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2.3给蜗牛建个“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2.3给蜗牛建个“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2.3给蜗牛建个“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聚焦于常见的动物,目的是引导一年级小学生初步认识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培育他们对动物的观察兴趣以及关爱之情。《给蜗牛建个“家”》这一课承接了前两课对蜗牛基本形态、运动方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蜗牛的生活环境需求。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为蜗牛营造适宜的生存空间,深入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
教材内容紧密关联生活实际,以趣味活动作为载体,契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还能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从课程编排来看,它是对前期知识的深化拓展,为后续学习其他动物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构建起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科学观念,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起着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目标
1.明确蜗牛需要生活在适宜的栖息地中,清晰知晓所有动物都依赖适宜环境生存这一基本观念。
2.理解适宜环境包含温度、湿度、食物、藏身之处等多方面因素,意识到这些因素对蜗牛生存的重要性。
(二)科学思维目标
1.通过对蜗牛生活环境的细致分析,进行模型建构,能够运用画图的方式设计蜗牛的生活环境,将抽象的环境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可视化模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转换能力。
2.能够依据设计,合理利用材料和工具搭建蜗牛的“家”,并在搭建过程中进一步验证动物生存对适宜环境条件的需求,锻炼逻辑思维和实践验证能力。
(三)探究实践目标
1.在“给蜗牛建个‘家’”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画出简单的设计图,将自己对蜗牛生活环境的设想通过图形表达出来,培养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2.根据设计图,从提供的材料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搭建一个蜗牛的“家”,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搭建任务。
(四)态度责任目标
1.通过设计、搭建蜗牛的“家”这一系列活动,深切体会动物的生存与环境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之情,树立热爱自然的意识。
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明白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养成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依据蜗牛的生活习性,科学合理地设计并搭建适合蜗牛居住的“家”。让学生在搭建过程中,充分考虑蜗牛对温度、湿度、食物、活动空间等方面的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认真观察蜗牛在新搭建的“家”中的行为表现,准确总结蜗牛的环境需求。通过观察蜗牛的进食、爬行、休息等行为,分析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蜗牛对生存环境的要求。
四、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众多的材料中,精准筛选出适宜的材料,并创造性地搭建既满足蜗牛生存需求又便于观察的“家”。这需要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以及蜗牛的生活习性,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
2.让学生理解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对蜗牛生存的隐性影响。温度和湿度等因素较为抽象,难以直接观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蜗牛的行为变化来间接感知这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深度思考能力。
五、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创设“给蜗牛建个家”的情境,让学生以“小小设计师”的角色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选材、搭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3.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蜗牛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为后续的设计和搭建提供参考。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为蜗牛搭建“家”,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蜗牛生活环境需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蜗牛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图片、视频,以及各种搭建材料的介绍;微视频,展示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其他小朋友给蜗牛建“家”的过程。
2.为学生准备:饲养盒(带孔带盖饲养盒、不带孔带盖饲养盒、不带盖杯子、不带盖盒子),用于搭建蜗牛“家”的外壳;湿土、干土、湿苔藓、干苔藓,提供不同湿度条件和模拟自然环境;菜叶、黄瓜,作为蜗牛的食物;蜗牛,供学生观察和饲养;瓦片、石头、落叶、树枝,丰富蜗牛“家”的环境,提供藏身之处和攀爬物;喷水壶,调节湿度;镊子,用于夹取蜗牛和食物;纸巾,清理饲养盒和擦拭工具。
七、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教师提前在教室一角布置一个神秘小角落,用布遮挡,里面放置一个透明塑料盒,里面有几只蜗牛在自然状态下活动。
2.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来到角落,故作神秘地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神秘小天地,猜猜里面藏着谁?”
3.揭开布,让学生观察蜗牛。提问:“看,小蜗牛们在这儿呢!它们看起来开心吗?想不想让它们住得更舒服,给它们建个漂亮的家呀?”
4.设计意图:利用神秘的场景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给蜗牛建个“家”,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回顾旧知,聚焦需求
1.引导学生回忆:“小朋友们,咱们之前已经认识了蜗牛朋友,谁能说一说蜗牛长啥样呀?”请几位学生描述蜗牛的外形,教师利用图片或简笔画在黑板上呈现蜗牛身体结构,强化记忆。
2.继续提问:“那你们在哪儿找到这些小蜗牛的呀?”让学生分享发现蜗牛的地点,如草丛、墙角、花盆下等。教师追问:“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能找到蜗牛呢?这些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引导学生思考蜗牛生存环境特点。
3.小组讨论:蜗牛可能喜欢什么样的家。教师巡视倾听,鼓励小组大胆猜想,将关键词记录在卡片上,如潮湿、阴凉、有食物等。
4.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巩固学生对蜗牛外形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从发现蜗牛的地点出发,思考蜗牛的生存环境需求,为后续讨论蜗牛“家”的样子做准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三)探索一:讨论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1.谈话:“让我们给蜗牛建一个接近自然环境的‘家’。”(板书课题)
2.引导:“想帮蜗牛建好这个‘家’,需要什么呢?”
