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2.5它们吃什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它们吃什么》是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常见的动物》中的关键一课。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常见动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而本课聚焦于动物的食性,这是动物生活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简洁明了的文字以及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吃的食物,探究动物食性的差异。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对动物生存需求的初步认识,还能深化他们对动物的了解,为后续学习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材内容的编排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从课程标准来看,本课对应“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以及“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等学习内容。通过对动物食性的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目标1.学生能够清晰说出常见动物的食物种类,如猫爱吃鱼、狗爱吃骨头、兔子爱吃胡萝卜、牛爱吃草等。2.了解动物依据食性可分为肉食性、草食性和杂食性三类,并能准确举例说明不同食性的动物。3.知道不同食性动物的进食方式以及身体结构特点与食性的适应性关系,例如鸟类不同形状的喙、哺乳动物不同类型的牙齿等与它们获取食物方式的关联。(二)科学思维目标1.通过观察动物进食的图片、视频或实物,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信息收集能力,能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动物食性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关于动物食性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三)探究实践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等)对动物进食行为进行观察,并能用图画、简单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2.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实验,如模拟不同动物的进食方式,探究动物身体结构与食性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3.学生能够在课后自主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食性,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持久兴趣。(四)态度责任目标1.激发学生对动物食性的强烈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实验中的失败或与预期不符的结果,能够冷静分析、寻找原因。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同时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三、教学重点1.清晰认识常见动物的食性和食物种类,能够准确区分不同动物的食物偏好。2.深入理解动物食性的分类,即肉食性、草食性和杂食性,并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其进行准确分类。四、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与食性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从具体的动物食性现象中归纳总结出不同食性动物的特征和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五、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播放动物世界的视频片段、展示动物在自然环境中进食的图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动物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观察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物进食的图片、视频以及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在观察过程中,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效果。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鼓励。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物模型、食物道具等直观教具,向学生展示动物的食性和进食方式,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5.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启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六、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常见动物的高清图片、动物进食的精彩视频、生动形象的科普动画等资料,用于直观展示教学内容。2.实物道具,如不同动物的逼真模型(猫、兔子、老鹰、牛等)、动物的食物(鱼、胡萝卜、肉块、青草等),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动物与食物的关系。3.观察记录单、问卷调查表、彩色笔等,方便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和表达自己的想法。4.相关的科普书籍、绘本和科普网站推荐清单,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和学习。(二)学生准备1.课前观察家中或周围常见动物的进食情况,记录自己的发现,带着生活中的经验和疑问进入课堂。2.准备一个小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上的重要知识点和自己的疑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七、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1.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物世界视频,视频中展示多种不同食性动物的进食场景,如狮子捕食羚羊、长颈鹿吃树叶、小熊吃蜂蜜等。2.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小朋友们,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看到这些动物都在吃什么呀?它们吃食物的样子有趣吗?”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动物进食画面。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回忆视频中动物的进食场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同时,教材开篇可能会以一些动物进食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此环节通过动态视频的形式,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教材中的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二)知识讲解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动物的图片,如猫、狗、兔子、牛、羊等,逐一介绍它们的食性和主要食物。例如,展示猫的图片时,讲解:“小朋友们,看这是可爱的小猫,它是肉食性动物,最喜欢吃鱼和老鼠啦,因为这些食物能给它提供很多能量,让它有力气跑来跑去抓老鼠。”展示兔子的图片时说:“这是小兔子,它是草食性动物,特别爱吃胡萝卜和青草,这些蔬菜和青草含有丰富的营养,能让小兔子快快长大。”2.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还有哪些动物和猫一样是肉食性动物呢?”“兔子除了吃胡萝卜,还喜欢吃什么绿色的蔬菜呀?”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回答问题,补充其他同类型食性动物的食物。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放观察记录单,让学生讨论并记录不同食性动物的特点和它们的食物来源有什么不同。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肉食性动物大多有锋利的牙齿和爪子?”“草食性动物的消化系统和肉食性动物有什么不一样呢?”等深层次问题。设计意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动物食性的基本知识,通过图片展示和生动讲解,让学生对不同动物的食性有初步的认识。提问互动环节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不同动物食性和食物种类的记忆和理解。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深层次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会详细介绍一些常见动物的食性和食物,教师在此环节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同时引导学生拓展思考,丰富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知。(三)实验探究1.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道具,如不同形状的“嘴巴”模型(模拟不同动物的进食器官,如尖尖的喙、扁平的嘴巴、有齿的嘴巴等)、不同类型的食物(如颗粒状食物、叶片状食物、肉块等)。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套实验道具和一张实验记录单。向学生讲解实验要求:“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你们要用不同的‘嘴巴’模型去尝试获取不同的食物,看看哪种‘嘴巴’更适合获取哪种食物,然后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嘴巴”模型获取食物的过程,记录实验结果。例如,学生发现尖尖的“嘴巴”更容易夹住肉块,扁平的“嘴巴”适合吃叶片状食物等。4.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单,并讲解实验中的发现和体会。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动物进食方式与身体结构的适应性关系,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教材中可能会对动物身体结构与食性的关系有一定的理论阐述,此实验环节是对教材内容的实践验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四)深入探究教材内容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蚂蚁食性的内容,观察教材上蚂蚁搬运食物的图片。提问学生:“小朋友们,书上说蚂蚁喜欢吃什么呀?它们是怎么搬运食物的呢?”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蚂蚁用触角触碰食物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蚂蚁的触角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它们在遇到食物时总是先用触角去碰一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补充。3.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讲解蚂蚁用触角触碰食物是为了感知食物的气味、大小、形状等信息,这是它们寻找和判断食物的重要方式。4.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其他动物食性的拓展内容,如食蚁兽、树懒等不常见动物的食性介绍。提问学生:“食蚁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它的食物和它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动物食性与身体结构的紧密联系。设计意图: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关于动物食性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动物的行为和身体结构与食性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五)拓展延伸1.展示一些不常见动物的图片和资料,如食蚁兽、树懒、袋鼠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猜测它们的食性和进食方式。例如,展示食蚁兽的图片时,问学生:“小朋友们,看这只长得很特别的动物,它长长的嘴巴和细细的舌头,你们猜猜它吃什么呢?它会怎么吃食物呢?”2.布置课后调查作业,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这些不常见动物的食性知识,可以通过查阅科普书籍、观看科普视频、询问家长等方式获取信息,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食性和生活习性,发现更多有趣的动物行为,并记录下来。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更多动物食性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实践能力。(六)课堂总结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动物吃什么,谁能来说说动物可以分为哪几类食性呢?”“常见的肉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都有哪些?”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2.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实验、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3.总结动物食性与它们生存的重要关系,强调保护动物和它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强调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八、板书设计(一)动物的食性分类肉食性:猫、狮子、老虎(简笔画),食物:肉、鱼、小动物草食性:兔子、牛、羊(简笔画),食物:草、蔬菜、水果杂食性:猪、熊、人(简笔画),食物:植物、动物、谷物(二)动物身体结构与食性肉食性:锋利牙齿、尖锐爪子(简笔画)草食性:扁平牙齿、发达消化系统(简笔画)杂食性:多种类型牙齿(简笔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