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2.4水中的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中的动物》是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常见的动物》中的第四课。本单元围绕常见动物展开,从陆地动物到水中动物,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生活环境下动物的特点。本节课重点聚焦水中动物,教材通过展示多种常见水中动物的图片和简洁文字描述,如金鱼、蝌蚪等,让学生对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有初步的感知。从知识体系来看,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部分陆地常见动物的基础上,拓宽对动物生活环境多样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符合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但认知能力有限的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对水中动物的观察与探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初步形成动物适应环境的科学观念。二、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并说出金鱼、蝌蚪、乌龟、螃蟹等常见水中动物的名称。2.准确描述常见水中动物的主要外形特征,包括身体形状(如金鱼的流线型、螃蟹的不规则形状)、颜色(金鱼的多彩、蝌蚪的黑色或灰色)、是否有四肢、鳍、壳等结构。3.了解常见水中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如食性(金鱼杂食、蝌蚪初期吃藻类)、呼吸方式(金鱼用鳃呼吸、乌龟用肺呼吸但需在水中换气)、活动规律(有些动物白天活跃,有些夜晚活跃)。知道动物的生存依赖于适宜的水环境。(二)科学思维目标1.通过观察不同的水中动物,学会从多个角度(外形、行为等)进行细致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在比较不同水中动物特征和生活习性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出动物特征与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如金鱼的鳍和流线型身体利于在水中游动。3.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用简单的语言阐述不同水中动物的异同点。(三)探究实践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看、听、闻等多种感官,有序地观察水中动物的形态和行为,并能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观察小型水中动物)辅助观察。2.学会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探究能力。3.尝试提出关于水中动物的简单问题,如“为什么螃蟹要横着走?”,并通过观察、查阅简单资料(如科普绘本)等方式寻找答案,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态度责任目标1.培养学生对水中动物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2.在观察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尊重他人的观点。4.让学生了解水中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保护水环境对水中动物生存的重要性,增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保护水环境的行动,如不随意向河流湖泊扔垃圾。三、教学重点1.清晰认识常见水中动物的名称、主要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如金鱼的身体结构(鳍、鳞片、鳃)、食性;蝌蚪的形态变化和生活习性等。2.熟练掌握观察水中动物的方法,包括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3.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和图画记录观察结果,能准确描述观察到的水中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四、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不同水中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差异,以及动物身体结构与水中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如乌龟的四肢和壳如何帮助它在水中生存和防御。2.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简单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3.让学生用科学、准确且简洁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避免描述模糊或不准确。五、教学策略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水中动物的实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课堂上展示金鱼、蝌蚪等实物,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它们的外形和行为。2.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观察、讨论和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让小组讨论不同水中动物的异同点。3.提问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提问“金鱼的鳍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4.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模拟水下世界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水环境中观察动物,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六、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收集并整理包含常见水中动物的高清图片、生动有趣的视频资料,如金鱼游动、乌龟爬行、螃蟹捕食等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中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2.实物展示:准备活的金鱼、蝌蚪、乌龟等,放置在透明的玻璃鱼缸或塑料容器中,便于学生观察。同时准备一些水生植物,营造接近自然的水环境。3.观察工具:为每个小组准备观察记录单、放大镜、镊子(用于夹取小型水生动物或食物)、滴管(用于取水样观察微生物)等工具,方便学生进行细致观察。4.科普资料:准备相关的科普书籍、绘本和简单的科普视频,如《水中生物大揭秘》等绘本,供学生在拓展环节查阅和观看。5.道具:准备一些模拟水下环境的道具,如蓝色的背景布、塑料水草等,用于创设情境。(二)学生准备1.课前观察生活中见到的水中动物,如小区池塘里的鱼、公园里的鸭子等,并用简单的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的发现。2.准备水彩笔或油画棒,用于绘制观察到的水中动物和记录观察结果。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结合教材开篇情境)1.教师活动播放一段精彩的海底世界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五彩斑斓的热带鱼、灵动的海豚、巨大的鲸鱼、横行的螃蟹等各种各样的水中动物。播放结束后,提问:“小朋友们,在刚才这段奇妙的视频里,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呀?它们生活的地方看起来怎么样?”2.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被视频中奇妙的水下世界和可爱的动物深深吸引,眼睛紧紧盯着屏幕。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兴奋地说出自己看到的水中动物,如“我看到了漂亮的小鱼”“还有大大的鲸鱼”“螃蟹在爬来爬去”等。3.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常见的水中动物,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提问生活环境,初步渗透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开篇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对水中动物产生直观印象,此环节用视频的方式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教材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二)观察常见水中动物(结合教材中动物图片与文字描述)1.教师活动将准备好的金鱼、蝌蚪、乌龟等实物放置在讲台上,每个实物旁边放置一个透明的容器,里面盛有适量的水和水生植物,模拟自然水环境。发放观察记录单,记录单上画有简单的表格,包括动物名称、身体形状、颜色、有无四肢、有无鳍、其他发现等栏目。向学生讲解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观察时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惊扰到动物;可以用眼睛看动物的外形、颜色、动作,用耳朵听动物发出的声音(如果有),但不要用手直接触摸动物,如需近距离观察某些细节,可以使用放大镜。