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2.6动物联欢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动物联欢会》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常见的动物》中的重要一课。本单元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认识常见动物,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世界的探索兴趣。本节课以“动物联欢会”为情境,这一充满趣味和吸引力的情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不同动物的特点,不仅能巩固之前所学的关于动物的知识,还能培养多种能力。教材内容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如兔子、乌龟、小鱼、小鸟、小猫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认识动物朋友、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动物分类大比拼以及角色扮演等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动物的世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本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如兔子、乌龟、小鱼、小鸟、小猫等,并清晰描述其主要特征,如兔子的长耳朵、乌龟的硬壳、小鱼的鳞片、小鸟的羽毛、小猫的爪子等。2.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动物的生活环境,如猫生活在陆地上,鱼生活在水中;以及动物的食性,如猫喜欢吃老鼠,兔子喜欢吃青草等。3.认识到植物、动物和人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等。(二)科学思维目标1.在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找出动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在动物分类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生活环境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按照食性分为肉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在科普剧创作和表演中,能充分利用动物的特点进行表演,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声音等,加深对动物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演能力。(三)探究实践目标1.能围绕动物的特征,积极参与科普剧或游戏的创作,如设计动物模仿秀、动物知识问答游戏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2.学会制作简单的动物头饰,如用卡纸、勾线笔、固体胶等材料制作兔子、乌龟等动物头饰,通过制作头饰,进一步熟悉动物的外形特征。3.能够以动作、语言等形式生动地演绎动物的特征,在表演中准确表现出动物的特点,如模仿兔子蹦蹦跳跳、乌龟慢慢爬行等。(四)态度责任目标1.在交流、制作、表演等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2.激发学生对动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产生进一步探究动物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3.树立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同维护生态平衡。三、教学重点1.全面认识常见动物的名称和主要特征,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生活环境和食性等方面。2.熟练掌握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如根据生活环境、食性等进行分类,并能准确地将动物进行归类。3.能够依据动物的特征创作科普剧或游戏,并用多种方式生动地描述常见动物的特点,如用语言、动作、绘画等方式。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完整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避免描述的片面性和模糊性。例如,在描述兔子时,不仅要说出它有长耳朵,还要描述它的短尾巴、喜欢蹦跳的习性以及爱吃的食物等。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灵活、准确地对动物进行分类。在实际分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动物的分类产生混淆,如蝙蝠是哺乳动物但会飞,学生可能会将其错误地归为鸟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类标准。3.依据动物的特征创作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节目和游戏并进行精彩表演。这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五、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创设动物联欢会的生动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动物的世界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代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2.观察法:通过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动物分类、科普剧创作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进行表演,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思维。5.游戏教学法:开展“我说你猜”“动物分类大比拼”等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六、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动物的高清图片、有趣的视频资料,如动物的生活场景、动物的活动视频等,用于直观展示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2.动物卡片:上面印有常见动物的图片和名称,如兔子、乌龟、小鱼、小鸟、小猫、小狗、大象、猴子等,用于动物分类活动和知识问答游戏。3.分类表格:设计多种分类标准的表格,如按照生活环境分类的表格(水生动物、陆生动物),按照食性分类的表格(肉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用于学生进行动物分类记录。4.头饰:准备丰富多样的动物头饰,如兔子、乌龟、小鱼、小鸟、小猫、小狗、老虎、狮子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好地体验动物的特点。5.制作头饰的材料: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卡纸、勾线笔、固体胶等材料,方便学生制作动物头饰。6.评价工具:制定详细的评价量表,用于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二)学生准备1.课前观察身边的动物,如家里养的宠物、小区里的流浪动物、公园里的动物等,了解一些动物的基本特点,并记录下来。2.准备自己喜欢的动物玩具或图片,如毛绒玩具、卡通图片等,用于课堂上的分享和交流。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物联欢会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各种动物的可爱形象和它们在联欢会上欢快的活动场景,如兔子蹦蹦跳跳、小鸟欢快歌唱、小鱼自由自在地游动等。2.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加一场特别的聚会,看,这是什么聚会呀?”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后回答。3.