3.预设学生回答:潮湿的、能让蜗牛四处爬、有吃的、放在阴凉处、不能爬出来(要有房顶)等。(教师板书,出示教学课件相关内容进行展示)
4.提问:“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生活的环境。”(播放蜗牛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视频)
5.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发表对蜗牛“家”的设想。播放视频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蜗牛的自然生活环境,为后续设计和建造“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四)探索二:先画一画蜗牛的“家”,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建个“家”
1.画一画
提问:“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出示材料和教学课件展示材料图片)你们可以根据蜗牛的生活需求,选择一些材料,先帮蜗牛画一画它的‘家’。”
学生选择材料,画蜗牛的“家”,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设计思路,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启发和引导,如提醒学生考虑蜗牛的活动空间、食物放置位置等。
展示作品,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引导学生表达:“我们给蜗牛建个‘家’,需要[材料名称]材料,这个材料可以[说明材料的作用],……这是我们的设计图。”)
设计意图:在建造之前,让学生通过画图设计蜗牛的“家”,将抽象的设想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图,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展示作品和介绍环节,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从他人的设计中获取灵感,完善自己的设计。
2.建一建
谈话:“接下来,请你们给蜗牛建个‘家’吧。”
教师强调搭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小心使用工具,不要伤害到蜗牛,保持桌面整洁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蜗牛建“家”,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小组协作情况,提醒学生合理分工,如有的负责放置材料,有的负责固定结构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材料的摆放方式对蜗牛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搭建方法,对搭建有创意的小组及时表扬,如用树枝搭出攀爬架、用泥土做出小土坡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给蜗牛建“家”的过程,在实践中深化对蜗牛生活环境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搭建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探索三:把蜗牛放入它的新“家”,观察它的活动
1.各小组搭建完成后,教师带领学生小心地将蜗牛放入“新家”。
2.先让学生进行简短观察,观察蜗牛刚进入新环境的反应,如蜗牛的爬行方向、是否立刻寻找食物或藏身之处等。
3.集中展示各小组的蜗牛“家”,请部分小组说一说:“是怎样给蜗牛建‘家’的?为什么这样做?”(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展示一些观察要点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4.设计意图:通过将蜗牛放入新“家”并观察其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自己搭建的环境是否符合蜗牛的生活需求。小组分享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蜗牛生活环境的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的能力。
(六)研讨:蜗牛的生活需要什么?要照顾好蜗牛,我们应该怎样做?
1.提问:“我们已经为蜗牛建了一个‘家’,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它的生活需要什么?”(播放教学课件,展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带着给蜗牛建好的“家”,请学生上来说一说。
2.师生共同小结:蜗牛要有吃的(如菜叶、黄瓜等);要有空气,能呼吸(选择有透气孔的饲养盒或保持环境通风);它喜欢呆在潮湿的地方(可以放置湿土、湿苔藓,适时用喷水壶喷水);蜗牛要有活动空间,但不能让它爬出去(选择合适大小的饲养盒并加盖)等。(教师将总结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3.提问:“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照顾好它呢?”(播放教学课件,展示照顾蜗牛的相关问题)
4.师生共同小结:提供充足的食物,根据蜗牛的食量定期添加新鲜的菜叶、黄瓜等;保持家的湿润,定期用喷水壶喷水,但不能过于潮湿导致积水;放在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可将饲养盒放在室内光线较暗的角落等。(教师将总结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5.设计意图:通过研讨,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以及观察到的现象,深入理解蜗牛的生活需求和照顾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对动物生存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七)拓展:饲养蜗牛要注意什么?
1.提问:“饲养蜗牛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讨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思考和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不放在太阳直晒的地方、及时清理腐烂菜叶、注意通风透气等。
2.出示图片,让学生读一读图片上关于饲养蜗牛注意事项的文字说明,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图片展示蜗牛在太阳下暴晒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阳光直射对蜗牛的危害;展示腐烂菜叶的图片,让学生明白及时清理食物残渣的重要性等。
3.提示:观察完毕,把蜗牛送回它原来的家,送回自然环境中。强调要爱护小动物,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让学生明白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
4.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理饲养蜗牛需要注意的条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动物饲养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图片展示和讨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注意事项背后的原因。最后提示送蜗牛回原来的家,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渗透生命教育和环保教育。
(八)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的课,你们的表现如何?让我们评一评。”(出示表1“给蜗牛建个‘家’”自我评价和表2“给蜗牛建个‘家’”活动评价)自我评价表可包含对自己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设计想法的创新性、动手操作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活动评价表可从小组合作情况、完成任务的质量、对蜗牛生活环境的理解等方面进行评价。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在本节课中的优点和进步,如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团队协作良好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材料选择不够合理、观察不够细致等,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3.再次强调动物与环境的紧密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蜗牛的生活,了解更多关于蜗牛的知识。
4.设计意图:通过评价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和小组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总结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强调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和课后观察任务,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持续兴趣。
八、板书设计
给蜗牛建个“家”
1.蜗牛的样子:壳、触角、腹足(简笔画呈现蜗牛外形)
2.蜗牛的家:
潮湿(湿土、湿苔藓)
阴凉(避免阳光直射)
有食物(菜叶、黄瓜)
有藏身地(瓦片、石头、落叶、树枝)
有活动空间、防逃(合适饲养盒、加盖)
3.照顾要点:充足食物、保持湿润、避免直晒、通风透气
4.我们的行动:保护动物栖息地,观察后送回自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