似铅而性猛, 故名之曰 ‘倭’云。”
(注: 炉甘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锌)
(1)请完成上述火法炼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CO3+       +   CO↑。
(2)在该反应中,还原剂是  (填化学式,下同),被还原的是    。
(3)在该反应中,氧化产物是   ,还原产物是     。
2C
Zn
3
C
ZnCO3
CO
Zn、CO
归纳总结
一、氧化剂和还原剂
2.常见氧化剂、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
①活泼性较强的非金属单质:如Cl2、O2等。
②变价元素的高价态化合物:如KMnO4、FeCl3、HNO3等。
③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④其他:如HClO、漂白粉[有效成分为Ca(ClO)2]、MnO2等。
得e-
还原产物
一、氧化剂和还原剂
2.常见氧化剂、还原剂
(2)常见的还原剂
①活泼性较强的金属单质:如Al、Fe、Zn等。
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S、C等。
③含有较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如CO、SO2、KI等。
④其他:如浓盐酸、NH3等。
失e-
氧化产物
特别提示:中间价态的物质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以作还原剂。
Fe2+、S主要表现还原性,H2O2主要表现氧化性。
3.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一、氧化剂和还原剂
金属的冶炼 电镀 燃料的燃烧 植物光合作用
易燃物的自燃 食物的腐败 钢铁的锈蚀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思 考 2
汽车尾气系统中均安装了催化转化器,在催化转化器中,汽车尾气中的CO与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CO2和N2。
(1)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O+2CO N2+2CO2
(2)请分析上述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指出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是;氧化剂是NO,还原剂是CO,氧化产物是CO2,还原产物是N2。
应用体验
1.下列物质属于常见氧化剂的一组是
A.Cl2、O2、FeCl3、KMnO4
B.O2、KMnO4、C、H2
C.Na、K、FeCl2、H2、CO
D.CuO、CO、Fe2O3、H2

2.(2024·广东鹤山一中高一段考)在下列反应中,水做还原剂的是
A.2F2+2H2O===4HF+O2 B.2Na+2H2O===2NaOH+H2↑
C.Cl2+H2O===HCl+HClO D.CO2+H2O===H2CO3

水做氧化剂
既不是氧化剂
也不是还原剂
合成反应,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思考:Na - e-===Na+,Al - 3e-===Al3+,失电子数目多,是否还原性强?
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难易程度,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1.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得失电子的关系
(1)氧化性:物质越易得电子,氧化性越强。
(2)还原性:物质越易失电子,还原性越强。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方法
(1)根据元素的活动性顺序比较
金属单质的还原性:K > Ca > Na > Mg …Fe…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F2> Cl2 > Br2 > I2 >S ……
(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 K+ < Ca 2+ < Na+ < Mg 2+ …Fe2+…)
(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 F-< Cl - < Br- < I-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方法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比较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即比什么性,找什么剂,产物之性小于剂。
Fe+CuSO4===FeSO4+Cu
还原性:Fe>Cu;氧化性:Cu2+>Fe2+
还原剂
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思 考 1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物质的氧化性强弱。
(1)①2Fe+3Cl2 2FeCl3、②Fe+S FeS
Cl2的氧化性   S,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①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②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MnO2的氧化性   KMnO4,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于
Fe被Cl2氧化成+3价,而S只能将其氧化
成+2价
小于
MnO2、KMnO4同样与浓盐酸反
应,前者需要加热,而后者不需要
思 考 2
已知氧化性:Br2>Fe3+>I2,还原性:I->Fe2+>Br-。
(1)Fe3+和I-能否共存    (填“能”或“不能”)。
(2)反应:2Fe3++2Br-===2Fe2++Br2能否发生?
不能
不能。
若该能发生,则氧化性:Fe3+>Br2,与题给信息不符合,故该反应不能发生。
应用体验
1.(2023·成都高一检测)根据反应O2+2H2S===2S↓+2H2O,Na2S+I2===2NaI+S↓,4NaI+O2+2H2SO4===2I2+2Na2SO4+2H2O判断下列物质的氧化性强弱,正确的是
A.O2>I2>S B.H2S>NaI>H2O C.S>I2>O2 D.H2O>NaI>H2S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由题意可知,第一个反应氧化性O2>S;第二个反应氧化性:I2>S;第三个反应中氧化性:O2>I2。因此,氧化性:O2>I2>S。
应用体验
2.(2024·郑州高一上期末)金刚藤多糖具有抗氧化生物活性,为探究此性质,某课题组对比研究了金刚藤多糖、维生素C(Vc)的浓度与过氧化氢清除效率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同浓度下过氧化氢清除率,Vc高于金刚藤多糖
B.随着Vc、金刚藤多糖浓度的增大,过氧化氢
的清除率均增大
C.根据实验推测Vc可作抗氧化剂
D.实验过程中过氧化氢体现出还原性

金刚藤多糖、维生素C(Vc)
自我测试
1.(2024·福建三明一中高一段考)下列物质不属于常见的氧化剂的是
A.O2 B.KI C.KClO3 D.HClO

2.(2024·江苏盐城伍佑中学高一联考)实现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Fe→FeCl2 B.SO3→H2SO4 C.KClO3→O2 D.CO2→C

常见还原剂
A项,Fe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应加入氧化剂;
B项,反应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C项,在加热条件下可分解生成氧气,不需要加入氧化剂;
D项,C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需要加入还原剂。
自我测试
3.常温下,发生下列几种反应:
①16H++10Cl-+2Mn===2Mn2++5Cl2↑+8H2O
②2Fe2++Br2===2Fe3++2Br-
③2Br-+Cl2===Br2+2Cl-
根据上述反应,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溶液中可发生:Cl2+2Fe2+===2Fe3++2Cl-
B.Cl2在①③反应中均为氧化剂
C.氧化性强弱的顺序为Mn>Cl2>Br2>Fe3+
D.Mn2+是Mn的还原产物

氧化性:Mn>Cl2
Cl2在①中是氧化产物,而在③中Cl2做氧化剂。
氧化性:Br2>Fe3+
氧化性:Cl2>Br2
自我测试
4.(1)从下列各组反应对比中,判断哪种粒子的氧化性最强,哪种粒子的还原性最强。
①铁钉浸入CuSO4溶液后,表面会附有红色物质;铜丝浸入AgNO3溶液后,表面会附有银白色物质。则在Cu、Fe、Ag中,  的还原性最强;在Cu2+、Fe2+、Ag+中,  的氧化性较强。
Fe
Ag+
②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褐色物质(FeCl3),而在盐酸中生成浅绿色溶液(FeCl2)。则在Cl2、Cl-、H+中,  具有氧化性,  的氧化性较强。
Cl2、H+
Cl2
自我测试
(2)为防治碘缺乏病,通常在食盐中添加少量的碘酸钾(KIO3)。碘酸钾和碘化钾在溶液中能发生下列反应:KIO3+5KI+3H2SO4===3I2+3K2SO4+3H2O。
①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氧化产物是  。
KIO3
I2
②用双线桥标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节内容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