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在动物联欢会上,来了好多可爱的动物朋友,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和特点,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奇妙的动物联欢会吧!”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动物联欢会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二)认识动物朋友1.展示教材中出现的动物图片,如兔子、乌龟、小鱼、小鸟、小猫等,同时在图片旁边配上简单的文字介绍,如动物的名称和主要特征。2.教师说:“同学们,看,这些动物朋友都来参加联欢会啦!谁能举手说一说,你认识哪个动物朋友,它有什么特征呢?”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3.学生举手回答,描述自己认识的动物的特征。例如,学生可能会说:“我认识兔子,它有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补充,引导学生用更准确、完整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比如,教师可以说:“对,兔子除了有长长的耳朵和红红的眼睛,它还有短短的尾巴,喜欢蹦蹦跳跳的,而且它最喜欢吃胡萝卜和青草哦。”4.再次展示动物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细节特征,如小鱼的鳞片、小鸟的羽毛、小猫的爪子等。教师提问:“同学们,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看看它们还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动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常见动物,并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教师的补充和引导,帮助学生完善对动物特征的认识。小组讨论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三)动物的生活习性1.教师提问:“我们认识了这些可爱的动物朋友,那你们知道它们都生活在哪里吗?喜欢吃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2.展示教材中关于动物生活习性的图片或文字信息,如小鱼在水中游的图片、兔子吃胡萝卜的图片、小猫捉老鼠的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和阅读。3.教师指着小鱼在水中游的图片问:“看,这张图片里,小鱼在水里游,说明小鱼生活在哪里呀?”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问:“那小鱼喜欢吃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例如,教师可以说:“小鱼生活在水中,它们喜欢吃水中的浮游生物、小虾等。”4.开展“我说你猜”的游戏,教师描述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猜出是哪种动物。例如,教师说:“这种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喜欢吃竹子,它有着黑白相间的皮毛,非常可爱。”学生猜出是大熊猫。游戏可以进行多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生活环境和食性。“我说你猜”的游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检验学生对动物生活习性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四)动物分类大比拼1.教师说:“动物朋友们在联欢会上玩得可开心啦!可是它们发现场地有点乱,想请同学们帮忙把它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你们愿意吗?”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2.展示分类表格,详细讲解分类标准,如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水生动物、陆生动物;按照食性可以分为肉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等。教师举例说明:“同学们,我们先来看按照生活环境分类,像小鱼生活在水里,就属于水生动物;兔子生活在陆地上,就属于陆生动物。再看按照食性分类,老虎喜欢吃肉,它就是肉食性动物;兔子喜欢吃青草,它就是草食性动物;而我们人类,既吃蔬菜又吃肉,就是杂食性动物。”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动物卡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每个小组发放一套动物卡片和分类表格,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分类任务。4.小组活动结束后,请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例如,教师可以说:“第一小组的分类非常准确,而且他们的依据阐述得很清晰。第二小组在分类时,把蝙蝠错误地归为鸟类了,蝙蝠虽然会飞,但它是哺乳动物,大家要注意哦。”设计意图:通过动物分类活动,让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类能力。小组合作完成分类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展示和评价环节,让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五)角色扮演1.教师说:“同学们,动物联欢会还在继续,现在我们也来加入它们的欢乐派对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动物头饰,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戴上,然后模仿这种动物的样子和动作,让其他同学猜猜你扮演的是什么动物。”2.给学生分发动物头饰,学生戴上头饰后开始角色扮演。例如,戴兔子头饰的学生可以蹦蹦跳跳,竖起耳朵;戴乌龟头饰的学生可以慢慢爬行,缩缩脖子;戴小鸟头饰的学生可以挥舞手臂,模仿飞翔的动作。3.其他学生进行猜测,猜对后可以交换头饰继续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语言配合动作进行表演,如模仿动物的叫声,或者说一些与动物相关的话语。例如,戴小猫头饰的学生可以“喵喵”叫,还可以说:“我最喜欢吃鱼啦。”设计意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动物的特点,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和互动能力。(六)课堂总结1.教师说:“同学们,今天的动物联欢会就要结束啦!在这次联欢会上,我们认识了很多动物朋友,了解了它们的特征、生活习性,还学会了给它们分类。现在,请大家举手发言,分享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2.学生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小鱼生活在水里,它有鳞片。”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按照食性给动物分类。”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觉得角色扮演很有趣,我更喜欢动物了。”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关爱动物、保护动物。教师可以说:“同学们说得都很棒!动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有生命,都需要我们的关爱和保护。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观察动物,了解它们的世界,和动物们和谐相处。”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八、板书设计动物联欢会1.动物朋友:兔子、乌龟、小鱼、小鸟、小猫等2.特征:长耳朵、硬壳、鳞片、羽毛、爪子等3.生活习性:生活环境:水生、陆生食性: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4.动物分类:按生活环境:水生动物、陆生动物按食性:肉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