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象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 识别植物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重要内容,聚焦于“识别植物”。教材旨在引导一年级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植物入手,开启对植物世界的初步探索。通过观察植物的外形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让学生建立起对植物基本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细致观察的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续深入学习植物知识、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奠定基础,同时也契合一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将科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二、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说出常见植物的名称,初步认识植物根、茎、叶等基本部分,知道植物形态各异。科学思维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植物,能简单描述它们的差异,培养分类思维。探究实践目标:学会用眼看、手摸等方法观察植物,尝试记录植物特征。态度责任目标:激发对植物的喜爱,意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养成爱护植物的意识。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识别常见植物及其基本结构。让学生能说出几种常见植物的名称及显著特征。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一年级学生有序、细致地观察植物特征,并能用简单语言准确描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植物各部分与整体功能关联的浅显认识。五、教学策略直观教学法:运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直观教具,让抽象知识形象化,适应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情境教学法:创设校园植物探秘、帮植物找家等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习更具趣味性。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观察、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促进思维碰撞,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不同种类的新鲜植物(如绿萝、吊兰、多肉植物、向日葵等)若干盆,植物标本若干,植物图片、科普视频资料,观察记录表、彩笔,奖励小贴纸。学生准备:一本小画本、彩笔。七、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引出主题)教师提前在教室一角布置一个“神秘植物角”,用布遮挡,上课伊始,教师故作神秘地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这里藏着好多大自然的小秘密哦!”引导学生来到植物角。设计意图: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设置悬念,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氛围。缓缓揭开布,展示各种植物,提问:“哇,看看这些都是什么呀?你们认识吗?”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自己认识的植物名字。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出发,让他们看到真实的植物,将生活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同时给予学生表达机会,增强自信心,初步了解学生对植物的认知基础。(二)观察植物,认识名称(初步感知,积累认知)教师拿起一盆绿萝,向学生展示,问:“这盆植物叫绿萝,谁家里也养了绿萝呀?快和小伙伴说一说绿萝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观察绿萝叶子形状、颜色,摸摸叶子感受质地,同桌间交流后,请几位同学分享。设计意图:以常见植物绿萝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通过交流分享,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植物,深化对绿萝这一常见植物的认识。依次拿出吊兰、多肉植物等,重复上述步骤,让学生认识更多植物名称,强调观察方法,如看看花朵颜色、数数花瓣数量,摸摸茎是软是硬等。设计意图:增加植物种类,丰富学生认知,不断强化观察方法,为后续自主观察奠定基础,也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多样性。(三)深入探究,识别结构(聚焦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选取向日葵植株(带有根、茎、叶、花、果实),摆在讲台上,说:“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玩个超级侦探游戏,看看向日葵身上藏着哪些小秘密。”引导学生先整体观察向日葵,再聚焦到根、茎、叶等部位。设计意图:创设游戏情境,符合一年级学生爱玩的天性,将枯燥的知识学习转化为有趣的探究,保持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向日葵各部分结构较典型,便于学生初次认识植物基本结构。问:“向日葵的根在哪里呀?像什么呢?大家摸摸看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观察根系特点,用简单语言描述,如“根细细的、长长的,像小胡须”。同理,探究茎、叶、花、果实特征,适时板书:根(细长、须状等)、茎(直立、粗壮等)、叶(绿色、心形等)、花(金黄、圆盘状等)、果实(瓜子状等)。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有序观察,降低观察难度,锻炼描述能力;板书直观呈现植物结构及特征关键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突破难点,强化记忆。给每组学生发放一种植物(如薄荷)及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模仿刚才对向日葵的观察,小组合作找出薄荷的根、茎、叶等,并用简单图画和词语记录特征,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观察方法,学会记录,将知识内化;巡视指导能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确保探究有序进行。(四)交流分享,拓展认知(深化理解,迁移应用)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拿着观察记录表,向全班介绍薄荷的特征,如“我们发现薄荷的叶子小小的、绿绿的,闻起来香香的,茎是方方的”,其他小组可补充提问。设计意图: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感受分享的成就感,锻炼表达与应变能力;补充提问环节促进学生思维碰撞,进一步完善对植物特征的认识,拓展知识面。教师播放一段校园植物的视频,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植物,问:“小朋友们,校园里有这么多神奇的植物,它们和我们刚才观察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对比、思考,举手发言。设计意图:从室内观察拓展到校园场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宽视野,让学生意识到植物无处不在且各具特色,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深化对植物多样性的理解。(五)总结归纳,爱护植物(强化观念,培养责任)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认识的植物名称、观察到的植物特征及基本结构,用简单的思维导图在黑板上呈现知识脉络,如中心是“植物”,分支为“常见植物”“植物结构”“观察方法”等。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加深记忆,清晰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关联。提问:“植物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空气、美丽风景,那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爱护植物的做法,如不摘花、给植物浇水等,教师给予肯定并强调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珍惜保护。设计意图:将科学知识与品德教育融合,让学生树立爱护植物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八、板书设计植物(一)常见植物:绿萝、吊兰、多肉、向日葵、薄荷(二)植物结构:根(细长、须状等)茎(直立、粗壮等)叶(绿色、心形等)花(金黄、圆盘状等)果实(瓜子状等)(三)观察方法:眼看、手摸、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