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观察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问。2.学生活动分组围在实物旁,眼睛睁得大大的,仔细观察水中动物的形态特征。有的学生用手指着动物,小声地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发现:“你看,金鱼的尾巴像扇子一样。”“蝌蚪的身体好小,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根据教师的指导,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下动物的特征。比如,在记录金鱼时,画一个简单的金鱼形状,标注上红色的身体、大大的尾巴和鳍;在记录乌龟时,写下“有硬硬的壳,四条腿”。3.设计意图提供实物观察,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记录能力。学生通过亲眼观察、亲身体验,能更真切地感受教材中所描述的动物特征,如金鱼的鳞片在光线下的闪烁、蝌蚪的灵活游动等。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进行观察,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讲解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习惯。(三)小组讨论与交流(结合教材引导思考问题)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围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讨论不同动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如金鱼和蝌蚪在外形和运动方式上的差异。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为什么金鱼有鳍,而乌龟有四肢呢?”“蝌蚪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它的生活习性会有什么变化?”等。提醒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尊重不同的观点,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学生活动小组内成员积极发言,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动物特征。有的学生说:“金鱼的身体是滑滑的,它游得好快。”有的学生回应:“蝌蚪游得没那么快,而且它的身体是黑色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思考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金鱼有鳍是为了在水里游得更快,控制方向。”对于蝌蚪长大后的变化,有学生猜测:“蝌蚪长大后可能会变成青蛙,会跳到岸上去。”3.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想法,拓宽了思维视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深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教材中可能会有一些引导思考的问题,此环节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动物特征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动物的生长变化等。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的良好品质。(四)深入了解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结合教材生活习性相关内容)1.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水中动物的生活场景图片和视频,如金鱼在鱼缸中抢食、蝌蚪在池塘里游动、乌龟在岸边晒太阳后下水游泳等。结合图片和视频,详细讲解它们的食性、呼吸方式、活动规律等生活习性。比如,讲解金鱼是杂食性动物,既吃饲料,也吃水中的微生物;蝌蚪主要吃藻类和浮游生物;金鱼用鳃呼吸,从水中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乌龟用肺呼吸,但需要定期浮出水面换气等。提问:“金鱼吃什么?蝌蚪是怎么呼吸的?乌龟为什么要经常浮出水面?”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2.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和视频,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眼睛专注地盯着屏幕,被水中动物的生活场景所吸引。根据教师的提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回答:“金鱼吃饲料,我家里的金鱼就吃小颗粒的饲料。”有的学生说:“蝌蚪用鳃呼吸,它一直在水里游,不用到水面上来呼吸。”对于乌龟浮出水面的问题,有学生回答:“因为乌龟要用肺呼吸,所以要到水面上换气。”3.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直观形象地呈现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将教材中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生动的图像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提问互动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水中动物生活习性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五)拓展与延伸1.教师活动展示一些不常见的水中动物图片,如海马、章鱼、水母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独特的外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猜测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的一些特点,如海马是直立游泳的,它的尾巴可以卷曲缠绕在水草上;章鱼有八只触手,能喷出墨汁躲避天敌;水母身体柔软,靠伞状的身体收缩来移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水中动物的知识,可以通过观看科普节目、阅读科普书籍、询问家长等方式获取信息,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2.学生活动观察不常见水中动物的图片,眼睛里充满好奇,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发挥想象力,大胆猜测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有的学生说:“海马可能是用尾巴抓住东西,然后用背鳍慢慢游动。”有的学生猜测:“章鱼的触手可能是用来抓食物的。”认真记录课后作业,对回家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水中动物知识充满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更多关于水中动物的奥秘。3.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更多水中动物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了解到水中动物的多样性远超他们的想象。课后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后继续保持对科学探究的热情。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下节课的交流分享做好准备。(六)课堂小结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水中动物呀?它们有什么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呢?为什么要保护水环境呢?”等问题。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观察、讨论和发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要积极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强调保护水环境对水中动物生存的重要性,呼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如不随意向河流、湖泊中扔垃圾,节约用水等。2.学生活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回顾本节课认识的金鱼、蝌蚪、乌龟等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如金鱼的身体形状、呼吸方式,蝌蚪的食物等。认真倾听教师的评价,受到表扬的学生感到非常开心,其他学生也受到鼓舞,下定决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3.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强调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将科学知识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八、板书设计水中的动物1.常见动物金鱼:流线型身体、多彩鳞片、鳍;杂食、用鳃呼吸。蝌蚪:椭圆形身体、黑色、长尾;食藻类、用鳃呼吸。乌龟:有硬壳、四肢;杂食、用肺呼吸(需换气)。螃蟹:不规则身体、硬壳、多腿;杂食、用鳃呼吸。2.观察方法眼看、耳听、借助工具(放大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