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4 认识自然物和人造物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冀人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地球家园你我他”中的第4课。在学生对地球家园中的植物和动物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物和人造物。教材通过展示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石头、树木、桌椅、汽车等,让学生观察、比较并分类,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同时,教材还渗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物,人造物是由自然物加工而成的,为后续学习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如观察、讨论、分类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不同。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价值观。二、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并举例说出身边常见的自然物和人造物,知道自然物是自然界中原本就有的,人造物是由人加工制造出来的,初步建立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概念。科学思维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能够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实践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观察和辨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运用观察、记录等科学方法收集信息。态度责任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物、珍惜人造物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三、教学重点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区别,能够准确判断常见物体属于自然物还是人造物。让学生了解自然物和人造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四、教学难点理解人造物是由自然物加工制造而来的,以及自然物和人造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地描述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特征和区别,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环保意识。五、教学策略讲授法:讲解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特点及区别,让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理性认识。观察法:展示大量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物、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直观的感性认识。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特点、联系以及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践法:安排寻找校园人造物、制作人造物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游戏法:通过“我指你说”等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丰富的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图片、视频资料;自然物(如石头、树叶、花朵、水等)和人造物(如铅笔、书本、玩具、桌椅等)的实物或模型;分类卡片、记录表格;制作人造物的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树枝、树叶等;校园人造物观察记录表。学生准备:收集一些自己认为是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物品,提前预习课文内容。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视频,视频中包括山川、河流、森林、动物等自然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在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呀?”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们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从学生熟悉的自然景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物的来源,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做好铺垫。(二)认识自然物教师展示石头、树叶、花朵、水等自然物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特点呀?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自然物的概念:“像石头、树叶、花朵、水这些在自然界中原本就有的东西,我们就叫它们自然物。”教师让学生在教室里或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自然物,并进行小组交流和汇报。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自然物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自然物的特点,结合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物的概念。让学生在身边寻找自然物,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三)认识人造物教师展示铅笔、书本、玩具、桌椅等人造物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再看看这些东西,它们和刚才的自然物有什么不一样呢?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人造物的概念:“像铅笔、书本、玩具、桌椅这些由人们加工制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就叫它们人造物。”教师让学生在教室里或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人造物,并进行小组交流和汇报。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人造物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人造物的概念。让学生在身边寻找人造物,巩固学生对人造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四)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教师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物或图片混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分类,并在小组内讨论分类的理由。小组代表汇报分类结果和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区别和特点,如自然物是天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为加工;人造物是经过人类加工制造的,具有一定的形状、结构和功能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然物和人造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人造物的原材料大多来自自然物,人类利用自然物加工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人造物,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小组讨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了解自然物和人造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五)实践活动游戏:“我指你说”教师在教室里摆放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物,然后随机指向一个物体,让学生快速说出它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并说明理由。制作活动:用自然物制作人造物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些自然物,如树叶、树枝、石头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一件人造物,并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制作过程。设计意图:“我指你说”游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自然物制作人造物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物和人造物关系的理解。(六)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了自然物,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然物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如节约资源、爱护花草树木、减少垃圾等。教师展示一些环境污染和破坏自然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行为对自然物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物,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破坏自然的后果,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的决心,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七)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呀?你能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强调,重点回顾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区别和联系,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加深学生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认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八)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收集更多的自然物和人造物,并制作成一个小卡片,在卡片上注明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以及它的特点和用途。让学生观察家里的人造物,思考它们是由哪些自然物加工制造而成的,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设计意图:布置作业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中,通过与家长合作收集自然物和人造物,培养学生的家庭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家里人造物的原材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物和人造物关系的理解,为下节课的交流分享做好准备。八、板书设计认识自然物和人造物自然物:自然界原本就有如:石头、树叶、水人造物:人加工制造出来如:铅笔、书本、桌椅自然物→人造物(原材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