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6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6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6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冀人版一年级下册“认识空气”这一单元,紧扣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生活常见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空气奥秘。教材通过简单直观活动,如感受空气流动、观察物体在空气中变化等,帮助学生建立对空气基本属性认知,从感官体验逐步过渡到理性思考,为后续深入学习物质科学奠定基础,开启学生科学启蒙,培养其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说出空气无色、无味、无形,且无处不在。
科学思维目标:学会比较、观察,能依据现象简单推理空气特性。
探究实践目标: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主动探究空气存在与性质。
态度责任目标:激发对科学课热情,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
感知空气的存在,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存在。
了解空气无色、无味、无形特点。
四、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并理解其证明空气存在的原理。
用简单语言准确描述空气特性。
五、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创设生活情境,如吹气球、放风筝等,拉近知识与生活距离,引发兴趣。
直观演示策略:教师演示实验,如“纸团不湿”实验,学生清晰看到现象,突破抽象理解难点。
小组合作策略:安排小组活动,像“捕捉空气”游戏,培养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能力。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风吹树叶、气球升空等动画视频,辅助教学情境营造。
实验材料:水槽、杯子、纸团、塑料袋、扇子、气球若干,保障学生动手探究。
记录卡片、彩笔,便于学生记录观察发现。
七、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教师提前在教室角落放置一个不显眼、未吹气气球。上课伊始,教师故作神秘:“同学们,今天老师在咱们教室里藏了个小秘密,大家快找找看。”学生好奇寻找,找到气球后,教师拿起气球,“看,这是一个气球,现在它瘪瘪的,接下来老师要变个魔术。”教师对着气球吹气,气球逐渐变大。“哇,气球变大啦!那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让气球变大的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会说出“气”“空气”等答案。教师顺势板书课题“认识空气”。
设计意图:从神秘小活动开场,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利用熟悉气球激发好奇心,自然引出探究主题空气,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情境。
(二)探究空气在哪里(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感受周围空气
教师引导:“其实啊,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大家快伸出小手,像老师这样轻轻挥动,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学生挥动小手后交流,有的说“凉凉的”,有的说“手感觉有风”。教师追问:“那这风一样的感觉说明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空气在流动,就在身边。
设计意图:从简单肢体动作入手,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流动,初步感知空气就在周围,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起点。
寻找教室内空气
教师布置任务:“那咱们教室里除了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有空气呢?大家分组找一找,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多。”学生分组行动,有的小组打开抽屉说里面有空气,有的跑到角落感受,还有的对着窗户缝隙感受。几分钟后,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总结肯定:“大家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藏着空气的地方,看来教室里到处都有空气。”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自主探索教室空间,强化空气无处不在认知,培养合作与观察能力。
拓展到生活中的空气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风吹树叶沙沙响、放风筝画面,提问:“在这些户外场景里,空气又藏在哪呢?”学生观看后抢答:“在大树周围”“带着风筝飞”。教师引导归纳:“没错,不管是室内还是户外,公园里、马路上,空气一直都陪伴着我们。”
设计意图:借助生动课件,将场景从教室拓展至生活,深化学生对空气无处不在理解,同时感受生活中的科学。
(三)探究空气是什么样的(认识空气特性)
观察空气颜色
教师拿出一个透明塑料袋,在空中挥舞几下后扎紧袋口,问:“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的空气有颜色吗?”学生认真观察后回答:“没有颜色。”教师重复强调:“对啦,空气是无色的,不管我们怎么看,都看不到它有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直观观察透明塑料袋,让学生直接判断空气颜色,轻松建立空气无色概念。
闻嗅空气气味
教师打开一瓶未开封矿泉水,瓶口靠近学生但保持安全距离,问:“大家凑近闻一闻,瓶口飘出的空气有味道吗?”学生闻后纷纷摇头,教师点明:“这就说明空气没有特别的气味,是无味的。要是闻到什么刺鼻、香香的味道,那可能是别的东西散发的,可不是空气本身哦。”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矿泉水瓶,规范闻气味操作,引导学生判断空气无味,培养科学观察方法与严谨态度。
感受空气形状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气球,“同学们,大家试着把气球吹起来,边吹边看看空气有没有固定形状。”学生吹气过程中发现气球形状随吹气变化,教师引导思考:“气球里装满了空气,可形状却由我们决定,这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非常棒,空气没有固定形状,它会根据容器变化,是无形的。”
设计意图:学生亲身吹气球实践,从动态过程直观感受空气无形,强化理解,提升动手与思维能力。
(四)实验证明空气存在(深化理解,培养探究思维)
纸团不湿实验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水槽、杯子、纸团,边演示边讲解:“老师这里有个神奇实验,先把纸团紧紧塞到杯子底部,像这样,然后把杯子直直倒扣进水槽里,注意看哦。”教师缓慢操作,学生目不转睛。杯子完全浸没后,教师拿起杯子,取出纸团展示,“看,纸团居然没湿!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呀?”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尝试解释。
设计意图:神奇现象激发探究欲,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思维碰撞,促使学生思考背后空气作用原理,深化空气存在认知。
吹泡泡实验
教师发放泡泡水、吸管,“大家试试用吸管吹气,看看吹出的泡泡能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开心吹泡泡,教师引导观察:“泡泡飘起来啦,里面装满空气,而且它们大小、形状不一样,这又说明空气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想法,教师点评归纳,再次强调空气特性。
设计意图:趣味吹泡泡贴合学生喜好,在欢乐中观察思考,从泡泡形成、飘动巩固空气存在及特性认识,寓教于乐。
(五)总结拓展(梳理知识,延伸课外)
知识回顾
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谁能说一说空气是什么样的,在哪能找到它?”学生踊跃回答,教师结合板书补充完善,强化重点知识记忆。
设计意图:以问答形式回顾关键内容,检验学习效果,查漏补缺,巩固课堂所学。
环保教育
教师播放一段城市雾霾与清新空气对比视频,轻声说:“空气对我们很重要,可有时候它也会生病,像视频里被污染的空气。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为保护空气做些什么呢?”学生思考发言,教师肯定鼓励,倡导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空气。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借助震撼视频引发环保共鸣,培养责任担当,将科学课延伸至生活实践。
课后拓展
教师布置任务:“课后大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个小实验,用塑料袋捕捉家里不同地方空气,看看有什么不一样,下节课来分享。”
设计意图:亲子实验延续探究热情,家校联动拓展学习空间,助力学生持续探索。
八、板书设计
认识空气
无处不在
无色
无味
无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