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7 找空气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找空气》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中的第一课,是学生开启认识空气之旅的起始课。这一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寻找空气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特性,如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为后续深入探究空气的性质、作用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片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空气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物质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让一年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踏入科学探究的大门,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基本科学素养。二、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知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科学思维目标通过对不同场景、物体中空气的寻找与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能尝试解释空气存在的证据。探究实践目标学会运用看、闻、摸、听等多种感官,以及借助简单工具(如塑料袋、扇子等)探究空气的方法。能积极参与寻找空气的活动,主动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态度责任目标对寻找空气的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分享、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懂得爱护环境,保护空气资源。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帮助学生建立“空气无处不在”的科学观念。四、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这些较抽象的特性,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如何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上升到对空气存在及特性的理性认识,培养初步的科学思维。五、教学策略情境创设策略:通过播放一段孩子们在户外玩耍,风吹动树叶、旗帜飘扬等场景的视频,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出本节课探究主题——空气,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感知策略:提供丰富的材料如塑料袋、气球、风车、吸管等,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触摸、操作等方式,直观感受空气的存在及作用,降低学习难度。小组合作策略: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促进思维碰撞,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引导策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梳理探究思路,逐步构建科学概念。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透明塑料袋若干、气球若干、风车若干、吸管若干、水槽、水、肥皂泡液、打气筒、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等。学生准备:记录纸、彩笔(用于课后拓展记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孩子们在公园草地上放风筝、风吹动柳枝、白云飘动等户外场景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在刚才的视频里,除了看到小朋友、柳树、白云,还有什么东西在动呀?是什么让风筝飞起来,柳枝、白云飘动起来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空气”。设计意图:利用生动有趣的视频,迅速抓住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对看不见的空气的好奇,自然地导入新课主题。寻找空气活动一:用塑料袋找空气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透明塑料袋,示范并讲解:“小朋友们,大家拿着塑料袋,像老师这样,在空中快速地挥动袋子,然后迅速抓住袋口,看看袋子有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让袋子碰到同学。操作完成后,教师提问:“大家看看自己手中的袋子,鼓鼓的,里面装的是什么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如“袋子变鼓了,里面好像有东西”。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用塑料袋捕捉空气,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袋子变鼓),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活动二:吹气球找空气教师接着拿出一个气球,向学生展示:“看,老师这里有一个气球,现在老师对着气球吹气,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气球的变化。”教师慢慢吹气,使气球逐渐变大,然后提问:“气球为什么会变大呀?里面装了什么?”学生回答后,给每个小组发放气球,让学生自己尝试吹气球,感受空气进入气球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互相比较谁吹得气球大,并提醒不要吹得过大导致气球破裂。设计意图:吹气球是孩子们熟悉且喜爱的活动,在此过程中,他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进一步确认空气的存在,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活动三:用吸管吹泡泡找空气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肥皂泡液端到讲台上,用吸管蘸取泡泡液,吹出一连串泡泡,问学生:“泡泡是怎么形成的呀?老师吹泡泡的时候,从吸管里出来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与泡泡形成的关系。给每个小组分发吸管和泡泡液,让学生自己吹泡泡,观察泡泡在空中飘动的样子,教师引导学生边玩边思考:“空气让泡泡飞起来了,那空气还能让什么动起来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分享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吹泡泡既好玩又能直观展示空气的流动特性,学生在吹泡泡过程中,不仅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还能对空气会流动这一特性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知空气特性教师引导:“小朋友们,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空气,那空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大家闭上眼睛,老师把刚才装了空气的塑料袋打开,放在你们鼻子前,轻轻扇一扇,闻一闻,告诉老师空气有味道吗?”学生闻过后回答。教师再问:“大家睁开眼睛,看看袋子里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呀?能看到它的形状吗?”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帮助学生总结出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的特性。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让他们亲身闻、看,用简单的感知方式认识空气的抽象特性,化难为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拓展探究:空气在哪里展示图片: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些生活场景图片,如教室里的桌椅、操场上的滑梯、家里的衣柜等,提问:“小朋友们,除了我们刚才找到空气的地方,在这些图片里,你们觉得还有哪里有空气呢?”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后举手发言。实地探究: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观察,如花丛边、大树下、墙角等地方,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里,你能找到空气吗?怎么找呢?”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寻找空气,感受空气无处不在。设计意图:从课堂内的探究延伸到课堂外,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寻找空气,深化“空气无处不在”的科学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科学探究融入日常生活。课堂总结回到教室,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找空气,用塑料袋、气球、吸管等找到了空气,还知道了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而且无处不在。大家在找空气的过程中玩得开心吗?那谁能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找空气的活动,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分享感受。教师最后总结:“空气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一直陪伴着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空气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希望小朋友们以后能多观察、多思考,找到更多空气的秘密。”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强化记忆,同时分享感受环节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后续学习动力,让学生带着对科学探究的热情结束本节课。八、板书设计找空气到处都有无色、无味、透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