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3 比较植物和动物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3 比较植物和动物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3 比较植物和动物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地球家园你我他”中的第3课。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植物和动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对植物和动物进行比较学习。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简洁的文字,从形态、生活方式、生长需求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植物和动物的不同特征,帮助学生构建对生物多样性的初步认识,为后续进一步学习生物知识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一年级学生对植物和动物都有一定的生活认知,但这种认知大多是表面的、零散的。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直观的外形和明显的行为上,缺乏系统的比较和深入的思考。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表达能力,但对于如何进行比较观察和归纳总结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培养。不过,学生对科学课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这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清晰说出植物和动物的一些常见特征,从外形、生活环境、生长需求等方面准确比较植物和动物的不同之处,理解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思维目标: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探究实践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比较活动,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和动物,学会记录和整理观察结果,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责任目标:激发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爱护动植物的意识,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比较植物和动物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四、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和动物在生存方式、生长需求等方面的本质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讲授法:讲解植物和动物的基本概念、特征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直观演示法:展示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图片、视频资料,提供实物观察,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探究法:安排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室里的植物和小动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收集并整理与植物和动物相关的高清图片、生动有趣的视频资料,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等,用于课堂展示和讲解。
实物材料:准备一些常见的植物和小动物实物,如盆栽植物(绿萝、多肉等)、金鱼、蜗牛、蚕宝宝等,让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和触摸。
记录表格:设计并打印植物和动物比较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和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生长需求、相同点和不同点等,方便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其他材料:准备放大镜、小铲子、镊子等观察工具,以及用于放置小动物的透明盒子、饲养植物的花盆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校园里学生们熟悉的植物和动物图片,如高大的雪松、娇艳的月季花、欢快的小鸟、可爱的小狗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中的植物和动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提问学生:“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植物和动物,你们觉得植物和动物有什么不一样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植物和动物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
植物和动物的外形比较
展示多种植物和动物的高清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例如,展示一棵完整的向日葵,引导学生观察它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和颜色;展示一只小兔子,让学生观察它的头、身体、四肢、尾巴的形状和特点。
设计意图:提供丰富的观察素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对植物和动物的外形有更清晰的认识,为后续的比较做好准备。
引导学生从身体结构、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比较。教师可以提问:“植物和动物的身体结构有哪些不同呢?”“它们的形状和颜色有什么特点?”例如,植物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而动物有头、身体、四肢、尾巴等部位;植物的形状和颜色多种多样,有圆形的荷叶、细长的柳枝、五颜六色的花朵等,动物的外形也是千差万别,有长脖子的长颈鹿、有壳的乌龟、色彩斑斓的蝴蝶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帮助学生明确观察和比较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每组代表发言,说一说他们观察到的植物和动物外形上的不同之处,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补充。比如,有的小组可能会说植物的叶子有各种形状,而动物的耳朵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小组可能会提到植物的颜色大多是绿色,而动物的颜色更加丰富多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植物和动物外形上的显著差异。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和代表发言的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的及时肯定和补充,能够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植物和动物的生活环境比较
播放一些植物和动物生活环境的视频,如沙漠中顽强生长的仙人掌、热带雨林中茂密的各种植物、海洋中自由自在游动的鱼类、草原上奔跑的狮子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和动物都生活在哪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积极发言。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植物大多生长在土壤里,而动物可以生活在天空、陆地、水中等不同的地方;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沙漠中的植物适应了干旱的环境,而水生动物则离不开水。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发言,引导学生关注植物和动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举例说出一些植物和动物的生活环境,并进行比较。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如“为什么仙人掌能在沙漠中生存,而小鱼不能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学生可能会回答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根系发达,能够吸收深层的水分,所以能在沙漠中生存;而小鱼用鳃呼吸,需要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无法呼吸。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和提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植物和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需求比较
展示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土壤等条件的图片或视频,以及动物需要食物、水、空气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展示一盆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植物,说明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展示一只正在进食的小狗,说明食物对动物生长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需求,为后续的比较做好铺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植物和动物在生长需求方面的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营养获取方式、生长空间等方面进行思考。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己所需的营养物质,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中合成有机物;而动物需要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营养,如食草动物吃草,食肉动物捕食其他动物。植物一般固定在一个地方生长,它们的根系扎根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而动物可以自由移动寻找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它们具有灵活的运动能力。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植物和动物生长需求的本质区别。
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植物和动物在生长需求上的本质区别。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和动物生长需求之间的联系,如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又可以为植物提供养分,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设计意图:小组代表汇报和教师总结归纳,能够梳理学生的讨论成果,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系统和深入,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和动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生态意识。
(三)实践活动
观察比较教室里的植物和小动物
将提前准备好的盆栽植物和小动物(如金鱼、蜗牛等)放在教室里,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为每个小组提供观察工具,如放大镜、镊子等,方便学生更细致地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教室里的植物和小动物,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在安全的前提下)、用鼻子闻等多种方式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并记录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从外形、生活习性、生长需求等方面进行全面观察。例如,观察植物的叶子形状、颜色、纹理,触摸植物的茎感受其质地;观察金鱼的游动方式、身体颜色、鳞片,闻一闻金鱼生活的水的气味;观察蜗牛的爬行速度、外壳形状、触角反应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技巧和综合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记录观察结果,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引导学生从外形、生活习性、生长需求等方面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的发现。比如,学生可能会发现植物的叶子是静止的,而金鱼会不停地游动;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而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等。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深化对植物和动物的认识。
完成比较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植物和动物比较记录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讨论结果,填写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植物和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生长需求、相同点和不同点等。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比较记录表,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观察到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比较更加系统和全面。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表格的填写,提醒学生注意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填写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如“想一想,我们刚才观察到的植物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动物需要吃什么来获取营养呢?”
设计意图:教师的巡视指导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填写表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从外形、生活环境、生长需求等方面总结植物和动物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比较了植物和动物,谁能说一说植物和动物在外形上有哪些不同呢?”“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长需求又有什么不一样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顾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特征及差异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强调植物和动物都是地球上的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我们应该爱护它们。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例子,如保护野生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等,让学生明白保护动植物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个人的责任。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从学生的参与度、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努力的方向。
(五)布置作业
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并用自己的话向家长介绍它们的不同之处。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仔细观察植物和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生长需求等方面,并记录下来,然后向家长进行详细的介绍。
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继续观察和比较植物和动物,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画一幅关于植物和动物的画,展示它们的不同特征和生活环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生活的场景。在画的旁边,可以用简单的文字标注出植物和动物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生活环境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绘画作业,让学生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对植物和动物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素养,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特征及生活环境的记忆。
八、板书设计
比较植物和动物
(一)外形
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等
动物:有头、身体、四肢、尾巴等
(二)生活环境
植物:大多固定在一处,适应不同环境
动物:可自由移动,寻找适宜环境
(三)生长需求
植物:阳光、水分、土壤、二氧化碳等,自己制造营养
动物:食物、水、空气等,摄取其他生物获取营养
(四)相同点:都是生物,都有生命,都需要适宜的环境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