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7 动植物的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7 动植物的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7 动植物的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动植物的家”为主题,聚焦一年级学生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生存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的栖息地。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简洁易懂的文字,展现不同动植物生活的地方,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为后续科学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说出常见动植物的家在哪里,知道动植物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
科学思维目标:通过观察、比较,能简单分析动植物的家与它们生活习性的关系。
探究实践目标:学会用简单的观察方法寻找动植物的家,尝试记录观察结果。
态度责任目标:激发对动植物的关爱之情,意识到要保护它们的家。
三、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动植物的家,了解动植物与家的依存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对其家的选择有影响,初步建立生态保护意识。
五、教学策略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探秘动植物家园”情境,贯穿始终;运用直观演示法,展示动植物图片、视频,化抽象为具体;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分享发现,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观察校园或周边动植物,加深体验。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动植物生活环境的高清图片、有趣动画、科普小视频。
实物标本若干,如鸟巢、蜗牛壳等。
观察记录表、绘图工具,方便学生记录与创作。
提前布置校园观察区域,标注安全注意事项。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大自然的美丽视频,涵盖森林、河流、草原、花园等多样场景,视频中有各种动植物活动身影。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畅游了美丽的大自然,你们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和植物呀?它们都住在哪里呢?”引导学生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看到的动植物及其生活地点。
设计意图:利用精彩视频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自然导入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动植物与家的联系。
展示一些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明显不符的图片,如北极熊在沙漠、荷花种在旱地,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问:“大家看看这些图片,觉得这样对吗?为什么呢?”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反差强烈的图片,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意识到动植物的家有特定性,为后续深入探究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
认识植物的家
(1)展示不同植物,有大树、小草、荷花、仙人掌等,逐张图片呈现,同步讲解:“这是挺拔的大树,它扎根在泥土里,泥土就是大树的家;嫩绿的小草,紧紧贴着地面生长,地面是小草的家;美丽的荷花,生长在池塘中,池塘是荷花温馨的家;耐旱的仙人掌,生活在沙漠,沙漠是它的栖息地。”每介绍完一种,询问学生:“大家看看,这种植物的家有什么特点,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帮助呢?”
设计意图:详细介绍多种典型植物及其家,结合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观察力与分析力,让学生明白植物家的多样性与适配性。
(2)组织小组活动,给每组发放一些植物卡片(包含之前讲过及未讲的常见植物)与不同环境卡片(如高山、河流、花盆、森林等),让学生动手为植物找家,贴在对应的环境卡片旁,并互相说一说选择理由。教师巡视指导,选取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形式增加趣味性与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锻炼表达,强化植物与家对应关系认知。
认识动物的家
(1)播放动物回家的动画片段,有小鸟飞回树上巢穴、松鼠钻进树洞、小鱼游回水底石头缝间等,播放后提问:“同学们,动画里小动物们都回到哪儿啦?这些地方对它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描述动物的家,思考家的作用。
设计意图:动画生动呈现动物回家行为,直观展现动物家的模样,吸引学生同时引发思考,深入探究动物与家的关联。
(2)展示动物实物标本或高清图片,如鸟巢、兔子洞、蜗牛壳等,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触摸(注意安全),感受动物家的构造,教师旁白:“鸟儿精心搭建的巢,既温暖又安全,用来养育雏鸟;兔子的洞弯弯曲曲,能躲避天敌;蜗牛背着小小的壳,无论走到哪,壳就是它的避风港。”提问:“从这些动物家的样子,能猜到动物们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吗?”
设计意图:实物标本与图片结合,给予多感官刺激,加深印象,问题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探究动物生活习性与家的内在联系。
(3)结合教材内容,介绍一些特殊动物的家,如北极熊的冰洞、白蚁的蚁丘,拓宽学生视野,提问:“这些奇特的家,是怎么帮助动物们在恶劣环境生存的呢?”
设计意图:补充特殊案例,丰富知识,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神奇造化的惊叹,提升探索欲。
动植物的家与生活习性
(1)展示教材中对比表格(简化版,适合一年级理解),一侧列动植物名称,一侧简单描述其生活习性,如啄木鸟爱吃树干里虫子、骆驼耐旱能在沙漠长途跋涉等,引导学生观察,提问:“看看这些动植物的习性,再想想它们的家,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梳理知识,可视化呈现助学生发现规律,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归纳能力,深化动植物依存关系理解。
(2)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点评,用简单易懂语言强化:“没错,动物和植物为了更好生活,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家,它们的习性和家相辅相成,缺了谁都不行!”
设计意图:学生汇报提升表达自信,教师总结巩固重点,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三)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提前布置好的校园观察区,分组进行观察。给每组发放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记录看到的动植物及其家的位置、样子,教师现场示范如何细致观察、记录要点,提醒注意安全,不破坏动植物。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将知识从课堂延伸至校园,培养实践观察与记录能力,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真实的动植物世界。
观察结束后,回到教室,各小组整理记录,推选代表上台分享观察成果,用简单绘图展示发现,教师鼓励表扬,将优秀作品贴在教室展示区。
设计意图:成果分享锻炼表达,绘图深化理解,展示激励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四)课堂总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重点知识,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好多动植物的家,谁能说一说,植物的家一般在哪?动物的家又有什么特点?动植物和家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强化记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强调保护动植物家园的重要性,播放一段因栖息地破坏导致动植物生存艰难的视频,提问:“看到这些,你们心里什么感受?以后我们该怎么做?”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责任意识。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视频触动学生心灵,引导树立保护生态观念,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五)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份“我家周围动植物的家”手抄报,下节课带来分享交流。鼓励学生用照片、绘画、文字记录,培养综合素养与亲子互动。
设计意图:拓展学习时空,融合多种技能,亲子合作增进情感,持续激发科学兴趣。
八、板书设计
动植物的家
植物:
大树-泥土
小草-地面
荷花-池塘
仙人掌-沙漠
动物:
小鸟-鸟巢
松鼠-树洞
小鱼-水底
北极熊-冰洞
依存关系:习性-家(相辅相成)
保护家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